1、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高2021届第21次周考试题2021.4.11语 文命题人: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容易引发“大城市病”。大城市病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现人口膨胀,从而引起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信息严重不对称等“症候群”。面临这些日益加重的城市问题,建设新智慧城市,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构建大数据系统为基础,可以使每项工作贯彻和落实规
2、划政策,有助于提高各项工作的基础建设水平,进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以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将城市的人文历史有效融入规划工作,一方面使城市规划体现出人文特点,另一方面使规划工作更加简化。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呈现出直观的规划图形,在图形内实时产生数据,用于向规划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以城市核心区域人流分布情况为例,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情况,根据人流分布情况分配交通资源,使限定区域内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避免在限定区域内发生安全事故,并且保证限定区域内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到影响。许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已经将智慧城市技术作为规划工作
3、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技术应用较为成熟。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为例,城市规划中应用智慧城市技术,将公共照明系统与城市智慧系统相互连接,在夜幕降临时,城市系统会控制照明系统,根据光度的变化调整照明亮度,直至进入完全照明状态。同样,智慧城市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多种设备,包括卫星、无人机以及摄像机等,上述设备可以构建交通动态监管系统,对城市交通状态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分析判断交通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及时对交通做出调整,以便缓解交通压力,保证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为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城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基础设施
4、过程中,应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融合,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进一步整合城市资源,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就土地资源利用而言,在保证农田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选定适合的位置配置基础设施,优化和调整空间资源,使各项生产保持协调发展关系。基于宜居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公共安全作为规划的重点,让人们在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使城市富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等,可以使城市
5、规划内容贴近城市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节选自郝江陵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当前我国城市在发展中都出现了“大城市病”,这使得城市发展必须探索新的路径。B.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使用智慧城市技术有利于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的情况。C.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多种资源的利用,是建设新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D. 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利用了新的技术,但依然建立在人文性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答案】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都出现了”说法绝对化,文中只提出在城市发展中容易引
6、发“大城市病”,但并没有限定所有城市都有同样问题。B张冠李戴,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情况是构建大数据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第二段“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情况”。D“但依然建立在人文性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人文性和生态文明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文中倒数第二段只是提到“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使城市富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故选C。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章针对城市中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大城市问题”提出论点,有明显的现实指向。B. 第三段以阿姆斯特丹照明系统为例,论证了智慧城市技术在城市规
7、划中的运用。C. 第四段注重列举具体事例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论证,使得论述更有说服力。D. 文章从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智慧城市技术的使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方面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答案】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论证只举出了各种不同的方面应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并没有列举具体事例。故选C。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如果能充分使用大数据系统技术,就会有利于工作人员与城市规划部门实时交流。B. 针对城市的变化,智慧城市技术的处理方式相较于其他技术,更具独特的智能性。C. 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需发展和完善,
8、应该多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D. 使用新型技术,不能脱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答案】 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无中生有,文中并未将智慧技术与其他技术作比较,且未提及智能性是其独具的。文中结尾段的总结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等,可以使城市规划内容贴近城市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民法典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哪些条例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20年5月28
9、日,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王轶。中国网:王院长,您好!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王轶: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网: ?王轶: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这样一个体系架构。第一编是总则编,整部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一般规则,以及不适合在民法典各分编中增加的规定内容(学术上把它称为立法技术的剩余),这些都放到总则编里,这是开篇。总则编之后是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物权编和合同编着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着重调整平等主体之
10、间的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关的财产关系;侵权责任编既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益,又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益。中国网:相较其他国家,我国民法典出台时间较晩,但是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民法典中哪些条例能够体现我们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呢?王轶:我们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也好,时代精神也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就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发扬中国的智慧,提出中国的方案,然后在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想不这样都不行。如果不这样的话,就背离了中国人所分享的价值共识了。比如说,有一种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这次民法典物权编中有一个新名词叫“土地经营权”,它是从“土地承
