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单元测试12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1河南模拟)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的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的有()ABC D2对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P处岩层受挤压隆起成山BQ处岩层因岩浆活动拱起C处岩石的年代比Q处老D岩石的形成属外力作用解析:第1题,石灰岩和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第2题,图中P处是向斜成山,Q处是岩层受挤压弯曲形成的背斜。由岩浆的侵入可判断处岩石的年代比Q处新。岩石所属类型是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答案:1.D2.D(2011聊城质检)“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
2、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34题。3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4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解析:第3题,根据题意,“血迹石”是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为沉积
3、岩,与它成因相同的是石灰岩;“千人石”是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岩浆岩,与它成因相同的是玄武岩。第4题,“血迹石”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千人石”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答案:3.C4.A2010年8月2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朗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外力的影响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结合我国南方某地丹霞地貌的景观照片,回答第56题。5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最有可能发育于地质时期的何种地形类型()A岩熔高原 B褶皱山地C冰碛丘陵 D沉积盆地解析:材料中所述的“红色砂岩”应
4、属沉积岩。答案:D6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解析:丹霞地貌形成于我国南方地区,长期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答案:C(2011盐城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79题。7“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解析:“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答案:A8“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地域性 B整体性C地带性 D非地带性解析:“
5、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9“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解析: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答案:D(2011临沂模拟)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011题。10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
6、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11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 B区域性C整体性 D差异性解析:图示显示由于森林破坏导致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0.C11.C读世界某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1213题。12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分布正确的是()13图中乙、丙两处植被的分布主要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甲、乙、丙处位于西风带,甲处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为森林植被;乙、丙处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分别形成草原、荒漠。乙、丙两处植被是山地阻挡西风进入形
7、成的,属于非地带性规律。答案:12.B13.D2009年中央电视台开年热播大剧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下面图甲是他的贩运工具,图乙是其贩运途中在沙漠中常见的一种树木。据此回答1415题。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田青的皮货贩运路线上的景观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B图甲所示的运输工具,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C包头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森林带D阿克苏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15图乙中所示树木出现于沙漠中属于()A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现象B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C海陆位置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D地形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现象解析:包头到阿克苏是东西方向,体现
8、的是经度地带性规律;包头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而阿克苏则处于温带荒漠带;图甲是双峰驼,而阿拉伯人地处热带地区,其主要交通工具是单峰驼。图乙是胡杨,其主要生长在西北沙漠中的绿洲上,是因水分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答案:14.A15.B二、综合题(共40分)16(2011湖南联考)下面是我国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分析图中河谷平原形成的地质作用。(6分)(2)图中甲山脉如果是秦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A图中聚落背后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B图中聚落背后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C北坡自然带较南坡复杂,雪线偏低D针叶林在北坡分布海拔较南坡偏高(3)为对该流域
9、进行综合治理,图中河流某处建起一大坝,并形成大型水库,下图是河流建坝前后河床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分析修建水库后,大坝上游河流水文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图中表示建坝后的河床剖面图的是a还是b?分析大坝上、下游剖面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解析:(1)图中河谷平原是沿断层发育,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而形成的。(2)图中山地为秦岭,那么河谷位于秦岭北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自然带变化丰富;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南坡的水热条件好,针叶林分布的高度较高。(3)修建大坝以后,大坝上游水位升高,流速减缓;大坝建成以后,由于上游水流变缓,泥沙不断沉积,河床抬升;输入下游泥沙减少,流水冲刷作用增强,
10、河床降低。答案:(1)岩层断裂下陷,流水沉积作用。(2)B(3)上游水位上升(流量变大),流速缓慢。b,上游堆积作用增强;下游侵蚀作用增强。17读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均位于我国,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2分)(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由长到短是_,甲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8分)(2)制约乙所在自然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2分)()A地形 B土壤C水分 D热量(3)乙地雪线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4分)(4)丙山最可能是(2分)()A南岭 B太行山C武夷山 D秦岭(5)近年来,雪线海拔高度逐
11、年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对策?(6分)解析:第(1)题,甲地西坡山麓植被枯黄说明其所在地区为冬季,即北半球的夏季,则纬度位置越靠北,白昼越长,根据自然带基带可判断出乙丙丁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为:丁、乙、丙;同一山脉不同坡向自然带不同,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第(2)题,乙所在自然区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第(3)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和气温。第(4)题,根据丙山基带,可知其北坡为温带,南坡为亚热带,故该山最可能为秦岭。第(5)题,雪线上升说明气温升高,治理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其吸收量。答案:(1)丁乙丙甲甲地东坡为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带。(2)C(3)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且乙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故北坡雪线低于南坡。(4)D(5)全球变暖。对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加强国际合作。 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