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每课名题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8小题,共0分)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结束】2(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
2、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答案】B【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故选B。【结束】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 B. C. D.【答案】C【点拨】【结束】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6题
3、)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点拨】【结束】5(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
4、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这些内容说明当时出现男女平等的思潮 女性勇于公布自己的折偶标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到了挑战 婚姻习俗已得到彻底变革A. B. C. D.【答案】A【点拨】【结束】6(2012年1月无锡市期末7题)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B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C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以中山濯濯之秃头窄袖短发草帽革履为时尚【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根
5、据题干提示A、B 和D项反映的是民国成立后1912年中国的变化故应排除;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带来了新鲜时尚的留声机,这种“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的机器让当时的上海人异常兴奋,很快成为沪上时髦。加之购进留声机后,还可省去请堂会的费用,就这样,“时髦+经济”的海派模式使留声机在上海时尚家庭中迅速普及开来。【结束】7(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1题)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答案】B【点拨】【结束】
6、8(2011年10月洛阳高三期中16题)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答案】D【点拨】【结束】9(2011年10月苏北四市摸底7题)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 他那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
7、辫子,同大家一样。”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 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 B倡导移风易俗 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D鼓吹反满革命【答案】A【点拨】把握材料的时间1914年、“也是要剪了辫子”、 “直接目的”等即可判断选择A项。【结束】10(2012年1月苏州调研7题)“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最显著的特征是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受到西方文明的熏染C体现出婚姻自由的原则 D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答案】D【点拨】【结束】11(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8题)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
8、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A BCD 【答案】B【点拨】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给民风习俗带来了深刻变迁,“禁止妇女缠足、废除大人之类的封建称呼、用鞠躬代替跪拜等等。”使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旧的封建礼仪废止了,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取而代之,为人们所接受。本题中第项最早提出“断发”主张的是康有为,据此选B项。【结束】12(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11题)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最全面正确的是( )由
9、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 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 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A B C D【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及特点这一知识点,根据所学,分析各选项,D项正确。【结束】13(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13题)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 A.剪辫易服 B.实行君主立宪 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答案】A【点拨】【结束】14(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17题)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
10、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答案】C【点拨】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A项体现了婚姻自由,B项体现了服饰的改变,D项体现了禁止缠足。C项中“辫”“之乎者也”体现的是顽固派守旧的现象。【结束】15(2011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23题)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
11、结果反映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 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答案】A【点拨】要看清活动的主题是“中国文化符号调查”也就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所以并不能代表青年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也不能说明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当然C项更不对,从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可以判断A正确。【结束】16(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地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男女平等的观念 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12、 救国不必依靠女性A B C D【答案】C【点拨】【结束】17(2012年2月丹东四校协作体34题)“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在此期间离婚率相对较低的因素包括 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夫为妻纲”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ABCD【答案】D【点拨】【结束】18(2012年1月常州市期末5题)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穿旗袍的女子 中外官员握手 买办与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革命士兵剪辫子A B C D【答案】C【点拨】【结束】19(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7题)
13、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 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答案】C【点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命令一下,全国立即掀起一股剪辫热潮,但也有一些守旧分子不愿剪辫。时年在清廷做京官二十多年,当过锦州知府,归隐后住在潍县城里松园子街的陈恒庆,也剪去辫子剃了和尚头。受理发店老板诚邀,写了这幅对联。【结束】20(2012年1月九江市一模25题)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
14、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答案】B【点拨】【结束】21(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16题)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发型在当时也被政治化 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A. B. C. D.【答案】A【点拨】【结束】22(2011
