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课时安排: 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2、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
3、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4、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结合诗具体解释“以意逆志”。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
5、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 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 (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
6、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教学重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2、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以意逆志” 二、理解“知人论世” 1、 明确定
7、义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4、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怎么说的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
8、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例如: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
9、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 咏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
10、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板书: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 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
11、,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 B、此诗写于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 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壮志豪情。 明确: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C、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
12、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三、 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