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2自然结构第一节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
2、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则差数更大。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其范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山东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
3、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扩大。三种季风的汇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原因是:1、内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2、干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阔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三)气候类型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按照水分条件,从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再加之我国山地多而高大,山区气
4、候垂直分异明显,在不同地方不同高度的山地,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国水热条件的空间组合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的青藏高原,突起在我国西南部,除了本身形成特殊的高原气侯外,它还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从而使我国气候更为复杂。(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水热同期,主要集中在夏季,便于农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二、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太阳辐射、洋流、地面状况以及大气环流。(一)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
5、基本因素。我国处于北纬5331和352的中低纬度位置,北端漠河距北极4000公里,南端曾母暗沙距赤道40 公里,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南北跨纬度49,距离有5500公里,由于南北各地太阳高度角的不同,使气温分布有所不同形成的温度带有三个主带、九个亚带。即常热带、中热带、暖热带、暖亚热带、中亚热带、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由于我国领土97处于2050的中低纬度位置,故温度带以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为主,占据面积广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二)海陆位置海陆分布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一个基本因子。大陆和海洋的热力学性质是不同的。在暖季,大陆上的空气变暖,得到热量;而海洋上的空气则失掉热量;冬
6、季相反,大陆上空气变冷(失掉热量),而海洋上的空气受到加热。在地球上某个地区如果空气受到加热,这个地区称作“热源”,如果受到冷却,则称“冷源”。(三)太阳辐射1、影响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因素:2、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决定着地面和大气的热量状况,而热量状况又决定着发生在地面和大气间的其他现象和过程,其最终的综合表现就是气候。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而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十地理纬度。(四)洋流影响我国的洋流有中国寒流和台湾暖流,但因在位置上寒流靠近大陆,暖流原离大陆,所以对海陆温差没有起什么大的调节作用,甚至还加深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尤其是冬季,风从大陆吹
7、向海洋,无法将暖流的热量调剂给大陆;到了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时,大陆已经迅速增温了,仅在寒流所经沿岸地区对气温稍有调节。不过,暖流对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却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如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和冬季回归气流对台湾东北部和东南沿海的降水影响比较明显。(五)地面状况(近地面层情况)在季风成因类型上,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由高原面与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1、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高原。它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地形,使得在高原上出现独特的气候和天气,并且对我国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是高耸在大气中的大陆块。高原气候和四周平原地区相比较,大陆性比较小。例如,
8、拉萨、黑河地区气温年较差在18-22C之间,而同样纬度带上的九江、合肥地区气温年较差为26-28C。但是将拉萨、黑河的气温年较差和我国东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温度的年较差相比较,前者将比后者大一倍。高原上云量少,空气干净,辐射比平原地区强,这使高原上气温日变化比平原上剧烈些。高原上的复杂地形引起气流中各种不同的扰动。2、山势与山脉对气候的影响。(六)大气环流(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1、行星风系:大气中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出现的有规律的风系,人们称作行星风系(也称基本气流)。在任何行星上都可能发生。地球上的大气处在永不止息的流动中,大气运动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由于地球是个
9、球体,太阳对地球-大气系统的加热是不均匀的。在赤道上加热作用强,在南北极加热弱。为了保持地球一大气系统的热平衡,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必须出现空气的流动。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空气的流动表现成东西方向的流动。假如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在假使地球上没有海陆分布和山脉起伏。在南、北半球近地面层1.5公里高度以下,空气的流动可以看成是几条长河。就北半球而言,从赤道到北纬30出现自东向西的流动;在纬度30-60之间,出现西风气流;在北纬60以上,又出现自东向西的流动。在对流层中、上部5-12公里高度空气的流动比低层简单一些:从赤道到北纬25盛行东风,北纬25以北出现西风。这种大气中的长河,人们称作行星风系(也称基本
10、气流),意思是说,在任何行星上,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都可以出现这种风系。2、天气系统我国的南北幅度甚大,南海诸岛接近赤道,最北的漠河县接近北纬54。它受到低纬度的东风带和中、高纬度的西风带的影响。我国北纬25以北地区,天气系统都是从西边移动过来的。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受到东面移过来的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西面是大陆,从西边移过来的系统在进入我国时,离开海洋甚远,一般不能引起丰沛的降水,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大片干旱气候区。一年之中,行星风带有季节性的位移,在北半球冬季行星风带位置最偏南,夏季位置最北。在东西风基本气流交界的地方,即在北纬20-35范围内。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大
11、。在这个地区冬季受西风支配。在夏季东风气流可以伸展到该地。在这个纬度带内,天气现象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以及亚洲南部季风气候之所以特别明显,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该地区冬、夏行星风带的变化最明显。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气流的分布并非如上述那么简单。气压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气流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
12、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一般5月初盛行于华南,6月中夏季风推移到江淮流域,7月中下旬夏季风再次北跃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一般在9月份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很快向南推移。东南季风活动从华南推进到东北,约需4个月的时间,而向南撤退一般仅1个月左右。西南季风的来临呈爆发式,从南到北只需1个月,而退却往往要几个月时间。三、我国气温特点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决定了我国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型,西北部深人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
13、度超过3000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所决定。(一)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是:1、北冷南热,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大,而且温度差异冬季远大于夏季2、平原暖、高原冷3、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4、平原和高原上等温线稀疏,高原边缘和大山脉附近等温线密集(二)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征:1、纬度的影响显著(1)等温线排列基本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南热北冷,温差大
14、。(2)最热的地方是海南岛南部、台湾南部、西沙、南沙群岛,最冷的地方是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寒极漠河,(又称中国的寒极)与纬度最高的地方基本一致。2、地形的影响很大(1)在东部因山脉、平原、河谷、海峡的影响,使东西向的等温线发生波状弯曲。(2)在西部因大盆地与大高原的影响,使等温线多呈闭合曲线或半封闭的马蹄形。3、冬季风影响突出全国普遍低温,大部分地区0以下,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低,距平为负,一般差520(三)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1、海陆影响显著(1)东部等温线排列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分布稀疏,南北温差小。(2)全国普遍高温,20等温线包围着我国大部分,为高温区与温暖区。2、地形的影响很大(1)大盆地