11、包经营权”中派生出来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而进行的改变、调整、发展和完善。一个农村的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他可以在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内,通过出租、入股的方式转让土地经营权,还可以拿这个土地经营权设定抵押权,然后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融通。这个土地经营权是一个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新三权分置”在我们民法典物权编中的一个体现,具有很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网: ?王轶: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重要转型阶段,我们的民法典就编撰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明转型期。在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法典
12、就会展现自己的时代精神。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这种在信息文明时代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人格权益做出了非常全面、完善的回应,而且我们还回应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给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带来的新挑战。比如说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或者科学研究活动,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矩和准则,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对网络侵权设置更为明确、详尽的规则。而且同样也是立足于信息文明时代,随着人类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看法的改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环境损害、对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相应责任的承担,也都做出了明确的回应。可以说这些都展现了民法典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这部民法典在人类法
13、律文明史上能够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关键所在。中国网:您刚才介绍的这些时代特色回答了中国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具有全球共性的。王轶:对,可以这么讲,我们是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第一个借助民法典的方式整体回应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我相信,我们做的这种回应一定是对人类法律文明整体的一种贡献。中国网: ?王轶: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不代表它就不再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总在向前,法律体系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发展和完善。我们进行民法典的编撰,其实也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4、,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这次编撰的民法典可以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可靠的、基础的、核心的、关键的法制保障。我们还借助这次民法典的编撰,尝试用民法典来整体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这个重要的文明转型期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可以说我们担当的任务和使命自古以来都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我们的法律文明不仅仅造福于中国人民,它得同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去。我们希望这次做出的整体回应,也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中国网:可以说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凝聚了好几代法律人的心血。我相信随着它的作用陆续发挥,也
15、会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律保障。感谢王院长做客中国访谈,带来如此精彩的解读。(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我国民法典在总则编中交代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确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及一般规则,也包含了立法技术的剩余。B我国民法典体现出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是在立足中国实际、发扬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C我国民法典编撰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特殊转型期,在世界上第一次整体回应信息文明时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发展和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
16、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补充。4答案:C “在世界上第一次整体回应信息文明时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曲解文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我国民法典各分编根据现实需求分别就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做了相应的规定,确实是为“民”立法。B“土地经营权”来自“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个农村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限内就拥有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土地经营权。C侵权责任编立足信息文明时代的种种改变,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确定因
17、损害环境、破坏生态而承担的责任,展现了法典的时代精神。D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既能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法律保障,又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5答案:C 张冠李戴,“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的是“人格权编”,而非“侵权责任编”。6根据访谈内容,在文中空缺处依次补出“中国网”采访王轶时提出的三个问题。(6分)6答: 您能帮我们梳理一下我国民法典的体系架构吗 我国民法典中哪些条例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呢 您认为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有哪些意义(作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套
18、不住的手 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
19、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镢头一镢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
20、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汉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
21、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
22、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
23、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
24、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材料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
25、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