15、年10月保定市摸底7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以下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西装 改良后的旗袍 中山装 毗连式房屋 A B C D【答案】D【点拨】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西装是西式服装,不属于中西合璧的现象。【结束】23(2011年11月沧州市质检21题)下表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下列有关近代上海的说法,符合表中信息的是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表A成为中国沿海新兴经济中心 B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租界华人以从事服务业为主 D新型职业代替了传统职业【答案】C【点拨】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项是职业与人数,因此,分析职业种类的特点与人数分
16、布的特点。从分布表中可知,主要是从事于服务性职业。ABD无从体现,说法错误。【结束】2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9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答案】D【点拨】【结束】25(2011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18题)申报曾刑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谷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新文化运动兴起 D
17、.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剪辫易服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习俗,同时在当时也有反清反封建的含义。故选B项。【结束】26(2011年10月淄博一中检测13题)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答案】C【点拨】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服饰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A错在“应有尽有”, 西装和中山装是服
18、饰的新变化,但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存在,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服饰特征。【结束】27(2011年11月慈溪市期中27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A B C D【答案】C【点拨】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在以往的历史时代没有过这么多阶级、阶层平等参与的会议,排除。【结束】28(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
19、6题)19世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go),“好度由途叙阔情”(how do you do)等,据此说明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包括 英语开始在当地流传 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引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西方饮食文化进入上海A B C D【答案】A【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洋泾浜英语”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文化的融合。【结束】29(2011年11月慈溪市期中26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
20、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了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化。根据所学ABC三项符合题意和史实。D项不符合事实,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关系阻断,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而不是西方思想文化。【结束】30(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21题)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C新
21、旧风俗相互交织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答案】B【点拨】【结束】31(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9题)近代女学报(1903年11月)有文章写到:“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对文中所述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报纸的宣传 新式学堂的创办 西方思想的传播 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推动A B C D【答案】B【点拨】【结束】32(2012年1月湖州市期末15题)衣冠作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
22、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等,武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麒麟、狮、豹、虎、熊等。上述服饰的作用是A御寒保暖B标识身份 C装饰美化 D个性展示【答案】B【点拨】考查对等级制度的理解。题目比较简单。【结束】33(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11题)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最全面正确的是( )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 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 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A B C D【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及特点这一知识点,根据所学,分析各选项,D项正确。【结束】34(2011年1
23、2月洛阳市一模14题)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B蓄发与剃发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答案】A【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和所学史实通过清初留辫和辛亥革命后剪辫是对政治变动的集中反
24、映。满族推翻明朝建立清朝不属于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应该属于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故应排除D。【结束】35(2012年1月长沙一模6题)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种类繁多、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答案】A【点拨】【结束】36(2011年9月南通市诊断6题)在种种压力面前,口口口口不久,口政府下达了一道口口,云:“凡我臣民,均准其白由剪发。”因为空缺部分的文字
25、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下列老师的说法,准确的是A不剪辫的,就以违法论处 B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C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清思潮 D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答案】D【点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据“凡我臣民”、“准其自由剪发”排除A、D;种种压力包罗多种,主要并非社会底层的反清思潮,C错误;“准其自由剪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结束】37(2011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22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晚清时期曾进
26、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A【点拨】时间是1906年,所以C项错误;B、D两项在这个时期也没有被废除,材料只是说明在两广地区进行过习俗改革,所以A正确。【结束】38(2011年12月襄阳调研31题)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答案】D【点拨】考察对近代风俗的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放足,而联系课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
27、令,故选D。【结束】39(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12题)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应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答案】D【点拨】【结束】40(2011年12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7题)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
