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968.50KB ,
资源ID:303886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388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及科技成就(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及科技成就(含解析).doc

1、专题19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及科技成就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近代地主阶级的思想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张学习西方技术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固守华夏中心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错解】A、C或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对近代地主阶级的思想的特点把握不准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同时,

2、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错选。【正解】B【解题思路】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知,魏源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但他仍然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知这是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说明其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据材料魏源一方面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以看出,魏源仍认为中国文化、典章制度优于西方,A片面;据材料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能说明其固守华夏中心传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借

3、助传统儒学,D错误。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1不同之处(1)抵抗派是在鸦片战争的环境下出现的,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由于各种局限没有付之于实践。(2)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而且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积极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努力践行爱国、救国的方案。2相同(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或者方案,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前肩负起时代使命的地主阶级士大夫的时代使命感。(2)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爱国、自强的时代使命驱使下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3)从本质上来看,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4、。(2019年北京金学导航大联考)有学者指出,“中体西用”思想在中西学的功能地位上始终强调“体与用”、“本与末”以及“主与辅”的关系,贯串于洋务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维新运动的发展和“新政”改革的进行。这揭示出“中体西用”思想A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显著特色B旨在实现西方学说的中国化C有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D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宗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始终强调“中学”的本体功能,对清王朝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以维护传统的纲常礼教和清王朝的统治为宗旨。故答案为D项。A、B项,“中体西用”思想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

5、色,也不能得出实现西方学说中国化的结论,排除;C项,“中体西用”思想始终强调“中学”的本体功能,不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排除。易错点2 对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区分不清20世纪60年代,“以西法为可行者,不过二三人,以西法为不可行、不必行者,几乎盈廷皆是”,而早期维新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他们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有的直接投身于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这反映出,早期维新派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B与洋务派的根本目的一致C在思想和实践上出现了错位D与洋务思想存在渊源关系【错解】B【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判断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区别与联系

6、,不能准确解读材料。【正解】D【解题思路】根据题干材料“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可以得出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思想存在着渊源关系,故选D项。“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热潮”的是林则徐、魏源,排除A项;“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早期维新思想家属于资产阶级,其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并未出现错位,故排除C项。洋务派思想和维新派思想的对比1对比类别洋务派思想维新派思想时代背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帝国主义时代,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代表地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主

7、张维护封建制度,兴办官办工业,学习西方科技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兴西学思想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结合2认识两种思想的代表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但这两种思想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2019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A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B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C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

8、期D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答案】B【解析】A项错在“完全传承”,此时知识分子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康有为托古改制等,故A错误;根据材料“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可以看出维新思想既有思想的启蒙又有救亡图存改革政局的历史使命,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全方位学习西方时期,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故D错误。【点睛】维新思想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领袖人物。发端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后蓬勃发展,并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政治

9、运动,但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易错点3 不能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角度矛头政治层面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思想层面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个人层面批判孔子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

10、原因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认识不清,不能全面把握材料信息。【正解】B【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中的三个“专制”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思想中的封建成分进行批判,这不仅仅是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而是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合理成分,以达到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中的“全面否定”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D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是主要目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1新文化运动的“新”特点(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

11、基础。(3)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4)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

12、了民众的民主主义思想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2020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起点联考)下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代表传统价值的“三从四德”已摇摇欲坠,难以支撑人们的生活。作者意在说明A传统伦理受到冲击B男女地位趋向平等C思想解放任重道远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

1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材料可知,“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妇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的动摇是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所致。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把矛头指向中国旧文化、旧思想和旧道德观念,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由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以及对旧道德的抨击,传统理论受到冲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女地位平等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传统价值”“已摇摇欲坠”不能依靠,而不是解放思想的任务的长期性,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旧思想、旧道德受到冲击和挑战,不是“根深蒂固”,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

14、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易错点4 不能全面把握三民主义的演变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民生主义,反对少数人操纵土地所有权,操纵国计民生;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这说明孙中山A支持建立共产主义B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联合工农展开革命D决定发动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错解】A【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对孙中山的阶级属性以及思想主张认识不清。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其不可能支持建立共产主义,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错选A项。【正解】C【解题思路

15、】依据材料“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联合工农展开革命,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可能建立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孙中山没有实行土地改革,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是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的分析理解,注意材料时间“1924年”。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强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16、推翻清政府这个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客观上有反帝作用。民权(核心):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民生:平均地权民族:发展为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都享有民权,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实现各阶级联合专政。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实践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评价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

