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福建专版)7 课时作业(七)文化经典阅读时间:45分钟分值:48分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孟子万章下)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交友不能倚仗自己年长或者富贵,也不能倚仗自己兄弟的财富地位来结交朋友。B孟子认为交友也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2、交友不要称兄道弟;不但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C孟献子的五位朋友不因孟献子“百乘之家”的地位而与之结交,孟子借这一事例论证了他的交友观。D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做到乐友之道而忘人之势,百乘之家和小国之君也应该如此。2请结合下面的选段,分点概述儒家的交友观。(3分)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答:_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
3、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注】 易:修治,耕种;田畴:已耕种的田地。1画线处的句子运用了_方法,阐明了_的道理。(3分)2以上语段阐述了孟子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看法,这与他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分)答:_三、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注】 与:交往。狂狷:狂,
4、狂放不拘,志向高远;狷,狷介,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无过不及之谓中,足以有为之谓才;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朱熹集注)1孔子所说的“中行”与孟子所说的“中”,意思是否相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3分)答:_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贤”?请简要概括。(3分)答:_四、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下)【注】 白圭:名丹,战国时期著名商人。壑:指泄洪的大水坑。1根据原
5、文,请分别概括白圭和禹的治水方法。(4分)答:_2从道德层面上看,孟子认为白圭的治水方法错在哪里?(2分)答:_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以下论语选段,完成题目。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文中有三句话衍变为现在的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是:、。(3分)2本文表
6、达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简要说明。(3分)答:_六、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题目。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之雕琢玉哉?”(梁惠王下)【注】 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镒(y):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以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
7、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评判木工的称职与否。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表达了孟子以自己为中心,舍我其谁的气概。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2文中用玉人治玉的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3分)答:_七、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
8、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篇)【注】 食:拿东西给人吃。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3分)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_,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_”。孔子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怀有某种_的情感。2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处世态度的理解。(3分)答:_八、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9、曰:“教之。”(论语子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1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孔子教导冉有为政之道,在于、和三件事。2上述两个语段,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在为政思想上的哪些相同点,请概括。(3分)答:_课时作业(七)一、1.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B项“交友不要称兄道弟”属于典型的无中生有,至于“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则是对原文的误解,孟子在文中是举古人交友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非提倡与古人交友。2答案 君子要善于交友,交有德之友;(1分)要讲究交友方式,应坦诚平等地
10、对待朋友;(1分)通过交友,来提高自身的仁德修养。(1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之所以要在本题中增加论语的两个选段,主要是怕考生不理解孟子的内容,但这一做法却也容易让考生多思,以致增加解题难度。考生可以先寻找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即找出孔子“巧言、令色、足恭”对应的是孟子“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的态度和“无献子之家者也”的做法,而曾子“以友辅仁”则对应孟子“友也者,友其德也”的表达。然后再将这些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进行分点概括。【参考译文】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富贵)去交友。所谓交友,是同他的品德交朋友,是不可以有所倚仗的。孟献子是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
11、有五个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人我忘了。献子同这五个人交友,没有自己是大夫的想法;这五个人,要是心里有献子是大夫的想法,也就不同他交友了。不仅是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是这样,就是小国的君主也有这样的。”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二、1.答案 比喻;(1分)粮食充足,百姓就会仁慈(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概括材料观点。前一空格既考查了孟子文章的特色,也是对后一问的重要提示,可以
12、引导考生从寻找比喻本体的角度去寻求答案。2答案 不矛盾。(1分)孟子认为治理天下,是要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道德就会提高。(1分)孟子强调以义治国,并不是不讲利,他反对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之利。(1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由上题答案和本题题干可以推知,孟子在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是“民富则仁”,这一观点不可能与“以义治国”矛盾,如果能理解这一点,结合文本略加分析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安排饮食,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
13、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三、1.答案 相同。意思都是言行适中,不偏不倚。(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中”的含义已通过朱熹集注的解说给出,即“无过不及”之人;因此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行”的含义,根据“与”的意义,我们可以推断出“中行”也是指一类人,而且这类人与“狂狷”之人相比,是更加值得结交的,由此可见,“中行”与“中”含义相同。2答案 孟子认为言行适中、有才能、乐于教育帮助别人的人才称得上“贤”。(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关于“贤”的分析,原文语段仅有“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
14、也”一句,据此可推导的是“贤父兄”应当具有“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特征,而根据注释,就可推知答案。【参考译文】孙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四、1.答案 禹顺应水的本性,引水入海;白圭逆水设堵,排水入邻国(以邻为壑)。(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考生首先要
15、从原文中筛选出表现白圭和禹的治水的词语,然后再把这些词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原文中表现禹治水方法的主要有两个词语,即“道”和“四海为壑”,表现白圭治水方法的词语则是“以邻国为壑”和“逆行”。2答案 损人利己(不顾他人利益),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都违背了“仁”的要求。(2分,大意对即可)解析 本题题干之所以要求“从道德层面上看”,显然是为了避免与上一题答案的重复。白圭治水的具体方法已在上一题考查了,而这一治水方法背后,显然还有其“道德缺陷”,原文用“仁人之所恶”来表达,也就是说,白圭治水的方法违背了“仁”。考生答题时,应当顺着这一思路,分别概括白圭治水的两种方法的“道德缺陷”。【参考译文】白
16、圭说:“我治水的方法胜过大禹。”孟子说:“你错啦。大禹治水,是顺应水性,所以大禹把四海当做蓄水场所。现在你却是把邻国当做蓄水场所。倒流泛滥的水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人最讨厌的。你错啦!”五、1.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2表达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参考译文】季氏统治者将要攻伐颛臾冉有说:“那个颛臾,城墙坚固而且接近费邑。现今不去攻取,后世必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回避说想要那样而一定为它找借口的行为。我也听说国与家,不惧怕物少而怕分给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和谐。这大约
17、是因为平均则无所谓贫困,和乐则无所谓缺乏,安稳则无惧倾覆。如果是这样,那么如果远方之人不服,则用修养文化德性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康子,外面的人不服,便不会来;国家分崩离析,也不能守护住;却在国内谋划动兵用强。我怕季孙的忧患,不在于颛臾,而是在一国之内呀。”六、1.C解析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的意思是:你学的先放着,先为我所用,此句是孟子模拟“王”而说,并不是孟子的话。2说明领导者做事情要根据各种人员的特长安排工作,不要瞎指挥。(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
18、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七、1.恭敬有礼长幼之节否定2孔子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给予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君子出仕,是在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不应该弃天下而不顾,而应以一种伟大的救世精神挺身而出,积极行道,承担起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才是人臣应尽的职责。(3分。大意对即
19、可)【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八、1
20、.答案 庶富教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三件事都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显然是“庶”“富”“教”。2答案 重视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对百姓应先富后教。(3分)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两则材料在字面上没有直接相关的共同关键词,我们如果由孔子的“庶”“富”“教”出发,分别去对照孟子的为政举措,就会发现“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实际上就是“富”,“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实际就是“教”,从而得出结论:重“教”,而且都认为要先“富”再“教”。【参考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