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高2021届第13次周考试题语 文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有文化形态的根本指向是精神信仰,然而在信仰和执着求真意志的缺失,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泛滥,世态人情堪忧,现实利害影响无处不在的生存中,作为区别于本能动物的一个人,除了相信昊天有德,天行有常,相信真善美,又还能相信什么呢?哲学意义告诉我们:“人为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通向社会正义的思想逻辑清晰而明确。人文主义是艺术的核心价值和人生哲学枝头的怒放之花。当代,在人文文化的词句已被滥用之际,一个艺术家必须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人文相连,这是评价论证每一个艺
2、术家成功于艺术鲜明的思想性、创新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的基本要素。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从纷繁万象中抽离,站立于一个更为高耸的位置上,以深刻的感悟去描绘出现象表面之下、蕴涵着有生命意义的故事。艺术家还须有深厚的悲悯性情,如果艺术家具有了这种人性的光芒,它可以影响艺术家及其作品走向优秀与伟大。普希金在阅读描述形形色色贪婪和腐败的死魂灵后感叹道:“上帝就像我们俄罗斯一样忧郁!”艺术家在通晓世故时要守好自己的本心,纵然难免常常置身世间污浊、熙熙攘攘、颠簸劬劳,仍秉持初心,风光霁月,内里澄明。上帝创造的阳光、雨水、食物、爱与男女关系都是好的,但也有必要反思,如果人类不懂节制并放纵,这些祝福最终会引发人类的不
3、可遏制的灾难。绘画上,不以作品的过度世俗功利定位自己。对创作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指向上往往会成为作品思想性确立的一种尺度。物化泛滥和思想的贫困合谋,缺失了对时代、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缺失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个人品德的恪守、对家庭社会的承担,所谓的艺术家又还剩下多少的意义呢?杰出艺术家和杰出的艺术作品是无法从轻浮和软弱的精神结构中产生。现在美术界想拿局促的精神和灵魂,在上帝的当铺里作抵押换回现世实利的人不少,切莫浮华过后,徒留一地荒凉!笔墨情趣仅仅只是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方面,可这不是绘画艺术的根本要义所在。中国画中笔墨固然重要,但更要格外重视画作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思想层面的提升和挖掘,因为
4、只有上升到思想和哲学层面,才能令艺术真正的伟大。停留在表面经验是中国画家群体的致命伤,而只知道“怎么画”,却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而画”“画的作用和人文意义该怎样体现”等问题,纯粹为了笔墨而笔墨,为了技巧而技巧,这样的作品在思想史和艺术史研究上无太多价值可言。审美活动是精神活动,不是物质生产,一个不甘平庸的画家一定要坚持“写我心画”,在丝丝入扣的命运安排中,去感受生命与命运的激烈抗争,敢有歌吟动地哀。疲惫时仍要叩击出荡气回肠的孤独呐喊,宠辱不惊,磕磕绊绊,筚路蓝缕,不断探索,努力去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我只是我”的艺术,为新的时代增加一种新的具有人文意义的艺术价值。同时以高尚的文化信仰去拥有高贵的
5、艺术之魂,去直面一世的烟雨与波涛,顽强地展示出自己的艺术生命力。(摘编自艺术要为人类的最高文明奠基艺术市场与人文艺术家周天黎对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下,由于信仰和求真意志的缺失,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泛滥,导致所有文化形态的根本指向混乱。B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必须与人文相连,体现艺术的核心价值和人生哲学,这是艺术家成功的基本要素。C艺术家应以深刻的感悟描绘蕴涵着有生命意义的故事,藉此可使艺术家及其作品走向优秀与伟大。D艺术家不应以作品的世俗功利定位自己,而应格外重视画作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思想的提升和挖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6、A开头两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艺术家必须追求精神信仰,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人文相连。B三至六段,分别从悲悯情怀、本心、笔墨情趣与文化内涵及精神思想等角度逐层展开论述。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既有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又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D文章带有漫谈性质,洋洋洒洒,看似零碎散乱,实则思路清晰,论述缜密全面又深刻透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今,世态人情堪忧,现实利害影响无处不在,信仰和求真意志缺失,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B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创新性、精神性和时代性是评价一位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C现在美术界有人丧失精神和灵魂以此换取现实的利益,
7、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艺术创作的荒凉。D艺术家坚持“写我心画”,就是既要保留笔墨情趣,又要关注现实、感受生命与命运的激烈抗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
8、、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材料二:图表: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私家车出行比例上下班高峰期交通
9、状况北京6681777423%63138.7%重度拥堵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拥堵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拥堵东京6271452562%270514.7%轻度拥堵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
10、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
11、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
12、月22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B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13、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D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6“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过手朱以撒喜好笔墨的朋友来,有时