17、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从而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联系两者立足于民主革命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着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扬弃和发展(2019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毕业班3月模拟)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A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B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C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D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受共产主义的

18、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属于新三民主义,故A排除;排满兴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点睛】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做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国国民党联合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加之孙先生逝世后两党交恶,所以两党对此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并且争议保持至今。易错点5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9、如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与“中国梦”有关。对于这些“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梦”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错解】A、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近代化的主要阶段及特征。【正解】C【解题思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探索,展现出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C项正确;材料中是追求的是近代化,不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梦”,A错误;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展现出

20、的是不同阶层的探索思想,并不是都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D错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四个阶段和三大特征1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3)1915年至191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即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2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21、,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019届四川省南充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论证:西方近代化首先从精神层面变革,

22、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中国近代化是受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开始的,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和对西学认识的深化,地主阶级开明派领导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近代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缺少资本积累,技术和思想等准备不足,发展艰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但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民主化道路。虽出现中体西用、民主科学等新思想,却没能引发彻底的思想文化变革。因此,中国虽顺应历史潮流而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难以实现。参考论题:中国近代化缺乏正确的道路、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等。【解析】

23、根据图示看出,西方的近代化道路是:西方近代化首先从精神层面变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先通过洋务运动学习技术,然后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进行制度变革,再通过新文化运动进行文化变革。可拟出论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论证:首先说明西方近代化的顺序是文化变革、制度变革、器物变革,实现了工业化。然后,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分别从洋务运动的背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阐述。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近代化难以实现。易错点6 不能全面把握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

24、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错解】B、C、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理解不全面,不能准确识记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对“两弹一星”计划、“科教兴国”战略、载人航天工程的具体内容把握不准。【正解】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现代化武器”并结合

25、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开始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工作,故A项正确。高性能计算机是加强国家信息化建设,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C项错误。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于1992年,故D项错误。所以选A。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及作用1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2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促进了我国社

26、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2019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考模拟)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打破美苏两国的战略核威慑C体现“科教兴国”重大成就D表明中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天标志中国开启航天时代,A选项正确。人造卫星不属于核领域,排除选项B;C选项的“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符;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易错点7 不能全面把握中国

27、近现代的教育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于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十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办好外语学校、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教材等工作也在会后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这表明外语教育A服务于新时期工作中心的需要B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为中国加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础D推动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错解】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理解材料,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不清。【正解】A【解题思路】从材料“一九七八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因此材料表明当时外语教育服务于新时期工作中心的需要,故

28、A项正确;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故B项排除;C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外语教育的发展,故D项排除。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经验教训1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2图示法理解新中国的教育事业3经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基本国情出发。(5)切实落实教育优

29、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八校高三大联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专门为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做出如下规定。这些规定A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B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C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D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答案】D【解析】题意主要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反映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容,故排除A项;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的相关规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更无从说明和体现教育公平公正,故排除B、C项;建国以前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在招收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时对学历要求较低,并根据参加工作年限对招生

30、年龄适当放宽,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故选D项。【记忆点一】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国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失败的下场。319世纪末,

31、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4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体”,不仅体现在对封建教育的突破,还体现在对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观念的突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不自觉地否定了“重农抑商”观念,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记忆点二】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的异同比较项前期后期不同点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进化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内容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宣传马克思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32、领导的文化运动作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相同点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的思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2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还促使了民众的觉醒,

33、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激进的知识分子把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看成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成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成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记忆点三】文艺复兴与

34、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1不同态度(1)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加以利用和发展,使其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工具,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两种极端的态度。例如当时提出的口号 “打倒孔家店”“三提倡、三反对”,就是对中国的传统道德和过去文学的否定。2原因(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不能直接提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口号,只能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进行。(2)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民主

35、主义者们不能容忍,因而采取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做法。【记忆点四】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因洋务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思潮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相结合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三民主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应该批判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记忆

36、点五】全面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关系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和基础,民权主义是核心,而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民权主义之所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2对三民主义的评价(1)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2)局限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尽管包含了反帝的革命要求,但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对帝国主义抱有

37、幻想;平均地权也没有真正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这就决定了三民主义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的原因(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依赖和妥协的一面,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记忆点六】比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同理论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重大作用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38、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记忆点七】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1)中国古代史上的汉代、唐代能成为当时的封建大帝国,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自汉武帝设立太学,创立地方学校,尊儒重教,通过察举、皇帝征召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的庶族地

