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381KB ,
资源ID:30234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23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礼乐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材料“亲属等差递减制度”“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2、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礼乐制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故A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地方割据,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实行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故D项错误。2.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答案】C【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

3、”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神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3.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B.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 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

4、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5、“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4.“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点睛: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

6、,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 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5.下图是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由此可见()A. 科举制度促进文学发展B. 政府注重收录进士著作C. 进士重视文学忽视经学D. 四库全书偏重文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统计图可知,“四库全书集部著录和存目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占将近一半,这说明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是学者统计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非政府注重

7、收录,故B项不符合题意;进士并非不重视经学,只是题目中未提到而已,故C项不符合题意;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且以经部和子部为主,故D项不符合题意。6.下表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 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B. 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C. 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D. 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看出英军在调兵速度上远远超过清军,主要是因为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交通手段上超过清王朝,说明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故选B项;由调兵速度上无法看出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看不出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也看不出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故排除A

8、CD项。7.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比喻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选D项。根据以上分析,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略辛丑条约【名师点睛】本题为材料解析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选项。8.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A. 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

10、外交立场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通过一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中苏协定和国联等外交活动,争取废除列强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没有盲区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故B项正确,C项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故A项错误。从以上五次外交活动的结果可知,中国国家利益没有得到承认,国际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故D项错误。9.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A. 对人民大众的觉悟起

11、了启导作用B.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导作用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影响到了警察的思想,说明五四运动启发引导了民众的觉悟。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所起的作用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先锋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该项表述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但是从材料中看不出反帝和反封建的特点,排除。10.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

12、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

13、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

14、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11.“关东画派”创始人王盛烈的开宗立派之作八女投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东北抗联题裁的中国画作品,画作展示了1938年冬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这幅画作反映出当时A. 全面抗战产生了广泛影响B. 妇女解放运动成果显著C.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D. 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答案】D【解析】【详解】民族精神重构是指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得到强化,并且结合时代特色赋予了新内涵,材料表明“关东画派”通过东北抗联题裁的中国画作

15、品弘扬团结抗日爱国精神,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说明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无法体现“全面抗战”的影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救亡运动,并非妇女解放运动,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而正面战场是国民党组织的大规模作战,C不符合题意,排除。12.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B. 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

16、进攻C.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D. 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47年的最后一天”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得知,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成效,故C正确。13.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之时从国家标准和象征等角度加大民众对于新国

17、家的认同感,村料“国家形象行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论述中国国际影响力问题,故A项错误。B和D都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A. 全国人大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B. 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 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

18、可知,全国人大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为1954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1954年颁布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排除B。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与材料不符,排除C。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新中国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

19、年宪法A. 缺乏变革的创新性B.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C.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 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孕育了,不能体现1954年宪法的创新性,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1954年宪法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度和雏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孕育了,可知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1954年宪法推动社会制度转型的内容,排除D。16.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

20、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A.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 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 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外交活动与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无关,故A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化并未提前实现,故B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活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C正确;当时仍然处于冷战对峙时期,中国并未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故D错误。故选C。17.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习近平外交思想A. 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B. 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C

21、. 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D. 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多引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调共存共赢,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而是强调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共赢外交,故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共赢外交,而不是大国意识,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故C错误。18.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A. 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B. 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C. “一国两制”

22、的和平方式D. 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答案】C【解析】香港回归最主要的是“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C正确;A、B和D不是主要路径,排除。19.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A.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B. 保障公民平等C.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D. 维护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都公之于众,这有利于雅典公民了解城邦民主政治,从而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保障公民平等,故

23、B项错误;材料和神权至上无关,故C项错误;此做法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议政,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20.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A. 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B.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C. 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D. 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罗马法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是保障公民权利,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法律的神圣性,排除B;材料突出否定“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没有涉及协调社会关系功能,排除D。21.钱乘旦在

24、英国通史中指出:“从某种角度看,该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法案的实施A. 确立了议会制度B.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C. 限制了国王权力D. 造成了议会专权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该法案不仅使议会获得了新的权力,而且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这说明王权受限制,C正确;英国很早就有议会传统,A说法错误;B、D与材料无关。22.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