15、等温线多呈闭合曲线,为正变;吐鲁番盆地是全国高温之中心,有“火洲”之称。(2)青藏高原、天山、阿尔泰山、大、小兴安岭是全国气温偏低凉爽的地区。全国最热的地方不在纬度最低的南方,而是在大陆上地势最低洼的地方一吐鲁番。3、夏季风影响突出我国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偏高,距平为正,一般差14四、气温的变化特点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它使得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
16、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冬天的一些不利的工程灾害,如冰冻、积雪,甚至雨凇等对道路、房屋和架空线路的影响,以及道路冰雪防滑、春季翻浆等,可以向南扩展。而夏季的一些对工程不利的问题,如房屋通风、道路雨季塌方和被冲毁等,甚而黑色(沥青和渣油)路面的泛油等,也都可以一直影响到北方。五、我国降水特点(一)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且愈向内陆减少愈为迅速。2、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尤以面迎东南、西南季风者为甚,面迎西风带降雨少一些。我国水汽的源地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它们随着东南季风、西南
17、季风西风以及寒潮进入我国,因其性质和源地距我国远近不同,所以影响也不一样。其中以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最大。我国东部山地面迎东南季风,故山地东坡降雨比西坡多,如台湾山地和五指山东坡年降水2000毫米,而西坡只有1000毫米。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面迎西南季风,则山地西坡降雨多于东坡。如高黎贡山西坡年降雨2000多毫米,而东坡还不到1000毫米,西北地区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面迎西风环流,故山地西部降雨多于东部。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降水最多地方时间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一年火烧寮1906-1944(38)6557.8毫米8409毫米巴昔卡1931-1960(29)4095毫米降水最少的地方托克逊吐鲁番且
18、末若羌冷湖年降雨量(毫米)6.3 16 18.3 15.6 15.4 4、地区干湿状况干燥度(K):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它是根据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求得的。干湿状况干燥度相当的年等雨量线 湿润区K1.0K=l.0 800毫米水田稻米产区半湿润K=1.01.49K=1.5400毫米旱地耕作区半干旱K=1.54.0K=4.0200毫米畜牧业基地干旱K4.0200毫米以下干旱荒漠区5、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各季降水多少不一(1)夏季雨最多,冬季雨最少,春季和秋季干湿过渡时期而稍多。(2)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秦岭一淮河以北降水集中于夏季的程度更大。(3)伊犁、
19、塔城、阿尔泰地区,终年受西风影响,降水四季分配比较均匀。(4)台湾东北部冬雨最多,夏雨最少,春、秋两季相仿。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一般说来,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全国各地的干湿季节变化可以归纳为如下七种类型:地区干湿季节变化类型华北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6、各季降水强度大小不同(1)沿海一带降水强度特大,愈向内陆强度愈小。(2)
20、山地迎风坡前降水绝对强度特大,如太行山东南,伏牛山、大巴山以东,燕山南麓,川西北等地。7、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总的变化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的迎风坡变率小,背风雨影区变率大。长江以南年降水变率约1015,东南沿海地区约1520,华北地区大于25,河北中部和河套地区可达30,东北地区大多在15以下,四川西南和云南南部小于10,为全国最小值。吐鲁番、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可达4050,为全国最大值
21、。但这些地区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业区,高变率的实际意义不大。西北内陆山区的降水变率一般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小。8、降水变率的一般特点:(1)就全国来说降水具有较大的年变率 大致是北方南方,内陆沿海。(2)夏季风控制时间长的地区变率小(长江以南地区),气旋活动频繁的地区变率小(东北地区与江南、浙闽丘陵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变率最小(因西南季风性质较稳定)(3)华北降雨变率大(夏季降雨不稳定,且强度又特别大,其他季节的雨量不可靠,西北地区因降水很少,且以阵雨为主,很不稳定,故变率特大。(二)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三: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
22、气温南北差别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3、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 这三方面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三)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1、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水分状况的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旱季里,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生长季与雨季比较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雨季还可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内陆干旱决定了那里要有灌溉才有农业,而道路由于过早,也容易引起扬尘。2、东南部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旱、涝都比较突
23、出我国年降水变率大,它与我国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大,每年台风登陆次数的多寡、移动路径的变化以及寒潮爆发的次数和势力的强弱有关。在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季风环流多变,旱、涝都比较突出。如华北地区冬、春的干旱和盛夏的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与夏秋季的洪涝都经常发生,尤其是华北的春旱几乎年年都有,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3、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由于季风势力强弱所导致的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以及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都是常有的现象。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的洪涝问题,但在冬季强大的寒潮爆发南下时,也常会形成大的雪灾。由此可见,较大的降水变率,它是我国气候的一大弊
24、端,是形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在我国就发生有旱灾1056次,水灾1029次,几乎平均每年就有一次水灾或旱灾,所以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搞好水利建设,乃是极为重要的。六、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一)寒潮1、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春秋季则规定江淮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
25、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在我国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寒潮。如果降温在 48小时内达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2、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 方向源地、路径占比重势力及结果西方西伯利亚北面的喀拉海附近,一般经过新疆、青海和河西走廊南下。 14影响范围广西北方冷空气多从巴伦支海北面的北冰洋上空形成,经俄罗斯和蒙古侵入我国。60最强。造成长江以北的降温和大风天气 北方极地寒冷空气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向南在贝加尔湖附近或以东地区侵入我国。19较强降温程度比较小东北来自极地,形成与蒙古北部、叶尼塞河、勒拿河附近73、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增强了大陆性(
26、2)增长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3)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这是有利的方面,寒潮南下产生降水,可以缓解旱情。4、寒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2)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二)梅雨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由冬到夏逐渐增多,南方大多在初夏,北方大多在盛夏雨量大增,形成比较明显的雨季。雨季是我国农事活动最重要的季节,各地区雨季各有特点,不能一一详述。这里只讨论江淮一带的雨季一梅雨。梅雨历来都很受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而梅雨出现在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季前,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关系到土壤水分和稻田蓄水能
27、否适当抵御伏旱,水稻能否取得较好的收成。1、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称为“梅雨”或“霉雨”。又称“江南梅雨”2、梅雨主要分布地区及时间: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 的地区,出现在淮河流域。一般出现在芒种后(6月5日),夏至(6月21日)前。有时到7月份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天。出梅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8月初。梅雨早晚相差很大。物候期在梅熟时。3、形成原因:初春,大陆加热作用日益加强,在4、5月,华南地区热低压已经建立,青藏热低压也在5月建立,偏南夏季风(有人称为小季风)已
28、影响华南地区,与中、高纬度入侵的冷空气对峙,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湖盆地,已是春雨连绵。在初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大陆的热源和海洋上的冷源作用已很显著。这时大陆上热低压已相当强大,青藏高原热低压已建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到北纬20附近,在高原热低压的加强下,强盛的夏季风活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时在对流层中层,中纬度西风环流形势常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一带与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相遇,锋面发生波动形成江淮气旋,形成江淮地区的梅雨(三)台风1、概念: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在东亚叫台风,在北美称飓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气旋或风暴。大多数在夏秋两季侵袭我国。2、