26、、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B.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7. 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
27、简要分析。(6分)8. 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任答3点即可)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
28、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6分)9. 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任答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
29、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30、。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
31、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B.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C.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答案】 10.A 【解析】“蔬食
32、步行”译为“吃素菜,出门步行”,是一个并列结构,都是用来描绘子孙的,中间不能拆开,排除D项;“震不肯曰”中“曰”应该单独成句,句前省略了主语,排除BC两项;故选A。句意为: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11.下列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B.“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
33、都存在升迁之意。C.“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答案】 B 【解析】“转”是调动官职 主要指的是平级调度,尤其是没有到任或者刚刚上任的官员,由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因此B项说“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错误。故选B。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B.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桓郁学习,通晓经
34、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C.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直言拒绝。D.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答案】 A【解析】A项“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依据原文第一段“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可知,他父亲没有被封官晋爵。故选A。13.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
35、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答案】 在他(杨震)前去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怀揣着十斤金赠送给他。(满分5分。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故”,先前,以前;“怀”,怀揣着;“遗”,赠送) 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征召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满分5分。关键点各1分,句意2分。候,拜候,拜见;李常侍国家所重,判断句;辟,征召。) 【参考译文】杨震字伯起,是私农华阴人。他的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任丞
36、相,井被封为平安侯。他的父亲扬宝,熟习欧阳尚书。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居摄二年,杨宝与两龚、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他于是逃避隐匿,不知去向。光武帝认为杨宝的节操很高尚。建武年间,特地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 杨震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后来有冠雀衔三只小黄鱼,飞到讲堂前,人们拿上鱼对他说:“蛇鳣是卿大夫的官服的象征。数目为三的,是三台的规定。先
37、生从此要高升了”杨震五十岁时,才开始在州郡做官。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38、?”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二
39、)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注】泥滑滑:鸟鸣声。青衿:学子的服装。白璧招:以白璧招聘。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B.首联 “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
40、围。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14.C【解析】“动静结合”错,写的都是动景。15.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15.(1)不贪图荣华富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2分)(2)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2分)“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文天祥
41、过零丁洋中“ , ”两句,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国势的岌岌可危和个人命运的坎坷不幸。(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的结局。(3)自古以来,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的呼唤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答案: (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然而在事实上,(
42、)。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的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中华文化以人为其核心,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神的_,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哲们关怀的对象都是现实的人生,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以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庄子为例。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_。在政治活动失败后,他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真正达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后世的人们所折服。而庄子不同,他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
43、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_。儒、道两家_,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的人生智慧,影响着后世的人们观照现实。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这典型地反映出中华文化与古代西方文化的精神差异B.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自身创造力量的民族C. 古希腊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而中华民族关注着自身D. 古希腊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而不关注自身【答案】17.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括号前内容说的是古希腊人在神话中所持的态度,括号后面内容则是说中华文化在神话中所反映出来的态度,因此括号里内容应包含两方面,排除BD;通过“然
44、而事实上”这句话可知,前后内容有转折的意味,而且A项“典型地”在上下文中没有体现,因此排除A。故选C。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启事 席不暇暖 不谋而合 相辅相成B. 启事 宵衣旰食 殊途同归 相辅相成C. 启示 宵衣旰食 不谋而合 相反相成D. 启示 席不暇暖 殊途同归 相反相成【答案】18.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此处强调的是人的智慧不是受神的启发的,因此用“启示”。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
45、忙。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强调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很忙,还没到勤于政务这一步,因此使用“席不暇暖”。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这里很明确地能看出孔子和庄子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所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因此使用“殊途同归”。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儒道的思想恰恰相反,因此此处使用“相反相成”正确。故选D。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