25、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B.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C.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B项,根据题干“暂停”“上述”“驳回”“推翻”“允许”等字眼,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关于制定移民限令的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B项正确。C项,题干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D项,材料

26、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23.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政治,历史学家布拉赫尔认为:“德帝国实行的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德国A. 皇帝是国家元首B. 首相主持政府C. 议会是立法机构D. 皇帝主宰议会【答案】D【解析】【详解】皇帝主宰议会不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说明德国的权力中心实际上不在议会,而是皇帝掌握国家大权,体现了专制主义色彩,故D正确。注意题干“德帝国实行的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可见是指当时德国政体中的专制色彩,皇帝是国家元首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保留

27、君主为国家元首,但是君主可能只是国家象征,“统而不治”,故A错误。首相主持政府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如英国内阁首相是由议会选出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负责主持政府,故B错误。议会是立法机构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说明德国政体中具有民主成分,故C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内容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德国近代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还要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有所了解。24.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宪法、德国通过徳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 普选制B.

28、渐进性C. 法制化D. 普世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德都通过颁布法律确立民主政治,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的法制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举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完善的信息,故排除B项。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选择的政治文明也不同,反映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因此,D项不合题意。第卷材料分析题(共计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成文法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

29、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参加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都是闻名遐迩的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和律师,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代表们丰富的政治经验防止了议会的破裂,而精明的政治技巧又使妥协成为可能。他们从洛克那里借鉴了“有限政府”的观念,从孟德斯鸠那里搬来“三权分立”的武器,并且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平衡。据美国宪政历程等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

30、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的法律变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中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787年宪法的有何积极意义。(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如何?【答案】(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2)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制衡(或联邦与州的制衡);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制衡;各地区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制衡。意义: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根据这部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保证了美国的长

31、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意义:实现民主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只要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解析】(1)从“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可以得出变动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而变化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原来的公民法变为万民法。(2)制约与平衡实质上指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具体是中央与地方的制衡(或联邦与州的制衡);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制衡;各地区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制衡。积极意义:注意材料要求的是积极意义,所以围绕着民主和法制来回

32、答即可。(3)原因:临时约法的颁布实质上是对权力的一种分配,所有的条款都是将权力分散,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复辟帝制。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它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它对民主是有一定推广的,主要围绕民主内容来谈。26.处理好民族之间关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根据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整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对“境内及其周围”“许多民

33、族和部落”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主要条件和意义。【答案】(1)措施:北击匈奴,夺河套,筑长城,修直道;南征越族,修灵渠,置郡县;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地方行政机构;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条件:中共领导下对民族自治的尝试;毛泽东等的理论探索;内蒙古各族各界人民的努力;意义: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为新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样板。(从内蒙古内部、国家制度建设两个层面答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详解】(1)措施:通过仔细阅读材料

3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对“境内及其周围”“许多民族和部落”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主要从修直道;南征越族,修灵渠,置郡县;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地方行政机构等方面回答。影响: 要从扩大了统一帝国的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的角度进行解答。(2)条件:根据材料二表格的具体内容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主要条件应该从党的尝试、毛泽东的理论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的个人努力多方面综合论述。意义:要从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为新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样板两个方面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

35、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即“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材料二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25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

36、合国维和行动,忠实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 178人,先后有10名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宝贵生命。中国维和官兵新建、修复1.1万余公里道路和300多座桥梁,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 400余枚;接诊病人14.9万多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10万吨,运输总里程1 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0圈。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

37、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2)特点:积极主动参与;力度逐步加大;不畏艰难险阻;参与人员多,涉及领域广,贡献大。认识: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负责任大国。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交方式明显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中国采取“一边

38、倒”外交政策,因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根据材料“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2)特点:根据材料“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可知,中国积极主动参与;根据材料“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可知,力度逐步加大;根据材料“25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忠实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可知,不畏艰难险阻;根据材料“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 178人中国维和官兵新建、修复1.1万余公里道路和300多座桥梁,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 400余枚;接诊病人运送各类物资器材”可知,参与人员多,涉及领域广,贡献大。认识:开放性试题。从中国热爱和平、大国责任、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作用等角度回答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