29、台风形成条件与流场。3、台风移动路径:我国台风的源地在菲律宾、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和南海,其中以西太平洋洋面发生的台风最多。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侧、西南侧和西北侧主导气流流向影响。归纳起来有三类:路径类别路径主要影响地区西行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行,穿过菲律宾或巴林博海峡、巴土海峡,进入我国南海,再西行至海南岛、中南半岛。我国海南省、两广沿海和南海地区西北行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登陆,穿过台湾海峡,又在福建登陆,或从源地西行,穿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转向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至北纬25转向东北,向日本方向移去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有
30、时也会影响东部沿海地区4、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台风属于灾害性大气。它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登陆强台风所到之处往往拔树倒屋,降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水库大坝溃决,淹没农田,冲毁铁路,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圈(台风分外圈、中圈和内圈)降水,显然有益于农业生产,对解除或缓解旱情以及降温有利。作业:1、对我国气候的评价(优势与不足)2、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及其基
31、本特征:1、概念: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和土壤等构成。是包括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土地的基本特征(1)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土地是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之一。(2)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直接投入生产过程或用于消耗。
32、那些没有或未发现用途的东西,没有形成价值,不属于资源的范畴,生产过程的产物也不能称为资源。从这个观点出发,(二)土地资源概念及其属性:1、概念: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可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说,它包括陆地表面(耕地、林地、草原、沼泽、荒山等)、内陆水域及海滩。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由于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属性有其自然一面,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
33、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土地资源又有其社会性。所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其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2、土地资源的属性(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2)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地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4)时间的变化性。地球上的土地都是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及其他过程在特定地质时期的产
34、物,作为自然过程形成的土地必然具有不断演变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土地改造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影响也日益深化,土地的时间变化将越未越迅速。因此,认识土地要有动态观点。(5)特殊的生产资料。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交通工具等)可不断增多、改进、更新,而土地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也不可能由其他生产资料所代替。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离开土地就无法进行,特别是农业用地。(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土地都打上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烙印,土地资源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土地资源仅仅当成纯自然的物质系统来研究
35、,也不能把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分割开来研究,同时必须考虑其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把自然和经济融为一体,统一地研究土地资源的综合属性。(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是任何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和基地,这是土地区别于其他客体的独立性。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研究必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统一性。3、土地资源的类型按农业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
36、平地少(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综合上述,大致上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自然条件(优缺点)东南部季风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别也很显著:自然灾害频繁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低西南部青藏高原区大部分海拔在 3
37、 000m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且不易利用(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中国人口接近13亿,人均实际占有耕地将下降到0.1 hm2,21世纪 2030年代人口将接近或达到15亿,人均耕地则继续下降到0.08 hm2。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将更加严重,中国将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一)耕地资源1、耕地数量。在耕地结构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约占59。我国灌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
38、0.9。2、耕地质量。耕地质量占总耕地面积一等耕地41.33二等耕地34.55三等耕地20.47不宜农业耕种3.65耕地类型所占比例主要的分布地区一等耕地75二、三等耕地60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一等耕地75青藏高原区、内蒙古半干旱区、云贵高原区一、二等耕地75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区、华北一辽南区和华南区一、二等耕地1000km2)外流区: 64%内流区: 36%湖泊2300多个(S1km2)7.18 万0.8%(淡水湖泊约占总储量的1/3)冰川雪盖(固体水库、大陆性冰川)5.85万约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2沼泽东北区、青藏高原和新疆山地沼泽、东部平原和沿海沼泽
39、区11万1.15%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永久雪盖。我国有纵横交错的河网,星罗棋布的湖泊和巨大的冰川、雪山,全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0000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1600多条。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300多个,湖水面积约为7.56万平方公里;冰川和永久雪盖总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储水量约为29640亿立方米,年消融总水量约为490亿立方米。我国的领土广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自然环境地区差异很大。处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河川径流,具有不同的时空变化规律和水文特征。首先来看我国的水系和流域。我国水系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具有河
40、网众多,水系多样,水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在非季风区,因降水稀少,径流贫乏,河网很少。1、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概念面积(万km2)发源地补给类型归宿分界线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612青藏高原东南缘雨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与400毫米等雨量线一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婉转延伸,经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最后到西南国境线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348局部山地冰川、雪水(闭流区)2、主要河流主要河流发源地全长km河段流域面积km2占全国径流量% 河道、水文特征归宿治理 长江唐古拉山6397-宜昌-湖口-180万35.1支流多、湖泊多、落差大、流量大、汛期长东海加固防洪
41、大堤、兴修水利工程黄河巴颜喀拉山5464-河口镇-孟津-75.24万2.4含沙量大、有冰期、水量不稳定渤海兴修水利工程、引黄淤灌珠江马雄山2210-石龙-梧州-44.212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南海河流梯级开发京航运河北京-杭州1794-海-黄-淮-长-钱-济宁以南通航3、西部山区冰川融水径流量分布我国冰川融水径流量最大的山区是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以东),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和天山,三者合占全国冰川融水径流量的61.9。论省区,山岳冰川面积最广的是西藏和新疆,二区合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90.6,冰川融水径流量占91.4。新疆境内,冰川融水占河川径流量的24.2,西藏和甘肃分别占15和13.1,成
