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915KB ,
资源ID:302025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202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九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

2、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3对外关系上: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新生政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3、)1政治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并逐步升级,“左”倾错误影响日益严重,但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2经济上: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3对外关系上: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

4、文艺与科研事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研制出原子弹,导弹技术也得到发展。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1政治上:“左”倾错误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政治大动乱,民主与法制遭到极大破坏。2经济上:政治上的动乱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以及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3对外关系上: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毛泽东“三个世界

5、”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4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1政治上: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推行“两个凡是”,“左”倾错误仍然影响中国。2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呈现徘徊中前进的特点。3思想文化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盛行一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为科学教育事业复兴奠

6、定了基础。第23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动乱局面。2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是我国外交的重大

7、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1)全国基本解放: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

8、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2)土地改革: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3)抗美援朝: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4)镇压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2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9、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意义:满足了少数

10、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5“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法律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律成为一纸空文。(2)社会秩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3)民主制度: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价值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首选。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和资

11、本主义阵营对峙。(2)国内环境: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3)国家利益:新中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参加日内瓦会议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

12、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4)参加万隆会议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沃土

13、中。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2原因(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年中苏在

14、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3表现: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四、开创外交新局面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表现: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

15、中日邦交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进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3)意义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1)1971年,中国是“恢复

16、”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1972年,而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素养提升素养热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

1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初步奠定外交到外交新局面的历程。历史解释(1)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3)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

18、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与外交的特点、成就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理论,客观评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外交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家国情怀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成就,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主题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史料实证建国初期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特点史料解读注意图片中的两处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处于最顶端;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19、之后作为统一战线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二)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史料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摘编自张荆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提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

20、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历史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色(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

21、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对应训练1(2019届湖北武汉五月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主义法制完善解析:选D“中华

22、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体现了法制的演变过程,故选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1992年后,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但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不是内容的调整,无法体现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主题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一)家国情怀“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史料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独立自主”与“一边倒”政策是否矛盾。说明理由。提示不矛盾。“一边倒”政策是以“独

23、立自主”为前提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历史解释|对“一边倒”政策的分析(1)原因分析: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成,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苏联的支持密不可分,苏联为其全球战略,必然要求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性。新中国建立之初,贫穷落后,政权还不十分巩固,需要苏联的继续扶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彼此对立敌视状态一时难以改变。因此,当时的中国只能“选边站”,除了“一边倒”,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余地。(2)政策理解:“一边倒”指总方向上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美国为

24、首的西方阵营对抗,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新中国也和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欧洲传统中立国建交,这与苏联支持国际民族独立运动的方针并不矛盾。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某些国家,如英国等也因为国家某些利益,承认新中国,但新中国政府还没有超越苏联的底线,与其正式建交。(二)史料实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史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

25、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历史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

26、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科学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对应训练2(2019届山东青岛二模)1954年7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门是关不住

27、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十分同意这个看法,他说:“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D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解析:选A“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可见意识形态对中国有很强的影响力,排除B项;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7月,排除C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D项。主题三 70年代中国的外交(一)时空观念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史料解读1971年,新中国恢

28、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直接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二)史料实证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史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

29、关系史史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提示(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

30、;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历史解释|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建设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祖国统一中

31、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教育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美国的影响对应训练3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京,开始了他的破冰探险之旅。同日,参考消息头版刊登了一条列宁语录:“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中国对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B中国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目标C中国依然深受“文化大革命”中极

32、“左”思潮的影响D第一个“强盗”特指尼克松,第二个“强盗”特指美国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依然深受“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影响,故选C项。|A组|1(2018年全国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选C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

33、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中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2(2016年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选B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

34、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3(2019年江苏卷)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解析:选D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

35、,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2019年北京卷)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A BC D解析:选C由材料“我党同党外民

36、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可知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思想。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故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故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民主协商的制度,故正确;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故错误。5(2019年海南卷)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

37、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解析:选D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 D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而非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而非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C项。6(2019年江苏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

38、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解析:选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7(2015年海南卷)19711978年,

39、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解析:选D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B组|1(2019届广西南宁二模)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

40、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选A项;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可知其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排除B、D两项;人大是中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职能不能相互转化,排除C

41、项。2(2019届湖北八市高三联考)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选C“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而不是论述人大的群众

42、基础,排除D项。3(2020届河南安阳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为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的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一“宣告”意在()A正告美国不要扩大侵朝战争B加强对亚非拉国家援助力度C总结全国政协外事工作经验D捍卫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解析:选A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可知,1950年,中国面对美国入侵朝鲜半岛的事实,表明中国立场和态度,正告美国不要扩大侵朝战争,故选A项;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在材料中没有

43、体现,排除B项;总结经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4(2019届河北唐山摸底考试)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A联美抗苏 B和平共处C一边倒 D不结盟解析:选A1973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由材料“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可知为联美抗苏,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故

44、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C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D项错误。5(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我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解析:选D据材料“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我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可知,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美之间改善关系的需要,而非强调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排除A项;材料围绕中美关系展开,而未涉及美苏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美之间的合作,而未涉及中美之间的分歧,排除C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