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21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7讲辛亥革命|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2.在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汇下,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4.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一、背景政治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1.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

3、商业者。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断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预备立宪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在13名阁员中,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之手,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身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4、二、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三、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内阁制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共和代议制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2)进步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局限性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

5、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能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四、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1原因(1)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2)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3)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4)孙中山被迫妥协。2过程(1)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2)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

6、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五、功绩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政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5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素养

7、提升素养热词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到1912年辛亥革命的失败,革命势力从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到中国北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空的变换。历史解释(1)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

8、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主题 辛亥革命(一)史料实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史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提

9、示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定颁布的。从其内容上分析,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民主性。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体制。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1历史意义(1)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

10、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2局限性(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2)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3)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删除同盟会政纲的男女平权条文。(二)唯物史观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史料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

11、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探究根据史料,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提示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与法制的程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历史解释|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及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

12、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英国等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促进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

13、牺牲。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三)家国情怀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史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

14、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萨尼尔佩弗解读 史料一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他认为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动摇了中国封建体制的根基,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史料二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及其建立的共和政体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作者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在中国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治中国的道路。|历史解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

15、民主革命。(2)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3)局限: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只得依靠袁世凯的实力取代清朝,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没

16、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对应训练(2019届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月考)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A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解析:选D由材料“孙中山”“临时参议院”可以判断是辛亥革命,“女子有参政权”“赋予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说明辛亥革命这一规定完善了民主政治,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议案

17、,并不等同于女子真正拥有了参政的民主权利,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女子参政权,并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牢固,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看出女子自身是否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排除C项。|A组|1(2013年全国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选B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

18、趋向。选择B项。2(2019年天津卷)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

19、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3(2018年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选B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 “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

20、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4(2017年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材料中“资政院议

21、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5(2015年北京卷)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

22、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B组|1(2019届湖北武汉调研)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

23、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解析:选D材料中“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是指加入了革命的行列,故选D项;“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排除A项;“新政”是20世纪初清政府的自救行为,是在维新思想的启蒙的条件下的积极反应,排除B项;“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不涉及“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C项。2(2019届安徽黄山二模)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

24、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解析:选D由代表汉族的“铁血十八星旗”变为象征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选D项;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旗帜的变化说明孙中山放弃大汉族主义走向民族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

25、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C项。3(2019届湖北黄冈元月调研考试)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这表明其()A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B“三大政策”的由来已久C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D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解析:选D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可得出,对革命领导力量的强化,故选D项;“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

26、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与民主不冲突,排除A项;三大政策形成于1924年,排除B项;由材料“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进步,不是倒退,排除C项。4(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摸底)孙中山在谈及同盟会革命任务时,指出:“政治之害,如政府之压制,官吏之贪婪,差役之勒索,刑罚之残酷,抽捐之横暴,辫发之屈辱,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材料说明()A政治革命是民族革命前提B政治革命扭转了社会风俗C革命首要任务是整肃吏治D三民主义存在一定局限性解析:选D题干述及的是孙中山三民主

27、义中的“民族主义”,即“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这充分说明民族主义具有狭隘性,三民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革命是进行政治革命的前提,排除A项;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对扭转社会风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不是题干的重点内容,题干主要表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一定的局限性,排除B项;C项以偏概全,排除。5(2019届山东青岛学期初调研)“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且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解析:选D“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帝国主义扶植的直接结果,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可得出,社会结构已经分裂,故B项错误;“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包含思想的统治危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