42、为各区径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4、湖泊我国的湖泊除了天然湖泊外,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工水库。按成因可分:沟造湖、断层湖、堰塞湖、河迹湖、海迹湖、岩溶湖、冰川湖、火口湖等。我国的五大湖区A、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湖泊面积km2占全国湖泊面积%主要湖泊湖泊密度成因特点东部平原湖区2343031鄱、洞、太、洪、巢最大河迹湖和海迹湖湖底平坦,湖水不深东北平原、山地湖区43405.7五大莲池地壳沉降、被遗弃河段积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有不透水层浅小,含盐成分高云贵高原湖区11001.4滇池、洱海构造湖和岩溶湖南北狭长,湖水较深蒙新高原湖区867011.5呼伦湖、岱海、赛里木湖形
43、成多与风蚀、风积有关湖水浅、矿化度高,多为咸水湖和盐湖青藏高原湖区3656048.4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仅次于东部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局部地层陷落,冰雪融水汇积而成湖面缩小,水质盐化,多为咸水湖和盐湖(三)地下水资源1、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通常用地下水的补给量表示。中国地下水根据各地区含水岩层空隙性质、地下水赋存状态和含水岩层结构的不同,可将地下水划分为四种类型2、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类型分布特点孔隙水昆仑山一秦岭一线以北构造沉积盆地分布广,规模也大,昆仑山一秦岭一线以南,山间盆地面积较小,疏松沉积层较薄,地下水贮存条件不如北方潜水埋藏丰富、水质优良,潜水矿化度低、潜水埋藏
44、均较浅、排水良好岩溶水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我国南、北方均广泛分布,西南地区面积最大北方地区:不丰富南方:地下水资源丰富西南:潜流流量很大、地面缺水裂隙水分布较广泛,北方面积大于南方东部地区:含水层浅,富水程度较弱西部地区:基岩裂隙水的渗人和补给量较大孔隙裂隙水分布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矿化度小根据水利部门的计算,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287.7108米3。(四)水资源总量:28124108米3一个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所以水资源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大气降水。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108米3,折合降水深 648mm,其中 56即
45、3.4108米3通过地表蒸发返回到大气中,44即2.7108米3,通过江河注入海洋。一般来说,全国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米3。其中北方约占全国总量的19%,平均产水模数约为全国平均值的30,水资源贫乏。南方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平均产水模数为北方的7.4倍,其中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的是东南诸河。(五)河流输沙量中国许多河流以泥沙多著称。平均每年从山地、丘陵挟带的泥沙约35108t。总体情况是:外流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总输沙量的94,内陆河的输沙量约占全国的6。外流河的大部分泥沙(占56)是由我国直接入海,带入
46、邻国的泥沙约占8,其余约占36沉积在中下游平原河道、湖泊水库和灌区内。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 16108t,长江的输沙量达5108t,居世界第四位。中国河流的含沙量区域差异很大。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一)地区分布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同一地区内,山地地区,山地的迎风坡是径流相对高值区,平原、盆地地区,山地背风坡则是径流相对低值区。根据径流深的大小来衡量河川径流量,可将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表:(我国的径流地带)径流带名称降水量mm径流深度mm蒸发量mm径流系数%相应的自然景观湿润带丰水带 1
47、600 90060060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水带800-1600200900400-60040-60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过度带40080050200300-40020-40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干燥带少水带2004001050200-30010-20荒漠草原、干草原缺水带2001020010荒漠地带丰水带:广东、福建、台湾,江西、湖南等的山地,云南的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多水带: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长江中下游地区过度带:黄海平原,陕西、山西的大部少水带:东北的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的西部、北部,西藏的西部缺水带:内蒙古的西部、准、塔、柴及藏北。然而,地下水资源地区
48、分布有它的特殊性。全国总的资源分布虽与降水的分布相似,但由于各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局部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平原地区。(二)径流时程分配我国河川径流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我国大气降水和河川径流在时程分配上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不定性,年际和年内季节变化很大。1径流的年际变化:极值比Km由东南向西北增大的趋势(1)径流年际变化可用极值比Km(系列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表示。Km值越大径流年际分配越不均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Km值多在28之间,并且有由东南向西北增大的趋势,秦岭以南广大地区多为24,东北地区为35,华北地区为46,西北大部分地区达到58。在
49、同一地区,河流越小Km值往往越大。Km值越大,调节径流的难度越大,可利用的资源量就越小。(2)径流年际变化也可用径流变差系数(Cv)表示。我国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是华北一带。华北平原的Cv值一般都大于1,最大可超过1.3。次高区为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部地区,其Cv值一般也大于1,最大可超过1.2。再次为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与准噶尔盆地地区。Cv值最小地区是常年处于西风带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域。南方夏季风比较稳定的地区Cv值也较小,四川盆地西部Cv为0.2左右,西南大部分地区为0.30.4。而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四川盆地、南阳盆地和海南岛西部地区,Cv则比较大,可达0.6。淮河流域大部分
50、地区为0.60.8。 年径流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与径流变差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v值大的北方诸河Km值也大。Cv值较小的南方诸河Km值也比较小;集水面积较大的河流,其Km值亦较集水面积较小的河流为小;干流Km值比支流为小。2、径流的年内变化:分配差别悬殊径流年内变化与降水季节分配大致相似。我国河川径流季节分配很不均衡,具体表现在汛期出现的季节、延续时间以及汛期径流量集中的程度等方面。这些因素决定着径流可利用的程度和效益,也是进行径流调节的依据。影响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补给条件。在我国,大气降水是引起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三、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水资源总量
51、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1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点。北方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南方片人均量的l/3。北方片的华北区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只约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556m3,不及全国人均量的14,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省区的水资源组合状况差异性也很大。西藏、青海、新疆人口稀少、人均水量都很高,而上海和江苏人均占有水量比较低。2、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点。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
52、地总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15,平均每公顷水量只有9465m3;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平均每公顷水量为28 695 m3。每公顷耕地水量不足1500 m3的15个省区中,北方占13个。3、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点。从中国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分布看,也是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如果按照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仅占4.7;江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42.6%,而矿产资源仅占全国的10.2%。四、中国水资源开发潜力要切实地评价一个区域的水资源开源潜力,必须考虑气候、地点、时间、人口、区界和人类的干预能力。1、
53、一个区域的全部河川径流是由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由区外流入本区内的河川径流等部分组成。河川径流的2/3为洪水径流,通常不能利用。可供开源的水量主要是其余的1/3河川径流量,即稳定径流或基流。稳定径流是河流的持续低水流量,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形成。水库调蓄洪水有助于增加稳定径流量。据估计,由于水库拦蓄洪水,约使天然基流量增加15,可使河川径流中基流占年总径流量的比重提高到3540。比重的差异取决于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和水库的调节能力。2、区域水资源开源潜力包括:基流、跨流域调水、地下水地下水是河川基流的主要组成部分。理论上讲,地下水的最大开源量应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保持平