28、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 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了中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知识点。材料反映了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法令,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联系各选项,BCD三项说法不符合中国社会状况,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本题选A项。【结束】41(2012年1月揭阳市期末19题)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出门,必拥弊其面”的规范;1924年民国教育委员会主张女学生“应依章一律着用制服”“袖必齐腕,裙必及胫”。现在的大众传媒经常出现女性健美、体
29、操、选美以及身着泳装的模特儿形象,甚至连“比基尼”也被国人接受了。上述变化说明 女性服饰观念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男女平等在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社会环境对女性服饰变化有了更多宽容与理解 服装的实用性日益成为社会时尚A、 B、 C、 D、【答案】B【点拨】【结束】42(2011年10月安丘市检测23题)“又是庚中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南京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C【点拨】【结束】43(2011年10月绍兴一中期中11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
30、的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其中有:旗袍中山装京剧上海南京路上的石库门( )A B C D【答案】D【点拨】【结束】44(2012年1月湖州市期末14题)下图是中国古老民居四合院,它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北方四合院表述正确的是: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大门不与正房门相对,反映了中国传统风水学中“吉利”之意体现了封建家长等级制反映合家欢乐的亲情A B C D【答案】C【点拨】考察对古代建筑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及材料的反应,即可判断。【结束】45(2011年9月湖
31、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19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A B C D【答案】C【点拨】题干“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所描述的特点是中国合壁,结合所学知识,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具中西合璧的特点。【结束】46(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9题) 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发易服”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洋务运动时期 .维新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B【点拨】【结束】47(2012年1月福州市质检5题)1882年
32、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答案】B【点拨】【结束】48(2011年12月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1题)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A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 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剪辫成
33、为新潮女性的追求 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戏示威【答案】A【点拨】本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来排除不符合二十年代北京城社会风貌的选项,B项东交民巷是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能居住;C项剪辫是针对辛亥革命后男性的;D项北平学生游行示威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时间上不符材料。本题A项正确,四合院是以正房、房、东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结束】49(2011年10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10题)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计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政治
34、原因在于(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答案】D【点拨】试题中的材料反映中国社会家庭制度受到的挑战,时间又是在20世纪初期,根据时间判断A是再1840年,B是再1894年,都是错误的。C的影响主要是思想启蒙的意思,与本题无关,选择D项。【结束】50(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15题)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 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
35、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答案】C【点拨】考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材料严梁二人私定终身,结果梁海被官府以不凭媒妁之言、有伤风化关押,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选择C项。B项错在开始。【结束】51(2011年11月德州期中7题)“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答案】C【点拨】【结束】5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5题)18
36、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答案】D【点拨】材料的大意是,中国的妇女由受礼教的影响“不令轻见男子之面”,到逐渐走出深闺,在路上和茶轩酒肆中于他人交流,这一变化说明了ABC选项,社会风气的改变有一个过程,因此D项不对。【结束】53(2011年11月潍坊三县期中23题)“又是庚中元旦节,
37、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南京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C【点拨】【结束】54(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3题)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一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西方文化传入,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 B C D【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00一1919年”和所学史实中国近代妇女地位一
38、直较低,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才取得平等的政治地位,宋庆龄担任国家副主席,各条战线上都有妇女参与国家的建设事业。【结束】55(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14题)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 B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D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答案】B【点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中的三种装束既有传统的“绸伞”、“草帽”等,也有近代的“革履”、“雪茄”
39、,即可知选择B项。【结束】56(2011年12月台州调研23题)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答案】C【点拨】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点: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反映的内容西餐,分析可得: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影响。AD题干没有反映,B项不符合史实。【结束】57(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
40、0题)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go),“好度由途叙阔情”(how do you do)等,据此说明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包括英语开始在当地流传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引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西方饮食文化进入上海A B C D【答案】A【点拨】【结束】58(2011年12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22题)1911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中的两张照片,图片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清政府已经进行了服制改革B. 清军内已开始剪辫C. 冯国璋已接受民国政府改编D. 清军与革命军实力相差悬殊【答案】A【点拨】冯国
41、璋虽然穿着新式军装,但当时并未剪辩,更未曾接受革命政府改编,故B、C两项错误;其实反映的是清政府已经进行了服制改革,开始改用西式军装,故A项是正确的;D项从图片中无法得出。【结束】59(2011年9月温州十校联合体20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答案】B【点拨】理解题干的意思即可,关键句: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说明相较之前,晚清更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结束】60(2011年9月温州