46、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在政治活动失败后,他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真正达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后世的人们所折服。B. 在政治活动失败后,他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真正达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被后世的人们所折服。C. 在政治活动失败后,他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真正达到了“发愤志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让后世的人们折服。D. 在政治活动失败后,他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真正达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令后世的人们折服。【答案】19.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
47、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为宾语残缺,应在后面加上“境界”一词,与“达到”搭配,做“达到”的宾语;一为主客体颠倒,“为后世的人们所折服”应改为“令后世的人们折服”。A宾语残缺和主客体颠倒。B主客体颠倒。C宾语残缺。故选D。 20. 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全部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70个字。(5分) 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 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 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答案空中课堂是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
48、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一种课堂形式。解析首先明确,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然后分析材料内容,选取合适的定语,抓住“利用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分析,这种课堂形式,是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21. 下面是毕业生团员团组织关系转入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6分)
49、【答案】毕业生团员如果继续升学,向转入团支部提出团关系转入申请,如审核通过,组织关系转入成功;如毕业生团员信息不全,则转入失败。毕业生团员如选择出国或复读,则团关系转入户口所在社区团支部。如有其他疑问,登陆智慧团建查询。【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是毕业生团员团组织关系转入流程图,框架结构比较清晰,从图中可看出毕业生团员团组织关系转入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继续升学的转入流程,二是出国的转入流程,三是复读的转入流程,四是其它情况。由图可知,出国或复读的毕业生团员转入流程相同,都是将团关系转入户口所在社区团支部。选择继续升学的,就要向升入学校团支部提出申请,经团支部审核通过则转入成功,但
50、是分支又出现了一种信息不完整的情况,此时则会显示转入失败。其他情况即是前三种情况之外的情况,如果出现与前面的三种情况不一样的情况,有其他疑问就要登陆智慧团建进行查询。学生根据内容此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图画中的所有要素概述出来,注意语言连贯及准确性即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
51、“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在央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52、,重点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家国认同感,材料先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获得突破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歌颂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的中国航天精神。题目不止于考查考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通过典型任务的设置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的写作起点是颂扬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航天精神,最终的落点却在学习发扬“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的精神,以成为中国新一代的航天人、芯片人在三个写作任务中又各设具体的写作限制,以考查考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讴歌航天精神,坚定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信念。2.学习航天精神,探索不止,勇于进取。3.学习航天精神,青春献给
53、祖国。4.学习航天精神,做祖国科技的后备力量。5.树立远大理想,探索未知,挑战自我。偏题立意:1.只关注爱国精神,忽略航天精神。(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2.只赞美科学进步,而忽略写作主题和任务。(不能精准审题)3.只谈材料事件,而不谈对事件的感悟。(不管选择任何任务都需要谈感悟和思考)优秀范文:探索未知,挑战自我全国的中学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在“开学第一课”节目向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探索从未停止,超越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到“玉兔”二号月球车巡视探测月球,从古人的异想天开到今天的梦想成真,我们走过了太久远的历程。但仅仅是时间的积累,并不足以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苍穹,我们深知,
54、没有航天人的不断探索,没有整个民族不断超越的精神,我们只能靠笃信传说演绎夸父逐日的浪漫。(选取材料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简洁明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用夸父传说,表现航天事业为我们带来的飞跃。)正是因为航天人不断探索,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我们的向往更加的辽远,我们的梦想更加的瑰丽。航天探索使我们拥有了卫星通信技术,让我们全球互联,转瞬间我们又向万物互联进发;正是不断地探索让55颗北斗组成天网,实现全球定位;正是不断地探索让我们拥有了利用空间技术研发的新药物,未来我们可以把更广大的福祉赠送给世界的人民。(举例论述航天人的努力和探索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给世界带来的福祉,突出航天技术的对各个
55、领域的影响。)面对困难,我们不断挑战,面对未知,我们不断探索。在漆黑的夜空中,“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让我们打开了探索太空的大门;面对未知的月球背面,我们不断探索终于让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面对遥远的火星,我们不畏路途险阻,终于看到橘红的大气层,蓝色的夕阳。(用精准的科学知识,论证航天事业取得的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认知,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视野,论证有力,引出下文。)在航天视野发展过程中,嫦娥二号曾因技术问题差点无法顺利升空占领轨道。在关键时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带领北斗集团全部员工没日没夜地工作,谢军曾累到一天多次晕倒在现场,就是这样不停地工作,突破
56、了人体的极限,终于在截止时间前二个小时完成任务。我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杨利伟小时候性格内向,胆小懦弱,他不断地突破自己性格的缺陷,终于由一个怕爬十五米竹梯的小男孩变成了我国进驻太空第一人。(例证极具代表性,使全文的论述由面到点,从个体角度突出不断挑战自我带来的性格上的突破,科技上的突破,歌颂了航天精神,为最终实现和演讲对象的沟通做好铺垫。)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和奔赴太空并行在不同的轨道,我们同样需要学习航天精神,同样需要去探索未知,去挑战自我。只有挑战我们的极限,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精彩,才能够体悟到我们的先民对宇宙怀有的最朴素最真挚的热爱。“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航天精神,能够像航天人那样不停探索,不停超越。火星将不再遥远,宇宙将不再遥远。(引用恰当,给人信心和鼓励。紧扣命题要求,明确行文任务指向,将航天精神的意义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给人以向往,有的放矢,篇末点题。)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