54、衡。跨流域调水也是扩大可利用水量,增加区域水资源开源潜力的重要部分。综上分析,中国水资源开源潜力计算结果如表2.3.9。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目前处于酝酿规划阶段。南水北调的多年平均可调水量约600108m3,东北的引松济辽、新疆的北水南调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的大调水调电工程可调水量约200108m3,其总调水量在900108m3左右。 3、区域水资源开源潜力开发情况:(1)理论上分析较大(2)地区分布差异很大(3)在实际开发利用中,应考虑人口、耕地及社会经济条件(4)目前某些河流水资源开发潜力已很小中国水资源开源潜力理论上分析较大,约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43。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超过较
55、大,而黄淮海地区仅较少。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大河多为国际性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有一定限制,在实际开发利用中,还需考虑人口、耕地及社会经济条件。所以,中国实际水资源开源潜力比较少。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少,目前某些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例如,海河、石羊河等,已超过区域水资源的开源潜力,改变了天然水系格局,许多河流断流,部分河流水环境恶化。五、21世纪中国水资源需求分析(一)五区的需水发展趋势预测。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豫、鲁,宜农荒地资源丰富,是我国将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力所在,华北区灌溉面积将扩大,耕地需水将加大,用水增加。再加之工业取水量、生活需水都增加,是目前的10
56、倍。21世纪上半叶的需水大增。东北区宜农荒地资源面积较大,由于灌溉率较低,需水增加不是太多,工业需水增长量大。东南区工业增长迅速,工业需水量、城镇生活用水都大增。灌溉面积增长不大,需水量不大,东南区 21世纪上半叶需水量增加最大。西南区(云、贵州、桂、藏)耕地面积、宜农荒地较少,目前灌溉率也较低。与华北区差不多。西北五省区宜农荒地资源多,工业需水、生活需水总计将增长量与东北区差不多。(二)解决需水量持续增长的措施:全国总计,2000年、2010年、2030年、2050年农田灌溉需水量、工业需水量、生活需水量将持续增长。1、在缺水地区,保证重点,大力开源,2、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河川径流控制能
57、力3、需大力提倡节约用水,降低工业和农田灌溉的用水定额。4、需加强污水处理,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5、开展海水淡化研究我国沿海城市多。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又是缺水地区,海水淡化是21世纪人类取得水源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已在西沙群岛投产使用,但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第四节 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一、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的三个纬向构造带,均具有板块边缘的汇聚带性质,因此是内生矿产的富集带,以产铁矿、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钼、铅锌、金及其他贵金属为特点。秦岭地区还有汞、锑和石棉。南岭则以锡、铜、铅、锌、汞、锑、黄铁矿特别富集。川滇经向构造带,为扬子地块西缘古地槽褶皱系,中新生代又受青藏高原传递的
58、挤压力,所以深断裂和岩浆活动都极为强烈,因而富集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铁矿、铜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石棉以及铬、钴、铂等为特色,并有铅、锌、金、云母等矿产。矿床类型以岩浆型和热液型为主。滇西一西藏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板块的一部分,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受阻,向东寻求应力释放,又受阻于扬子地块之西,为可可西里金沙江、藏北滇西俯冲带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板块缝合线的东延部分。所以岩浆活动以超基性、基性和酸性、偏碱性岩体、岩带的广泛分布为特点。有丰富的铬、铂、铜、镍、铅、锌、金、稀有金属、云母以及钨、汞、铁等。湘、黔边境山地、太行山、大兴安岭、东北东部山地以及浙、闽、粤等地,是环太平洋金
59、属矿化带的组成部分。这一带是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挤压隆起的构造活动带,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湘黔边境山地等褶皱隆起带中,主要产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如铜、铁、铅、锌、锑和汞;长白山地和东南沿海褶皱皱隆起带,除了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铅、锌、钼等矿藏外,还有与火山喷发有关的明矾矿与铁矿等。外生矿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性。天山阴山构造带以北,古生代时地壳活动强烈,中生代及其后形成比较稳定的相对拗陷地带,故以中生代、新生代生成的煤、石油、铁为主。天山阴山与昆仑秦岭构造带之间,是塔里木中朝地块,是以太古代至元古代的褶皱为基底的古老地块,地壳运动比较和缓,故从前震旦纪到中、新生代都有沉积矿床
60、生成,主要有铁、锰、磷、煤、铝、石油、盐等。昆仑秦岭构造带以南,主要是扬子地块,为以元古代褶皱为基底的比较古老的地块,也比较稳定,故其中的拗陷地区多震旦纪到新生代的沉积矿,也主要有铁、锰、磷、煤、石油、盐等。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可预见的将来,社会生产所需的80以上的原材料和95的能源,仍将来源于矿产资源。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一)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我国是世界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目前发现的矿藏有162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49种,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发现油气田440
61、多处、固体矿产矿区1.6万个,已经开发利用的矿产136种,我国有20余种矿产探明储量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二)成矿时空跨度大中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在不同 的地质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只要成矿控制条件有利,都有形成矿产的可能性。 1成矿的主要阶段。根据中国地壳发育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征,中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形成于以下几个阶段:时间主要矿源及形成主要矿产前寒武纪早太古代上地幔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绿岩带及有关矿产和火山喷发或火山沉积作用、花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矿产铁、金、铜、磷、滑石、菱镁矿、石墨、云母等晚太古早元古代主要有由火山作
62、用、花岗岩化、混合岩化及化学或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矿产铬、镍、铂、铁钛、金刚石、铜、铅锌、稀土、滑石、菱镁矿、云母等晚元古代或震旦亚界早期以滨海相沉积为主,多为碎屑沉积岩,并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晚期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主要分布于中南及西南各省)主要有铁、铜、磷、石棉、石墨等时间主要矿源及形成主要矿产后寒武纪早古生代志留纪末加里东期以产于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层底部以铁、锰、磷、铀等为主晚古生代二叠纪末海西期我国东部海西成矿期,以沉积矿产为主;西部以内生矿产为主铬、镍、铜、铅、锌、钨、锡、稀有金属等矿产中生代三迭纪印支期大部分为外生矿产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中生代白垩纪末燕山期矿产类型多样钨
63、、锡、钼、稀有金属、萤石、铀、煤、油页岩和盐类等矿产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期主要为沉积和风化淋滤型矿产铜、镍、铝土矿、盐类、高岭土等2成矿空间的区域性与分带性。在一定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构造岩浆带和一定的构造岩相带区域内,往往由于地质发展历史相近,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而使得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区域性与分带性。我国地质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1)在横向上,我国境内有三条纬向构造成矿带:A、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位于北纬4043,以盛产铁、铬、镍矿产为特征,其次钒、钛、铜、铅、锌矿也占重要地位;B、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位于北纬323
64、13430,主要矿产有铬、镍、铜、钼、铁以及铅锌矿;C、南岭构造带位于北纬23302530,有钨、锡、有色金属、稀有稀土等矿产。上述三个带中,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呈间距为纬度8左右的等距离分布。(2)在纵向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北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自东至西依次为:A、第一隆起带,指台湾省,主要矿产有铜、金、铅、锌、硫等,如台湾省金瓜石铜、金矿。B、第一沉降带,包括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石油远景非常可观,可望发现大型油田。C、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黑、吉东部交界处)、老爷岭(张广才岭东部)、长白山脉、辽东半岛、胶东半岛、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福建)。该带矿产丰富,如赣南
65、粤北的钨、锡及稀有金属矿;辽南的铁、金刚石、滑石、菱镁矿;辽南与胶东的铜矿;山东与福建的各种类型铁矿等。D、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已证实有丰富的石油并发现重要的盐类矿产。E、第三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湘黔边境诸山脉,矿产有燕山、太行山的铁、铜、钼、多金属矿及石棉矿,湘西、黔东汞矿、锑矿及钨、锑、金矿等。F、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四川盆地中还有丰富的盐类矿产。此外,我国西部(包括甘肃和青海大部分地区)由河西系控制的成矿带中,有铬矿、镜铁山(甘肃)式铁矿、金川(甘肃)铜镍矿、白银(甘肃)厂式黄铁矿型铜矿及青海盐湖矿