14、会提一卷纸,说是送给我的。摊开,已经很温润了,心里便琢磨纸的年头。他说是古纸,从一个旧官僚后人那里弄来的。又有朋友来,拉开公文包,抓出两锭墨,它们安睡在墨盒里很久了,此时立于桌面,乌黑、粗大,很安稳。如果用五指把住、研磨,出墨会很顺畅。由于纸、墨的出现,几次交谈都围绕它们进行,也使我知道一些人不谙书道,却以藏文房四宝为快,只进不出,如何都不愿割爱。所谓藏,就是一种吸纳、堆垛,算得上人的嗜好之一。物越传越旧,越传越少,也就越见珍稀。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必须尽全部精力与智慧,或求人借力,方有所进。这是多难的一件事。物的升值与人相反,无须努力工作,躺着沉睡就可以了,这个世界不论发生什么巨变
15、,它都一如既往地缄默。就像一张老纸,如果百年内不遇水火,伏在干燥的箱子深处,它就可以由老纸升为古纸。这种变迁随处可见一个到遥远山乡插队的青年,后来离开了,再后来成为名人,当地就在他住的房门上挂个牌子,标上某某旧居,算是村子里的一个人文景点。随着时光流逝,房子越来越旧,价值越来越高。这些老纸、古纸、老墨、古墨,我藏了起来。有时无事就打开看看,摩挲一番。南方多雨的日子,它们的气息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视觉和触觉上能感受到。我曾经到江南那个盛产纸和墨的古镇,看它们落满灰尘,在架子的角落里。引导者说年头久了,连包裹的那一层毛边纸都很有价值了。看了看价格,觉得是有意标高的。有人要抽一张纸让我试笔,我以为缘分
16、未到,不想动手。真要动手,一开始就有一点目空的架势,信手抽一张纸,任百年、五百年之久,摊开,以铜镇尺镇住。抽一支笔,也不试,就直接濡墨后落下。此时一定是心无芥蒂的,势必把这张纸写满甚至写破,干裂晕润无所不及,那才是快哉快哉。物是为人驾驭的,而不是用来唬人的,我对物的态度大抵如此。对于赠送者来说,不唯赠送的纸、墨,延及大红袍、紫砂壶,都会顺便附上“手作”一词,这两个字一出来,物品似乎就增值了。譬如装裱店里机器在那里工作,工人却说是手作装裱,我不质疑手工曾介入过,我想区分的是手工的精粗。比如老纸、老墨,绝对来自手工,虽然年头久了,还是可以看出工人曾经的动作是熟练还是生疏,他们的手有的可称为巧手,有
17、的则是生手、笨手。这么多的纸、墨,来自不同年龄的手,还有背后千里万里相隔的情性,看起来都是一声不吭地炼烟、打浆,或全神贯注,或心不在焉,手感全不在一个格调上,也就使这些物件在后来越发生出差异。笔墨同道总喜欢说“人书俱老”,廉价地赠予上了年纪的人,这个“老”究竟是指手上功夫老辣、老到,还是暗指老朽、老化?有时和作品对照一下,还真是后者。家族的收藏可以让人看到莫测的远处只要物件不损毁,永远看不到收藏的尽头。我对“尽头”没有兴趣,一个人不能长生 与物厮守,也就没有义务以收藏的方式为后来人保留藏品。这一代人之所好,在下一代人眼里可能什么都不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趣味。收藏是很私人的事,此生可以因收藏
18、而开心,至于日后,似乎不必多虑。当一个人不愿收藏了,觉得是个累赘,也完全可以使用这些藏品。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开始用藏墨研磨,挥洒在那些藏纸上面。由于年份不同,指腕感觉也不同,神情上有了一种开张驰骋的肆意。物尽其用,不用又待何时?特别是具备了品位的物质,自己不享用,总想留给后来人,真是没有道理可言。消耗老纸、老墨、古纸、古墨的那几年,日子过得特别慢,面对那条长流不尽的闽江,我总是缓慢地研磨着,使墨的颗粒更加细腻,墨香更充分地沁出来,以此来斟酌小楷尤佳。时光是不需要追赶的,也追不上,那么就坐下来,看一锭墨如何由高挑而至矮小。一锭墨屹立起来有那么高,急性子是受不了研磨的慢动作的,我倒担心一锭墨不经磨
19、就化为汁水,那么时光就走得太快了。老墨、古墨都有自己的特点,坚实、细密,敲击时像青砖那般发出脆响。它们的消失往往让人浑然不觉,是坚硬无比的砚台锉走了它们的高度,就像一个人老了,他的盛气就弱下来。末了的一锭墨,就如同伏在水中的一片荷叶,接着,它化于水中,它曾经的坚硬,以柔软呈现。每一锭墨的终结都会使我有所思忖,从固体到液体,由于我的执着和力量而转化。美好的东西不要放得太近以前听人说起觉得很有哲理,然而过日子是不需要那么多哲理的。就像这些曾经有过美名的古纸、古墨,如果不用它们而任其沉睡,或敬它们供它们视若神明,它们就永远起不到作为物用的功能,而我在过手之后,就有把握和人言说什么是适意。(有删改)7
2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写朋友给“我”送来古纸古墨,再由古纸古墨引出收藏的话题,自然顺畅,显示出作者成熟老练的写作功底。B第一段谈及一些人不谙书道却以收藏文房四宝为快,只进不出,看似随意,其实为下文表达“我”对藏品的观点做了铺垫。C第三段中“真要动手就直接濡墨后落下”两句话多用短句,又多以动词为骨干,少修饰,干净利落,有一种明快的节奏感。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其中又以抒情为主,这是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作者的态度。8文章内容写的是收藏,题目却是“过手”,对此你如何理解?(6 分)9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是“闲散”,请
21、结合本文,从选材、结构、语言三个方面说说你对此的理解。(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
22、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谪
23、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
24、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C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致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为。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
25、士。B王守仁仕途坎坷,受人拥戴。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而触怒刘瑾,王守仁遭贬谪;任龙场驿丞时,王守仁移风易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爱戴。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正德年间,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率兵驻扎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营,俘获斩杀敌军有七千多人。D王守仁天姿聪颖,有所建树,在被贬到龙场时,因没有书读,王守仁就推究已学的知识,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很多人跟随学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5分)(2)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5分)(二)古代诗
26、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绝大漠: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久凋零”写出诗人被弃置已久的失落,“未勒名”点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B颔联借助典故,表现出诗人报国杀敌的决心,同时劝