42、十校联合体4题)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平等思想的传播 通商口岸的开设 民主政权的建立 商品经济的发展A B C D【答案】D【点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时间:19世纪晚期;特点:衣服“上下无别”,“沪上尤甚”等。分析应注意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分析。从时间上看,很快能够排除项,因为此时并未建立民主政权,其它三项均符合题意。【结束】61(2011年10月温州十校联合体22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
43、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看重项目年代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本人成份、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历10.611.712.625.3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图表信息无法体现西方思想文化对婚姻习俗的影响。D不正确,符合题意。【结束】62(2011年11
44、月福州八县联考19题)右图是厦门鼓浪屿的部分特色建筑,建于近代,体现了近代的( ) A.半封建性质 B.半殖民地性质 C.中西合璧 D. 传统与现代并存【答案】A【点拨】【结束】63(2011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16题)这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 持有人是沙泳源,董事长是张华墀。根据该图判断,与沙泳源生活的年代对应的是组号流行语流行服饰文娱形式阅读A最可爱的人列宁装扭秧歌苏联小说B时间就是金钱唐装看电视剧古典文学C破四旧军装学唱样板戏毛选D上网中山装跳交谊舞时装杂志【答案】A【点拨】【结束】64(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0题)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
45、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2年”和所学史实服饰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政治变动的体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结束】65(2011年11月河北省质检7题)1931年7月6日民国日报上有这样一则女子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
46、。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 A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 B反映女性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 C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说明婚姻风俗获得彻底变革【答案】A【点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题干说是女性已获取择偶的权利,B项排除;CD无从体现;从女子征婚的行为以及其要求的内容说明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结束】66(2011年12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24题)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 “子去美国学习” “母用法国饰品” “父吃美国
47、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 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C. 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 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答案】B【点拨】注意漫画下边的文字:“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留学”“母用法国食品”“父吃美国烟酒”。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能享受这种生活的绝对非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另外材料中也无法反映出中国市场在西方各国海外市场中的分量问题,故可排除C项。西化并非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亦可排除D项。漫画中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和产品,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漫画的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此题
48、正确选项是B。【结束】67(2011年12月汕尾二模14题)“吾国自光复以来,首改正朔,无如社会习惯不易改变。名义上虽遵用阳历,而种种事实,仍依阴历行之。每值年头岁尾,学校都放假,报界且停刊,工商亦休业。”有好事者署春联讥讽曰:“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造成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没有真正统一全国,无法全面推行阳历 B中国民众思想观念落后,无法接受阳历 C阴历与中国农业社会密切相关,不能遽废 D北洋政府统治腐朽,推行阳历不力【答案】C【点拨】【结束】68(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7题)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
49、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答案】D【点拨】“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大意是:乾隆、嘉庆年间社会风气尚且淳朴,到咸丰、同治年间受苏沪等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城镇,男女穿着服饰都变得喜新厌旧。分析各选项,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项错误,服饰等级材料中没有波及;C项自然经济一说与材料完全不相关,本题选D项,表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结束】69(2011年10月平顶山一模28题)“吾国自光复以来,首改正朔,无如社会习惯不易改变。名义上虽遵用
50、阳历,而种种事实,仍依阴历行之。每值年头岁尾,学校都放假,报界且停刊,工商亦休业。”有好事者署春联讥讽曰:“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造成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没有真正统一全国,无法全面推行阳历 B中国民众思想观念落后无法接受阳历 C阴历与中国农业社会密切相关,不能遽废 D北洋政府统治腐朽,推行阳历不力【答案】C【点拨】【结束】70(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9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袱”、高档
51、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答案】A【点拨】由材料所送的嫁妆既有被褥、红包袱还有从自行车、黑白电视到电脑、汽车可以判断B、C、D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结束】71(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13题)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铀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
52、解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答案】C【点拨】【结束】72(2012年2月信阳市二模30题)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答案】B【点拨】【结束】73(2012年1月潮州市期末22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
53、937【答案】C【点拨】【结束】74(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8题)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A BCD 【答案】B【点拨】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给民风习俗带来了深刻变迁,“禁止妇女缠足、废除大人之类的封建称呼、用鞠躬代替跪拜等等。”使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旧的封建礼仪废止了,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取而代之,为人们所接受。本题中第项最早提出“
54、断发”主张的是康有为,据此选B项。【结束】75(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10题)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答案】B【点拨】近代婚姻自由只是在风气比较开化的大城市、通商口岸,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仍很保守,故B不正确。【结束】76(2011年9月武汉市新起点调研15题)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go),“