66、等。在青海东南部、藏东、川西及云南大部地区由“歹”字型构造控制的成矿带中,有铬铁矿、铜矿、铅锌矿、稀有金属矿、铁矿、钾盐矿等。 (三)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在矿床种类上,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主要矿产的重要矿床类型,而且有些矿床类型唯中国独有,带有明显中国地质特色。(四)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我国虽然拥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矿产,如煤矿、钨矿、锑矿和优质冶金辅助原料,但大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例如,我国铁矿石探明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品位大于50%的富矿仅占2.3,95%以上的储量均为平均品位33%上下的中低品位矿。我国铜矿的探明储量已达5 900余万吨,亦位居世界前列,但品
67、位大于1的富矿仅占35,加上伴生组分多,大大增加了选冶的难度和费用。论储量,我国铝土矿也很丰富,但矿床类型主要属一水型的硬铝矿石,二氧化硅含量大,品位低,铝、硅比值大于7的富矿仅占27,小于5的贫矿占38,亦增加了选冶的难度和成本。其他如磷矿、锰矿都有类似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贫品位的磷占44,贫、杂、难选的锰占94。(五)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1、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在我国,除了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以外,铁、铜、磷、钨矿产分布也比较广泛。但这些矿藏大部分储量却相对集中于少数省区,铁矿集中分布在辽、冀、晋、川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主要为鞍(山)本(溪)冀东、攀西、五台岚县四大片;
68、磷矿的80以上分布在滇、黔、鄂、川、湘五省;82探明储量的铝土矿集中于晋、豫、黔、桂四省区;其他如湘、赣二省集中了全国钨的65,湘桂二省区则集中了全国锑的64。此外贵州汞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71,内蒙古的稀土占全国97%,辽宁的菱镁矿占全国的84%,青海柴达木的钾盐占全国的968%。2、区域性矿产资源合理配套组合,有利于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在我国大约有10片,它们是:(1)辽中一辽河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2)冀东一渤海湾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3)冀南一豫北地区,煤、铁、辅助原料,油气;(4)豫西一豫中地区,煤、铝土矿、辅助原料;(5)鲁中一黄河
69、三角洲地区,石油、煤、铁、铝土矿、辅助原料、建筑材料;(6)晋中地区,煤、铁、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铝土矿;(7)黔中地区,煤、铝土矿、磷、建筑材料;(8)川滇黔接壤地区,铁、煤、铜、锡;(9)内蒙古宁夏接壤地区,煤、建筑材料,天然碱、钠盐;(10)河西一东疆地区,铁、镍、铜、煤、石油。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析(一)能源矿产我国能源矿产比较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铀、钍、油页岩、地热、水力等,以煤和石油为主。1、煤炭资源:(1)成煤期:主要是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新生代的第三纪。(2)分布规律:煤主要分布在地台区地壳断块被掀起的地带,煤层露出地面或距地面近,
70、容易被发现,也便于开采。也就是说煤是集中分布于平原、高原、巨大盆地外缘的山麓地带。煤田成煤期华北平原开滦、京西、峰峰、焦作、平顶山、枣庄、徐州、克州、新泰、淮南、淮北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鄂尔多斯盆地大同、阳泉、潞安、平朔、神府、东胜、准格尔、石拐沟、乌达、石嘴山、靖远、华亭、彬县、铜川、宜君、韩城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东北平原元宝山、北票、阜新、抚顺、鸡西、双鸭山、鹤岗、霍林河中生代的侏罗纪、新生代的第三纪西北地区分布于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盆地及河西走廊早、中侏罗系煤田为主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系以及第三系2、石油、天然气资源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含
71、油、气田多个,据1994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我国石油总资源量为89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0亿吨,仅次于原苏联和美国,但人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9。主要含油地层:中生代的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根据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特点,我国对石油、天然气田的建设总的发展战略是:稳住东部,发展西部。3、铀。利用核能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个趋向,发展核电的燃料矿物主要是铀。但对设备、技术的要求较高。我国已发现的铀矿产地较多,目前探明储量主要集中于赣、湘、桂边缘的南岭山地,以中、小型矿床为主,含量中等。另外,华北前寒武纪及西北中新生代盆地有较大的找矿潜力。4、地热能资源。地热资源指地
72、下5000m深度以上,15C以上的岩石、淡水、咸水的含热总量,其分布与板块构造、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活动等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地热出露点2900多处,据对2412个地热点的统计,多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78万吨标准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部、西南部地区,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大陆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二)黑色金属矿产我国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钒、钛等。1、铁矿的特点A、储量可观,分布普遍,相对集中。B、贫矿多,富矿少。C、共生矿多。2、锰矿我国锰矿的保存储量约4.8亿吨,分布不均,约2/3集中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其次在辽宁、四川、云南等省。多属沉积型矿床,以中低品位的铁锰
73、矿和碳酸锰矿为主。贫矿占总储量90以上,难选的碳酸锰占56。因此,解决碳酸锰的选矿技术是改善我国锰矿供应的主要出路。3、铬资源短缺,主要是由于缺少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因为铬铁矿是由基性、超基性岩浆早期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要形成工业矿床,必须有通向上地幔的深大断裂的大地构造条件,还要有携带丰富矿物的大规模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目前探明储量不多,多为中小型矿床,主要分布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地区。4、钛、钒矿是冶金工业重要原料,我国钛、钒矿储量十分丰富,主要为四川攀西地区铁矿中伴生矿。钛矿储量居世界首位,钒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可以充分保证建设需要。(三)有色金属矿产我国有色金属矿藏的特点:
74、一是资源丰富,种类多,而且大部分储量也大。铜、镍、银、铂、锯、铅、铝、汞等储量也名列世界前茅。目前比较稀缺或者储量不大的有铬、铂、金刚石、钾等矿藏。二是有色金属多系共生矿。有色金属保有储量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特点铜矿5900万吨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和赣东北贫矿多,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不多铅锌矿锌矿居世界首位,铅也居前列南岭、川西、滇西、秦岭祁连山和内蒙古狼山铅锌矿多共(伴)生银和分散元素镓、锗、铟、镉、硒、碲等有用组分,可综合回收利用钨、锡、钼均居世界前列钨、锡矿主要集中在赣、湘、桂、滇、闽等省区,铝矿则主要分布于陕、吉、豫、辽等省今后钨矿应由现在的黑钨矿转为丰富的白钨矿。锡矿除继续寻找富矿
75、外,应重点扩大现有矿区的深部及外围储量,解决原生矿深采和综合利用问题。铝土矿我国的优势矿产85分布在煤或水电资源丰富的山西、贵州、河南、广西四省区,有利于铝工业发展。目前已设计利用的储量约占1/5,主要问题是水硬铝型矿石为主,铝硅比偏低,增加了开发难度。(四)贵金属及稀有、稀土金属矿产我国金、银和稀有、稀土矿产都很丰富。铂族矿产较少,主要是甘肃金川镍矿中的伴生矿。 矿产特点主要分布前景金矿分布广泛,类型很多,多共生、伴生矿胶东、豫西资源潜力很大银矿大多为铅锌及其他金属的伴生矿,独立成矿的较少秦岭与南岭地区找矿潜力还很大稀有、稀土矿产种类齐全,而且储量巨大,多为共(伴)生矿加强有关矿石的综合利用
76、,最大限度地回收这些贵金属(五)非金属矿产我国非金属矿产十分丰富,品种齐全,已探明储量的 80多种,产地4 700多处,居世界前列的有14种。非金矿产主要分布前景化工原料磷矿南磷北调硫铁矿广东总量居世界前列钾盐严重短缺重晶石、芒硝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盐矿、化工灰岩、明矾石资源前景很好天然碱、硼矿储量不足冶金辅助原料溶剂灰岩、白云岩、硅石储量充裕建材其他非金属矿产大部分量多质优,资源潜力很大,金刚石储量不足三、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分析根据我国近期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部门就40种主要矿产的保证程度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结论是:为缓解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形势,促进矿物原材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证我国经济
77、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需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2、需加强矿产勘查,为矿产发展提供新的基地;3、加强矿产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效益;4、加强矿产开发管理,克服资源的浪费现象。我国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节约资源的潜力更大,切实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大部分矿产资源是可以保证我国现代化经济的需要的。第五节 风景旅游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拥有很多的旅游资源。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一)什么是旅游?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
78、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的特点。旅游的主要内容是观光旅游。通过游览和观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艺术的修养,(二)什么是旅游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即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或着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是旅游资源。风
