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诗词导入早在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背诵。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气魄,那么,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同一词牌的展示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的词作沁园春长沙。情景导入播放多媒体两只蝴蝶的flash“秋风起,秋叶落成堆”的
2、精彩片断。(因是学生喜欢的网络歌曲,学生对此会较感兴趣)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清)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见,大家积累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了解有关词的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3、,又叫诗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每个调名只标志某种固定的文字、音韵、结构格式,与内容无大联系。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阕、下阕。阕是音乐中止的意思,分成上下阕表示奏乐时在中间要停一下,文字上则用空一格或隔行表示。2.基础知识识记下列字音字形。沁(qn)园春 怅(chng) 寥(lio)廓( ku) 峥(zhng)嵘(rng)信息筛选1.毛泽
4、东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景象?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为什么他与古人悲秋的风格不同呢?明确:生机勃勃。把天下当作己任,要主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般人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秋景,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命运的问题,这是了不起的。2.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现在大家来思考这个问题:这首词的结构是否颠倒了呢?明确: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这其实是作者故意设
5、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问题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3.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明确:“染”“击”“翔”等。“染”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为“飞”好吗?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
6、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毛泽东用得多么精彩,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能力提升先背诵全诗,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找出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分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本文上阕先写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作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下阕是通过回忆往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主宰国家命运。通过几个关键词,围绕“谁主沉浮”来写。本词共写了四幅画面,前边写景,后
7、边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分析鉴赏学生分组讨论:1阅读上阕,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这一节,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说说你的体会。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红色,给人一种喜庆吉祥之感,是一种最厚重的暖色,能激发人的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可见作者内心充满激情,这是他“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前途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写景之后的一句哲理性的概括,充分显示了大自然一种辩证对立的关系:客观环境越险恶,主观竞争意识越强烈。它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于伟大的静穆中律动着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2.下阕着重抒情,但也
8、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都给人崇高宏伟的视觉美感。诗人和同伴们的豪情壮志就是通过下阕的回忆引出的。你品味出来了吗?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巍峨奇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想起祖逖中流击楫、立誓复兴祖国的故事,想起诗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可谓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
9、艺术境界。3.体会“立”“看”“问”的精妙之处。明确:立: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引出下文。“独立寒秋”,引领“湘江秋景图”。看:总领下文七句。描绘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绚丽的秋景图。诗人选取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动静结合、远近互衬,由分而总,从跟前的山、舸、水,树、鹰、鱼,扩展到世间的万物,对寒秋严霜下万物活跃自强的情态,作哲理性的概括。问:通过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主宰的问题,展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豪情。合作探究这首词,我们可以从中学些什么?明确:1.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
10、、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2.对比手法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非常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拓展探究1.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只是实
11、写,就是他“独立”橘子洲头时所看到的那幅图画,有人认为这幅“湘江秋景图”是虚实结合。既指毛泽东当时的眼前实景,又暗指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政治形势。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明确:(1)赞同前一种说法。因为当时作者只是站立在湘江中的橘子洲上,怎么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再说,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的秋景也不相同嘛!(2)赞同后一种说法。诗词语言并非说明文中的语言,不必客观严密。诗词语言具有抽象性、可塑性,理解时也可带有主观性。这些景物既是湘江周围的景物,也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景物;既指自然景物,也暗示了社会形势。不信“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可作佐证,“万类”包括中华版图上的各种生物,也包括人。2
12、.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明确:(1)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2)这首词不是没有写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