55、好度由途叙阔情”(how do you do)等,据此说明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包括( )英语开始在当地流传 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引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西方饮食文化进凡上海A B C D【答案】A【点拨】根据所学,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本则材料下在反映了英语开始在上海流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结束】77(2011年10月苏北四市摸底6题)民国乌青镇志卷 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
56、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答案】C【点拨】材料中的“先由男女同意”说明恋爱尊重个人意愿,新思想的体现;而“请示父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说明婚俗仍遵循传统,选择C项。【结束】78(2011年11月信阳市调研30题)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
57、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答案】D【点拨】【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79(2011年11月信阳市调研33题)(12分)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
58、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二 1912年10月3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两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三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R麦克法奈尔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4分) (2
59、)材料二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材料三“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倾向是什么? (4分) (3)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4分)【答案】(12分)(l)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没有杜会等级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形响;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提高,服装生产批量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2)袁世凯以法律条例的形式利用中西方服饰文化来巩固自己的政权。(2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 分)(3)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4分)【点拨】【结束】80(2012年1月烟台市期末23题)(14分)年画是旧时过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中国传统物品
60、,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造型艺术,其题材表现的内容因为能迎合广大民众的心理而受到民众的喜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末期,因题材多样,在清一代深受京津地区民众喜爱。清人李光庭在乡音解颐“新年十事”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此外,“连生贵子”。 世俗年画“钟馗”( 意寓驱邪引福)、历史故事年画“盗仙草”( 白蛇与许仙的故事)和仕女年画“玉堂富贵”( 隐喻即富贵亦寿之意),也是清代前期杨柳青年画的重要题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创作上述题材的背景因素。(6分)材料二:近代以来,年画除了传统
61、题材外,有了新发展。中国民间造像史纲称,19世纪中后期,地主大户不断涌向新开辟的商埠,“发财还家”类年画大量出现。围绕女权的年画也逐渐增多,左图杨柳青年画中文字为:“中国有家眷的男子,大半受累的多。诸位知道这毛病在那里吗?并不是男子不能赚钱,一男子养着好几口,女子裹了两只小脚,诸事不能用力现在的形势,无论男女必须自食其力,方能自保。若是男女一样做活赚钱,还有不好过的吗?”(2)分析说明,19世纪中后期年画题材的更新的社会原因。(6分)材料三 民国初年年画形式也有所变化,主要是变木版为石版。石印机器印制的年画色彩漂亮,纸张新颖。这使得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受到极大冲击,逐渐日薄西山了。经历
62、300多年风风雨雨,现今,在政府的扶持下,杨柳青年画正在寻求新时代的落脚点,正在向高档化、礼品化的方向发展,被广泛应用到书籍装帧、舞台布景、广告设计、装饰工程等方面,获得了新的活力。(3)以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趋势为例,谈谈你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2分)【答案】(1)以农为本等重农思想在民间影响深远,男子为主要劳动力;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孝品德在民间较为流传;面对现实,人们更借助神话,祈求爱情、幸福、长寿。(6分)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活跃;外国入侵,国门被迫打开,商埠开通,吸引人们投资于近代企业;纺织等机器工厂的出现,提供了女工的劳动空间;维新运动引导社会新风俗,女权(男
63、女平等)观念兴起。(6分)民间艺术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不断的更新和变革技术,寻找新的起点才有生命力。(2分)【点拨】(1)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文艺创作背景的理解。可以从经济因素:小农经济发展;思想因素:儒家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和生活观念的因素:借助神话,祈求爱情、幸福、长寿。(2)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年画题材的更新的社会原因的理解。可以从经济因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风俗和价值观的变化;民主思想的传播。(3)此题考查的是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的理解。传统民间文艺的变化是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64、;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结束】81(2012年1月佛山一模39题)(28分)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
65、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项目年代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本人成份、政治面貌305235151139学历106117126253(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10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6分)(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看待人们择偶观念的变
66、化?(2分)【答案】(1)门当户对、郎才女貌。(4分) 合理(2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任一点给2分,不超过4分。) 不合理(2分):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从一而终。(任一点给2分,不超过4分。)(2)资本主义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如能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回答也可,每方面3分,不超过6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表述为参与的具体社会劳动或者社会活动同样给分,每一方面2分,不超过4分。)(3)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男女双向性选择,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任一点2分,不超过6分。)(4)言之有理给2分。【点拨】本题考查古今社会生活的变化。(1)
67、从材料一中“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分析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古代经济特征和等级观念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联系此时思想解放、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等知识分析第一小问。从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角度分析第二小问。(3)由图表信息可知,择偶对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的重视逐渐淡化,更加注重个人能力,这说明择偶标准逐渐多元化。(4)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社会现实回答。【结束】82(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27题)(13分)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
68、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材料二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