79、景旅游资源可以简称风景资源或旅游资源,这些概念的广义理解基本是一致的。风景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风景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一国或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为什么这么兴旺发达、经久不衰,每年都吸引这么多的游客,不辞劳苦,经过长途跋涉到中国来旅游?(三)中国的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那些特征呢?我国幅员辽阔,群山耸立,江河如网,湖泊棋布,优美、壮观的自然景色,辉煌灿烂的名胜古迹,遍布各地。中国的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
80、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有形无形的一切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都可能孕育着旅游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导致旅游业开发。因此其范畴、领域之广泛,为其他各种资源所不及。2、整体性一种风景旅游资源与另一种风景旅游资源之间、风景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深刻联系,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可变性一是指风景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萌生和变化,风景旅游资源,具有可增长性、衰败性及时代性,整体上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它与生产力发展,社会、科技进步紧密联系,不断革新变化,创造新的内容和领域。4、地域性是许多资源分布的共同特征之一。风景旅游资源这
81、一特征尤为明显,表现在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万千景象,引发了人们对外乡异邦的了解、来往的热情与兴趣,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并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基础。二、中国风景旅游资源概况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大地,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因此,无论就自然的或人文的各方面条件而论,我国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之邦,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优势,有利于更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进一步促进我
82、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类型多,分布广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体,又有凭借亲身体验感受的民俗风情、传说典故,从古代到现代和新生的有变化的动态景观和活的生命体,也有静止不动的物体,从空中到地面和地下,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在地域空间上,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全国各省市区都分布有不同类型的风景旅游资源。从东海之滨到我国西部边陲,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五大丘陵,纵横交错的各大山系,无不分布着各具特色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自然风光中,我国中原地区有泰山、嵩山、恒山、华山、太白山、黄河壶口瀑布等;华中有长江三峡、神农架、洞
83、庭湖、峨眉山、九寨沟、张家界。庐山等;西南有滇池、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珍珠泉、黄果树瀑布、七星岩等;西北有博格达雪峰、天池、火焰山、鸣沙山、青海湖等;东北有长白雪峰、五大连池等。人文风景资源更是多姿多彩,不仅塔、楼、寺、观、亭阁、园林、古遗址、古墓葬、古城等种类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等民族风情,更是各具风采,尤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最丰富。(二)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各地区历史文化的差异,我国风景资源往往以某一类或两类为主,集中连片或呈带状分布,形成明显的地域特色。如西北甘、宁、青、新古丝路和唐藩古道沿线,以古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分布有麦积山石窟。一百零
84、八塔、须弥山石窟、西夏王陵、银川清真寺、海宝塔、拉卜楞寺、炳灵寺石窟、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高昌古城遗迹。交河古城遗迹、火焰山、葡萄沟、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以古文化遗址遗迹和古寺庙建筑为主的古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区。西南地区云、桂。黔三省区地形复杂,石灰岩溶蚀地貌发育,有路南石林、桂林山水、贵州溶洞,以及“圣泉”、“乳泉”、珍珠泉和苍山、洱海、滇池、淳江等奇山异水,加之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因而形成以自然山水胜景民族风情为主的西南奇山异水风土民情旅游资源区。另外还有内蒙古以草原风情为主,华中以名山、峡谷胜景为主,华东以山水、园林为主,中原地区以古都
85、文化胜迹为主的旅游资源,等等。(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我国山河锦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物,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财富。这些古迹遗物中,有不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互映衬,构成独特的风景名胜。例如,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军都山南麓的一个小盆地中,方圆40km,四面环山,13座陵墓群构成的人文景观与整个盆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规模宏大的陵园风景区。(四)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风景资源中,从山川风光到虫鱼鸟兽、树木花草,从文物古迹到民族风情、文化艺术,都有许多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的奇景,特别是具
86、有中国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更是让国际游人感到新奇,耳目一新。例如,自然风光中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构成“黄山之奇”。我国还有许多奇树、奇花、奇草,如西双版纳有会“流血的树”、“流油的树”,福建九龙江一带有一种“四季开花结果的橘林”,云南耿马县的“钟表花”等等。文物古迹等人文资源更有许多奇特性,举世文明的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临潼秦始皇陵和兵马佣,至中国书法、烹饪、丝绸、瓷器等精艺,游人无不称奇。我国56个民族的风土民情,对异族异乡的游人也有新鲜而奇特的吸引力。(五)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无论是已开发的还是潜在的、尚未开发的,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数量。我
87、国大地上,各大山系纵横交错,大江大河及其如网的支流穿流其间,还有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由于大自然的塑造,形成许多奇峰异石、峡谷险滩及泉、瀑、洞、台等自然胜景,千姿百态,山有山象,水有水景,山水相映。风光绚丽的桂林山水、奇峰竞秀的黄山胜景、晶莹高耸的天山雪峰,景象奇特的五大连池,还有三山五岳、长江三峡、路南石林、张家界、九寨沟等等。同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无数的文化古迹、遗迹名胜,并与自然风光相互叠加,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密度。不仅如此,我国还有50多个民族,各具风采的民族风情,民间工艺、艺术、武术等,流派众多地方特色明显。风景旅游资源数量多,成片分布,景观奇特,
88、吸引力大,具有广博的开发前景,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一)自然风光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就是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经纬度差异(南北跨纬度约49度,东西经度跨60多度)和背依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众多、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等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1、山岳风光。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
89、庄重、深速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汽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游览、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花岗岩山岳风光。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2)喀斯特山水风光。像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弯弯的小河,潺潺的流水,岸边长长的垂柳似少女的长发在微风中飘洒摇动;秀丽的漓江像一条青罗带,
90、“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像体态轻盈的妙龄少女的桂林山水,都是属于秀美的形态。四川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峨眉山林葱郁,色彩翠绿,山石很少裸露,线条柔和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风景区中典型的秀美形象。自古以来峨眉山被誉为“峨眉天下秀”。(3)丹霞山石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地层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灌县青城山、安徽休宁与默县之间齐云山、四川乐山市的乐山等
91、,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4)火山地貌风光。火山是一种地质活动的产物,火山地貌景观中火山锥、火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熔岩流合地等,对游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国火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以及台湾和雷琼地区与西南地区,著名的有长白山景区天池。镜泊湖和黑龙江德都的五大连池、台湾大屯火山群、广东湛江湖光岩、云南腾冲打鹰山等。(5)其他名山风光。我国还有发育在其他岩层上的名山。庐山是由沉积岩形成的垒式断块山,张家界、索溪峪和天子山主要由石英砂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构成,五台山由前寒武纪沉积岩石构成,中岳嵩山主体由石英砂岩构成,武当山主要由火山碎屑岩、云母石英片岩及火山