27、慰同僚不要为自己担心流泪。C颈联中“一”与“万”的强烈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D此诗有别于从个人遭际出发的感怀诗,立足于报国之志未酬,更具崇高壮烈的色彩。15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2)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在新一届博鳌论坛中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给出答复:“我们要_,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
28、清世界大势。”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人到中年而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追剧的现象,在年轻观众中越来越普遍。只要在相关平台搜索剧集话题关键词,观众们就可以把新播剧集的“名场面”_。更有甚者,会选择观看“一分钟看全集”的视频剪辑,把整集情节_。虽然从传播过程来看,“碎片化”追剧是在接收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其根本原因并不都在观众这一端。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因为害怕
29、在一部“注水剧”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选择通过图文信息和短视频_“精华”,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速食”习惯。在观众这种“速食”习惯的_过程中,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经济”和剧集宣传方的营销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一网打尽 囫囵吞下 撷取 养成B一网打尽 打包带走 汲取 培养C一览无余 打包带走 汲取 养成D一览无余 囫囵吞下 撷取 培养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
30、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B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C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D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19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
31、。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B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着这“绿囚”出牢的日子。C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全中国有 60%以上的人都以水稻为主食。_:第一次通过水稻矮化育种;第二次就是有名的杂交稻时代。_,一是杂交育种随机性很大;
32、二是杂交育种周期长,此外,杂交稻每年都要重新制作下一年农民要用的杂交种。现在,我们在杂交水稻的产量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如果要吃更香、更营养的大米,_。21. 请将下面的长句子改写成五个句意简明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季节性情绪失调是在室内工作的人体质较弱者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在秋冬季特别是隆冬时节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在国外经常被俗称为“冬季忧郁症”的情感障碍或情绪失调。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诗人屈原叩问苍天,对某些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对真理积极探索。一百年前,共
33、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叩问大地,开启了对中国未来的探索之旅。今天,中国的航天人叩问苍穹,探索宇宙,“嫦娥5号”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 作为开启新征程的一代青年,我们应该发出怎样的“叩问”,做出怎样的回答呢?请以“叩问”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周考13语文参考答案1B A项,“由于导致”的表述,兼有强加因果和无中生有的错误。原文只是说“所有文化形态的根本指向是精神信仰”“信仰和执着求真意志的缺失,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泛滥,世态人情堪忧,现实利害影响无处不在生存中”。C项,文中无据
34、,根据第三段可知,“艺术家及其作品走向优秀与伟大”的前提是“艺术家还须有深厚的悲悯性情”。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绘画上,不以作品的过度世俗功利定位自己”。2C 本文没有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3D 以偏概全,根据最后一段,“保留笔墨情趣”是上段内容,并非论证“写我心画”。4(3分)C “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表述错误,根据图表2,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之间并不符合正比关系,故选项前半部分正确;但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而不是“人口总数”,故“人口总数”错误,无法推导出“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这一结论。5(3分)C A项,“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错,大城市的聚集
35、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B项,“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D项,“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条件关系表述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6(6分)(1)发挥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控制污染。(2)加强政策引导,使人口分布更加均衡(
36、或:避免人口与劳动力的过度集中);(3)以人为本,推动人城和谐(或:避免将城市化等同于楼宇化、产业化)。(4)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5)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或: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6)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7(3分)D “以抒情为主”错,纵观全文,文章以议论为主,而非“以抒情为主”。8(6分)“过手”概括本文之事:朋友送“我”藏品,“我”收藏、使用它们。这些藏品,于“我”就是“过手”。“过手”体现本文主旨:对藏品不用视若神明,要物尽其用,对于藏品,“我”的态度就是“过手”。9(6分)结构闲散:结构上不刻意求工,随意自然。语言闲散:语言不事雕琢,闲适挥洒。选材闲散(意趣闲散):谈收