69、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三 中山装的设计、制作和推广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关于中山装设计的特殊含义,前襟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请阅读材料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3分)(3)材料三中山装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孙中山哪些治国理念?(2分)其设计理念又折射出什么历史现象。
70、(2分)【答案】(1)中国明代服饰体现的是儒家文化,重视人的道德规范和修养;(3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体现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性解放和个性发展。(3分)(2)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没有社会等级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提高,服装生产批量化。(3分,任答二点即可)(3)治国理念:德治、民主平等、分权与制衡。(2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现象: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2分) 【点拨】【结束】83(2012年1月滨州期末28题)(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
71、,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72、(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答案】(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2分)(2)观念:自由;平等;法治。(3分)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
73、义民主政治的确立。(3分)(3)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2分)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答“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3分)(4)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分)(5)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3分,答出3即可)【点拨】本题考查古今妇女地位变化。(1)从材料一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材料反映了男尊女卑思想。(2)材料中“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反映了近代英
74、国男女平等。联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进步的推动、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3)材料信息反映了妇女在社会中的活动。从民国初年以来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入手分析“原因”。(4)材料反映了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5)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时代进步、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等回答。【结束】84(2011年12月济南月考44题)(15分)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
75、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气象。(3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这些新气象产生的原因。(3分)材料二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地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2)概括材料二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及其
76、方式。(4分)材料三 从百年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不断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人是怎样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5分)【答案】(1)新气象:剪发辫;更新服饰;崇洋(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成为时尚。(3分)原因:政治上,社会改革和革命的进行;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经济的产生发展;思想上,民主思想的传播和
77、西学的传入。(3分)(2)主张:提倡男女平等。 (2分)方式:强调妇女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2分)(3)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展了戊戌变法;孙中山等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了新文化运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分)【点拨】【结束】85(2012年1月江门调研38题)(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四合院 图二:欧洲城堡 图三:上海浦东材料二: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1)结合图
78、一和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哪些?(4分)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4分)(2)图二为古代西欧常见的城堡,这类城堡的数量在17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2分)为什么?(6分)(3)图三为今天上海浦东繁华的一景,如此景象的出现得益于哪些政策和制度,(4分)这一景象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4)从古到今中西方建筑风格各不一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哪些?(4分)【答案】(1)特点: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4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4分)(2)趋势:不断减少。(2分)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
79、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火药的传入)等。(6分)(3)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分)标志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分)(4)因素:当时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等。(每一点2分,最高4分)【点拨】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图中和材料二中“外观规矩,中线对称”等归纳四合院的图示归纳,对称、封闭等,第二小问,四合院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民居,根据出现的政治时代和经济特征回答。第(2)问,根据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特点回答,此时正处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四大发
80、明对欧洲产生冲击作用,骑士的封建堡垒在逐渐减少。第(3)问,图三上表现了改革开放后上海浦东的发展,可以根据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意义回答。第(4)问,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回答。【结束】86(2011年12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28题)(18分)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
81、等威。今之世风,侈靡极矣” (明)张翰松窗梦语材料二 一位研究这一新消费主义的学者断定:“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大众消费主义正是以这种方式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的,它已变成全球20世纪的社会标志。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按百分比%)请回答:(l)概括材料一体现出的消费观念。并指出这一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
82、上半期西方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不同时代消费观念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答案】(1)消费观念:逾越等级,追求豪华奢侈(2分)。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2分,任答2点)(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6分,任答3