92、组成,浙江东南的雁荡山主要由流纹岩、凝灰岩构成,峨眉山主要由沉积岩断块隆起而成。2、河湖泉瀑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山有水则灵,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幽。自然风光中的山水景象历来是自然界中最妩媚、动人的画卷。 河川峡谷风光。我国江河众多。著名的长江三峡气势磅腐;黄河波澜壮阔,气势雄奇;漓江碧水清澈见底;明丽的富春江碧波帆影;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四时长丰的珠江,沿岸林木葱笼,山青水秀。湖泊水库。我国湖泊星罗棋布。以天然景色取胜的大湖深泊有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长白山天池、黑龙江兴凯湖、云南滇池、台湾日月潭以及高原湖泊等;园林湖有杭州酉湖、嘉兴南湖、武汉东湖等;人工湖有三门峡、刘家峡、十三陵等。
93、瀑布风光。我国瀑布很多。贵州有黄果树瀑布,吉林白头山天池有长白瀑布,云南路南石林有大叠水瀑布等。它们个个状如万马奔腾,声若巨雷轰鸣,使风景区充满无限活力。 泉水风光。我国山间、平地都有泉涌。多数温泉、矿泉所在之地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是旅游胜地,也是疗养、沐浴的好去处,例如陕西的华清池、广东的从化温泉,山东峪山的矿泉水。3、海岸、沙滩、岩岛风景资源我国大陆海岸线曲折绵延,海湾众多,海岸类型多样,不仅有岩岸、沙岸、泥岸,还有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在海湾的顶部常分布着空气清新、阳光和熙、滩缓沙细的海滩,为优良的海滨浴场和避暑胜地。例如大连、青岛、北戴河、威海、普陀、鼓浪屿、鹿回头、天涯海角等早
94、已名扬海内外。4、气象气候风光资源气象气候风光是指大气在日照、温度、水分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如云、雾、虹、雨、雪、冰、淞、冷、暖等都是可供赏和游乐的独特景观。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因而气象气候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气象气候景观。南北跨五个气候带,地势高差数千米,就形成了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特点,可促进旅游季节均衡发展。我国自古就有因时制宜安排游览活动的优良传统,例如春戏桃柳、夏赏风荷、秋临丹桂、冬咏寒梅之类。在冬季西北和北方要开展滑雪、冰灯节、滑冰、爬山、骑马、狩猎等活动;南方可开展游园、泛舟、垂钓、冬泳等活动。我国东北林海雪原
95、的雪景,冰城哈尔滨的冰雕,华山、黄山、庐山的云海,峨眉山的宝光,太白山的积雪等,都是著名的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5、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植物是构景中不可缺少的。据调查,我国有高等植物32000多种,仅乔木就有 2 000多种(美洲只有600种,欧洲仅有250种,其他大洲更少人许多植物种属为我国所独有。故我国有“世界树木宝库”之称。云南省素称“植物王国”,植物种类约占全国一半。而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那里有100多种世界植物“大全”上没有记载过的品种,可谓无奇不有。例如贵州的中国鸽子树洪桐、公孙树银杏、活化石水杉等。还有一些树木,因历史悠久,或造型奇特,而成为游览探胜的对象,如黄
96、山迎客松。我国有鸟类11 60多种,占世界的135;兽类420多种,占世界的113,两栖和爬行动物500多种,占世界12;陆栖动物占世界 10,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我国珍贵稀有的动物有寒温带、温带的丹顶鹤、东北虎、紫貂;温带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带的高鼻羚羊、野骆驼、野马等,多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川、甘等地的高原草甸;寒漠中的珍稀动物野牦牛、蓝马鸡等,山地森林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我国四川西部部山地和陕西南部秦岭海拔2 0004 000m的高山箭竹林中,是世界唯一有大熊猫生存的地区,大熊猫非常珍贵,是中国的国宝。热带森林中有长臂猿J雀、野象等珍贵动物。珍贵的水生动物有扬子鳄、白鳍豚、文昌鱼等。生
97、物景观进一步可以分为森林景观、草原风光、名树古木、奇花异卉、佳果名茶、珍奇动物等几大类。6、风沙、戈壁和黄土高原景观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黄沙西海际,白草北连天”,这是唐代诗人岑参描绘新疆沙海莽莽的诗句。沙漠、戈壁、雅丹等干旱地貌构成了特殊的,具有吸引力的观光旅游资源的一个类型。沙漠主要集中在酉北地区,例如腾格里沙漠南端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鸣沙,甘肃敦煌月牙泉和鸣沙山,新疆乌尔禾“风城”,将军戈壁上“魔鬼城”等均是沙漠、戈壁奇观;而黄土源、梁、黄土柱、黄土溶洞、黄土天生桥则是独特的黄土侵蚀景观。它们都是诱人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猎奇。探险者和研究者前往一睹其风采。7、其他我国
98、一些地区,还有较特殊或典型的地学旅游资源。例如泥石流和地怪现象,前者以云南东川蒋家沟为代表,后者以河南鹤壁上峪村附近保存最完整,吸引着不少游人。同时地层下面也埋藏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著名的山东临沂山旺村,是我国第一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四川自贡市已建成一座恐龙化石博物馆。(二)人文风景资源1、历史古迹。古遗址。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猿人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我国已发现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不仅对游人充满了神秘、奇妙的吸引力,也是寻求我国灿烂文化渊源的场所。如反映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游览点。古代建筑、工程。我国古代建筑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具有高
99、度的工程技术水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古建筑有宫殿、坛庙、陵墓、园林、民居、佛寺、道观、清真寺、文庙、宝塔、桥梁、堤坝、城垣、古天文台、华表、牌坊、阙、楼等等,它们几乎遍布全国,为祖国山河增辉。古老名城。城市集中反映区域经济、文化历史的风貌。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很多,国家第一批公布的有24个,第二批公布的38个,共计62个。其中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为最著名的六大古都,它们现在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另外,还有广州、大连、桂林等也都是闻名于世的旅游城市。由于自然条件或人文因素的特殊性,我国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旅游城市,例如
100、“山城”重庆,“水城”苏州、绍兴,“江城”武汉,“泉城”济南、福州等等。2、革命纪念地、博物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历程中,留下了许多革命的遗迹,主要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遗址、战役遗址、革命会址、革命者故居、烈士陵园、纪念碑亭等。这些地方既是瞻仰、凭吊革命英烈和回顾革命历史的游览地,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同时还是革命历史研究的实物资料。3、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传统和民族习俗;加之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各地区的生产、生活习俗也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和习俗,以及与各地自
101、然条件相联系的不同生产、生活习俗,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主要有:民族歌舞与节日活动;民族住宅与服饰;少数民族饮食风俗。4、文化艺术资源黄河和长江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远古的石器、丰富的彩陶、古色斑斓的商周青铜器、琳琅满目的秦汉工艺品、雄伟庄严的北朝雕刻。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凝重典雅的宋元山水画、风格各异的明清小说,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条彩链,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主要有以下几类历史典籍和文学名著;旅游文学;琴棋书画;戏剧、杂技和武术。5、名特产资源中国各族人民培育和开发生产了品种繁多的传统名特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美酒、名菜、名点、各种名优瓜果、传统工艺品、风味小
102、吃等,都享誉中外,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不少已成为旅游者购买和品尝的主要对象,因而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四、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全国可划分为十个大区。(一)中原历史文化区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简称中原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二市, 中原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数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原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区。(二)华东山水园林区(三)东北林海雪原区(四)华中名山峡谷区(五)华南热带景观区(六)西北“丝路”文
103、化区(七)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八)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九)青藏高原区(十)台港澳区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地区在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形态等方面都与内地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性质也有独特的一面。它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其特殊的旅游业经营方式和旅游资源类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政策,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特种形式的旅游对它们来说已不具有“特种”含义,而成为普遍的重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尤其港、澳地区,本身资源贫乏,这就刺激了大量新奇旅游资源的产生。特殊的石访在治、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某些旅游资源在全国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形成我利回曾资源地域分异中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高考资源网独家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高考资源网Ks5u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