39、主通过科举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需要重视的工作很多,但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跃居世界前列。3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

40、的地位。(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记忆点八】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时期背景侧重点影响20世纪5070年代1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政权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提高国防实力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41、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

42、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项排除。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

43、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

44、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30,4分)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45、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5(2019年海南卷,11,2分)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

46、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答案】D【解析】新中国建立后,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一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加上苏联在各方面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因此在当时的国内,出现了不顾中国国情而盲目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材料中的中共中央指示及时指出了这一问题,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方向。故本题选D项。材料中的指示并没有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排除

47、B项;材料的中心在于提出科技工作的独立性(定位),并没有涉及其地位问题,排除C项。6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答案】A【解析】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

48、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D排除。7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可以看出,材料表达了康有为变法革新的决心,但也体现出康有为的固执与缺乏变通,不能有效争取更多实权派的支持,这表明教条主义使改革潜

49、伏失败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个例,“矛盾不调和”表述绝对,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是1898年开始的,故C项排除;维新变法思想没有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8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运动。当时陈独秀等人认为,不但君主这些偶像应该破除,而且

50、禁锢人们思想的东西,如封建主义思想文化都应在排除之列,他们把这些旧东西称为“偶像”,把破坏“偶像”,作为寻求真理的前提,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故答案为A。1918年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所以说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是错误的,排除B。五四运动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C错误。宣传马克思主义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D错误。9孙中山在1923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这一论述A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B认识到民主革命的依靠

51、力量C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D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的弊端,A选项排除。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新三民主义,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0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造旧教育和学习苏联。到1958年,教育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既不学欧美,也不学苏联。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治局势影响教育改革B国际环境制约教育改革C国际关系决定教育改革D旧中国教育的严重滞后【答

52、案】A【解析】由材料中学习对象的变化可知,教育改革受当时“左”倾政治局势的影响,故A项正确;国际环境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制约因素,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不是变化的反映,故排除。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一系列奇耻大辱的刺激下,从“天朝大国”、“夏夷之辨”心态中觉醒,并且眼光开始越出“天朝”的围墙,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观念来关注围墙外的世界。他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

53、著作。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封建“天下”旧观念的瓦解。王敬川论魏源的世界意识材料二 当我们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会发现“五四运动”作为与当代中国命运密切相关的伟大历史事件,几乎浓缩了西方社会多国数百年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民族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西方近现代社会运动目标的全部要求,几乎集中了近现代中国全部矛盾和力量“五四运动”的时代复合性特征和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浓缩性特征,归根结底是中外发展的“时代差”造成的:当西方社会己步入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瞻望的时候,中国还

54、在中古社会徘徊。中外发展上呈现的“时代差”给中国的近代化造成一种两难选择。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二难、移植与畸变的难题、现代与传统的冲突。摘编自张连国论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转折点中的时代复合性特点材料三 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开放意识觉醒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中国近代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主要含义,并指出出

55、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1)作用:开始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冲击了封建旧观念;开启中国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循常: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逐步学习。超越:以俄为师,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工人阶级力量逐步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等。(3)观点: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掀起了关于实践和真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56、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解析】(1)从材料中“从天朝大国、夏夷之辨心态中觉醒”“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观念来关注围墙外的世界”“封建天下旧观念的瓦解”得出:开始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冲击了封建旧观念;从材料中“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得出:开启中国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从材料中“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式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57、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在近代产生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超越”,联系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后期,学习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是“超越”的主要表现。第二小问,政治方面主要从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的角度作答;经济方面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但同时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且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方面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

58、成功”“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得出: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第二小问,主要说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于解放人们思想所起到的作用即可。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艺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

59、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党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給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艺徒制材料二 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民族危机严重,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汇聚了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之中。摘编自俞启

60、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艺徒制相比,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答案】(1)特点:注重言传身教;以心传为核心的技能传授;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理论;重视技艺传承;伦理色彩浓厚;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原因: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儒家思想的影响。(2)发展:培养近代企业技术人员;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政府主持建立近代职业教育体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3)认识:适应社

61、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艺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可知重视技艺传承;根据材料“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脸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徒弟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领悟”可知注重言传身教;以心传为核心的技能传授;根据材料“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可知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理论;据材料“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可知伦理色彩浓厚;根据材料“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可知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原因:根据所学从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原因即可。(2)根据材料二“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中华职业教育社”“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通中小学教育之中”可以概括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时代风尚、教育等方面分析对我国当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