83、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变化: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2分)原因: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显著改善。(3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4)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点拨】本题属于混合式材料题,使用多种材料。围绕消费观念的变化发展,要求结合社会背景、时代特点进行分析。设计的若干问题,考查材料概括分析能力、教材知识再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需与所学结合;第2问可按所学回答19世纪末至2
84、0世纪上半期西方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三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原因可根据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等的发展概况来回答;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可根据对上述3问的理解酌情回答。【结束】87(2011年11月晋中市联考28题)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做学生的快乐女学报 材料二 有人劝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
85、,这足总没好生缠他。 舒仙女史致陈班仙女士书女学报1903年11月 材料三 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 女子蚕业学校校歌女子世界第6期1907年7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4分)(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4分)(3)综合三段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8分)【答案】(1)新气象:妇女摆脱了缠足陋俗的束缚,接受新式教育; (2分) 成
86、因:报纸的宣传,新式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2分)(2)办学理念:倡导实业,救国救民,(2分)注重社会责任感;2分)(3)经济观念:重视女子就业;(2分) 教育观念:重视女子教育。(2分) 社会观念:重视文明进步;(2分) 审美观念:提倡自然清纯之美,反对矫揉做作的旧观念。(2分)【点拨】第一问第(1)小问抓住材料现象“女学堂的女学生”、“ 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来提炼分析。第(2)小问从材料二可以获得是报纸宣传,女学堂的女学生新气象反映了学堂教育影响和西方思想影响。第二问第(1)小问从“振兴实业之先声”、“ 我曹责任非轻”来概括。第三问可以从经济观念、教
87、育观念、社会观念、审美观念等角度思考。【结束】88(2012年2月济南月考21题)(16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白虎通嫁娶(东汉班固整理)(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婚姻观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婚姻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4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2)依据材料二,归
88、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妇女的社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项目年 代1949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2662881266156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 历106117126253(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答案】(1)观念:听从父母及媒人(或:父母包办婚姻)。(2分) 基础:小农经济;儒家思想。(4分)(2)变化:由在家耕织,到外出打工;由听从父母丈夫之言到要求自由。(2分)
89、 影响: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有利于妇女的解放;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社会风尚的近代化。(4分)(3)变化: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2分)原因:改革开放前,在国家建设中,重视政治生活(或: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点拨】【结束】89(2011年12月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26题)(18分)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是家长,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别内外”,是保
90、守妇女“贞操”的手段和伦理。康熙时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杨姓家族家法规定:“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小姑之夫不见,侄婿非大事不见,趟侄婿大事亦不见”。 摘自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材料二 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上书孙中山:“或奔走呼号,捐募饷粮;或冒枪烟弹雨,救护军士;或创立报章,发挥共和,鼓吹民气;或投笔从戎,慷慨杀敌。莫不血诚奋涌,视死如归,侠肠毅力,奚让须眉?际兹宪法将定,国会未集,敢代表全国女界,专诚请愿,气赐赞成,于参议院存案,俾国会决议时,为女界预留旁听及参政一席。”摘自1912年3月4日时报材料三 (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
91、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材料四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时间举措1949年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1986年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1992年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请回答:(1)根据
92、材料一,说明清代妇女的地位如何?(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3分)(2)材料二中“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要求?(2分)原因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3分)(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3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答案】(1)地位:地位低下。(1分)主要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强化男权;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妇女在经济上没有主导地位;封建理学的影响。(3分)(2)要求:男女平等,女子
93、享有参政权。(2分)理由: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女子在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3)机器生产的出现给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权利;妇女的权利意识增强。(3分)(4)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注重女性保健。(3分)(5)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开放;思想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答2点即可得满分,2分)【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的知识点是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1)问从材料很容易得出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分析。(2)问要结合材料以
94、及民国时期的的时代背景来具体分析。(3)问主要从妇女在工业革命中经济地位的变化分析。(4)问结合材料主要有舆论、法律以及政府保障等。(5)问历史发展趋势应从社会进步等方面说起。【结束】90(2011年11月蚌埠市期中28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查找到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处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1)根据材料分析
95、,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婚姻观的主要原因。(6分)(3)对该研究者利用上述材料研究历史,你有何看法?(2分)【答案】(1)婚姻观:清末,婚姻自由的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佐证材料:婚姻观念自由:“我中意他”、“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婚姻观念保守:两人同行被官府查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2)自由婚姻观的原因:中国处于近代化转型时期;西学东渐,民众逐渐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近代工商业的不断发展 守婚姻观的原因:旧礼教、旧思想根深蒂固;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压迫人性等。(3)上述材料是第一手史料,有说服力;但由于是个案,需谨慎使用。【点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