37、藏,谈欣赏,谈写字,于细细体会中感受日子慢慢消逝。10(3分)A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意为王守仁当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主语是“王守仁”,状语是“始以直节”谓语是“著”,所以影子啊该句之后停顿,排除B、C项。“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句意是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文臣用兵制胜”作主语,“未有如守仁者也”作谓语,应在“文臣用兵制胜”和“未有如守仁者也”两句之间停顿.11(3分)D “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致仕”错。“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指官吏自请离职。12(3分)B “移风易俗”错误,由原文中的“因俗化导”可知,王守仁是根据当地风俗对当地人加以教化引导的
38、,“移风易俗”则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13(1)(5分)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关键点:“将”,率领;“平”,平定;“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处和近处的人;“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惊讶。)(2)(5分)官兵用小船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赶逮捕了他。(关键点:“以”,介词,用;“胶浅”,搁浅;“易”,换;“执”,逮捕。)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王守仁十五岁时,到居庸关、山海关访游客居,放眼观看山岳江河的壮阔优美。二十岁时乡
39、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当众杖打他四十棍,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杂,苗族、僚族人同居一处。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兵部尚书王琼一向对守仁的才能感到惊奇。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南、赣。在这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第二年正月,守仁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卒驻扎在上杭。守仁假装撤兵,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俘获斩杀(敌人)七千有余。后向大庾进军,总共攻破敌巢八
40、十四个,俘获斩杀(敌人)六千有余。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疾速奔赴吉安,征集调用军队和粮食,备办兵器和船只,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长官各自率领官兵救援朝廷。七月初一,宁王偷袭攻下九江、南康,出兵大江,迫近安庆。有人请求援助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掌管,我军跨过南昌和敌人在江上僵持,两郡兵力断我军后路,这样会腹背两面受到敌人夹击。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的精锐部队全都出动了,守御戒备力量不足。我军刚刚聚集,气势锐利,进攻一定能攻克。敌人听说南昌被攻克,
41、一定会解除包围自救。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将船连起来结成方阵。官兵用小船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上逮捕了他。总共三十五天敌人就被铲平了。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守仁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守仁天生非常聪敏。被贬官龙场时,边荒之地没有书可读,他每天推究旧日已得的知识。忽然参悟格物致知,悟出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于是深信不疑。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有称赞说: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
42、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14(3分)B “劝慰同僚不要为自己担心流泪”错误,颔联的下句,诗人借助典故,表达了对那些高居庙堂的官员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无为的精神面貌的不满。15(6分)照应标题。尾联回笔写眼前诗人闲泊水村,照应标题;以景结情。写诗人听到荒寒的汀州上新雁的声音,营造了寂寥的氛围;对比,孤寂的现实与前三联中抒发的报国情怀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凄凉之情。16. (6分)(1)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不畏浮云遮望眼(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1
43、7(3分)A “一览无余”: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网打尽”:比喻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一个也不漏。第一处语境强调只要在相关平台搜索剧集话题关键词,观众们就可以把新播剧集的“名场面”全部抓住。故用“一网打尽”更合适。“囫囵吞下”: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打包带走”:一种调侃语。第二处语境强调观众对电视剧的笼统接受,不求甚解。故用“囫囵吞枣”更合适。“撷取”:采取;选取。“汲取”:吸收;摄取,强调内在。第三处语境“撷取”与“汲取”相比,更能体现观众走马观花的态度。故选“撷取”更合适。“养成”: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培养”: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
44、第四处语境强调观众习惯的自我形成。故用“养成”更合适。18(3分)D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是句式杂糅造成了结构混乱,“因为所致”,去掉“因为”或者“所致”,排除A;第二处语病,成分残缺,根据句意,缺少动词“没有”,排除BC。19(3分)B B与例句的引号表特殊含义。A表引用;C 项,表特定称谓;D 表讽刺。20.(6分)水稻培育已经历两次“变革”; 杂交稻的培育并不容易;水稻培育还需继续变革。 21. (5分)季节性情绪失调是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或情绪失调。这种症状多在秋冬季出现。在隆冬时节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国外经常把它俗称为“冬季忧郁症”。多见于在室内工作的人体质较弱者或
45、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22. (60分)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先列举三个“叩问”:“叩问”苍天,追求真理;“叩问”大地,探索未来;“叩问”苍穹,探索宇宙。然后顺理成章对新一代青年发问,他们应该发出怎样的“叩问”,做出怎样的回答?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三个关键信息,一是三次相隔千年的叩问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二是时代新青年应该发出怎样的叩问;三是以“叩问”为主题。从写作任务看,考生要注意发言人的身份为“开启新征程的一代青年”,写作时应抓住时代的特征,如“创新”“合作”等,提出自己的“叩问”对象,最后做出自己的回答即可。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发言稿”这一文
46、体要求。参考立意: 从创新时代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叩问”时代,做创新时代的引领者;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叩问”人类命运,共同应对危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叩问”良知,实现自我救赎;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叩问”青春,交出人生的优秀答卷。素材: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划过天际,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沦陷,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
47、愿意。”“身有疾病,必能治愈;心有忧伤,谁能承当?”这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多少次,我们叩问心灵,才知道追求的真正涵义,无关乎结果,只在于那一次次拼搏不屈的过程,幸福亦如此,不是靠金钱与名利而堆砌,而是追求后那一份心灵的充实,满足与宁静。青春是心智最活泼的时期,也是心智趋于定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叩问自己。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思考、艺术、写作等等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自己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个源泉将泽被整个人生,使他即使在艰难困苦之中仍拥有人类最高级的快乐。【佳作展台】叩问创新时代,引领探索情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
48、发言的题目是“叩问创新时代,引领探索情怀”。从几千年的古战场上走来,我们看到了历史掩埋下“伍相鸣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的峥嵘时光;近看当今,我们听到了繁荣盛世里大国重器的时代强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应怀揣探索精神,做新时代的引路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不朽的民族需要通过创新不断进步,提升实力。而当下,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兴盛与否的标准之一,航天工作者从无到有,开拓创新,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扬了国威,长了民族志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国家文化这幅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因为我们不断地探索创
49、新,我们的民族血脉才能不断升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们正处于一个探索创新的时代,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在解决了一个重要谜题的同时,也引出了超距作用不能解释静电力的疑问。当代生活先进方便,处处充满科技的色彩,而科技不断进步引出的更多问题正亟待我们去探索解决。积极探索未知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斯宾塞曾说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作为学生,我们不断追求的是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深厚的涵养,所以更加高
50、深的科学探索对于我们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东西。“科学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为了我们更好的生存,为了人类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迈进,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我们义不容辞。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将我们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就足够了。当我们为这个世界打开一个未知的领域时,我们会感到满足与自豪,但我们的使命远不止如此。一个人的贡献就像昙花,也许可以在盛放时震撼世界,却不能长久地给这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所以我们不仅要将创新的成果留给后人,更要将我们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传扬下去。生而处在创新的繁荣盛世,我们理应顺应时代,怀着一颗坚持不懈的探索之心,争做创新型人才,做新时代的引路人,将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探索精神继续传扬下去。叩问创新时代,引领探索情怀。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本文中心观点鲜明,而且契合作文题目要求,能够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叩问”和“回答”两个关键词,作为新时代青年,“问”时代需求创新,“答”个人追求引领探索情怀。正文行文结构清晰:首段开宗明义,提出演讲的主题,第二段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下引用经典论据引出观点,第三、四段对“创新”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五、六段谈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做,最后再次点题。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多用关联词句推动说理,使文章富有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