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
2、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
3、,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
4、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5、。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
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材料三: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
7、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8、之列。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解析】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9、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解析】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对作品的理解越感悟能力”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
10、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 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解析】文中观点是
11、美在意象,只有A项符合要求。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示例)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_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6分)答:_(1)(示例)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
12、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2)诗歌能够培养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3)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言之成理即可得分)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一片槐树叶纪 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
13、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6下列关于第一节的四行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递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
14、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D这四行诗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解析】D项,“这四行诗采用白描手法”错误。白描手法,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第一节前三行着重写的是这片槐树叶给诗人带来的内心感受,并没有对这片槐树叶进行描写,只有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对其进行了描写,运用了白描手法。7下列对诗歌第三节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第一行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这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
15、态。B“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啊啊”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C结尾一行和首行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歌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解析】C项,“结尾一行和首行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错误。本节第一行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写的则是清香溢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8“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结合诗歌,写出你的理解。(4分)答:
16、_(示例)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变的追求。_9从全诗来看,一片普通的槐树叶,在作者看来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并精心保存,为什么?(6分)答:_(示例)因为这是祖国的树叶,槐树叶沾着故国的泥土,这一片树叶象征了故国的“一个城市”“一个园子”,象征了故乡那温暖的怀抱,是最美的、最宝贵的。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嘉字公仲,平陵人也。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鸿嘉中,举敦朴能直言,召见宣室,对政事得失,超迁太中大夫。出为九江、河南太守,治甚有声。建平三年
17、代平当为丞相,封新甫侯,加食邑千一百户。嘉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多所变动,嘉上疏荐儒者公孙光及能吏萧咸等,皆故二千石有名称。天子纳而用之。是时,侍中董贤爱幸于上,上欲侯之。嘉与御史大夫贾延上封事。上感其言,止,数月,遂下诏封贤为高安侯。后数月,日食,举直言,嘉复奏封事。于是上寝不说,而愈爱贤,不能自胜。光禄大夫孔光、左将军公孙禄劾嘉迷国罔上不道。有诏假谒者节,召丞相诣廷尉诏狱。使者既到府,掾史涕泣,共和药进嘉,嘉不肯服。主簿曰:“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使者危坐府门上。主簿复前进药,嘉引药杯以击地,谓官属曰:“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
18、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上使将军以下与五二千石杂治。狱吏稍侵辱嘉,嘉喟然仰天叹曰:“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余责。”吏问贤、不肖主名,嘉曰:“贤,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进;恶,高安侯董贤父子,佞邪乱朝,而不能退。罪当死,死无所恨。”嘉系狱二十余日,不食,呕血而死。大司马丁明素重嘉而怜之,上遂免明,以董贤代之。嘉为相三年诛,国除。死后上览其对而思嘉言,复以孔光代嘉为丞相,征用何武为御史大夫。元始四年,诏书追录忠臣,封嘉子崇为新甫侯,追谥嘉为忠侯。(节选自汉书王
19、嘉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B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C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D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解析】A项一处错误,“乘”后应有宾语“小车”,“去盖不冠”的动作发出者应是王嘉,故“小车”应该属上而不应该属下。C项一处错误,“见
20、使者”“再拜受诏”的动作发出者都应是王嘉,故“见”字应该属下而不应该属上。D项兼有这两处错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射策,是汉代考试取士之法,应试者任取简策上的试题回答,再由主考者确定优劣。B宣室,指汉代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后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C廷尉,是官名,秦时设置,负责宫门警卫工作,为古代中央政府高官“九卿”之一。D国除,指封地被废除,“国”是战国时公卿及汉代以后王侯的封地,子孙可以继承。【解析】“负责宫门警卫工作”错,宫门警卫工作由卫尉掌管,廷尉掌刑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1、B) A王嘉位高望尊,富有政治才能。他入相封侯,为人刚毅有威望,受到皇上的敬重;鸿嘉年间入宫对答政事得失,任九江、河南太守时,治理政事有名声。B王嘉心系时政,积极上书进言。哀帝初立时,他上书推荐儒者能吏;皇上欲封董贤为侯,他和贾延反复上书表示反对,皇上却不为所动,愈发爱重董贤。C王嘉遭受弹劾,狱中感慨叹息。他因为受到孔光等人的弹劾而被关进诏狱,狱中他感叹自己并未尽到宰相选拔贤才、罢退愚才的责任,从而辜负了国家。D王嘉绝食而死,身后深享哀荣。他被囚狱中二十多天,不吃食物,最终吐血而死;后来皇上下诏书追录忠臣,他被追谥为忠侯,其子王崇被封为新甫侯。【解析】“他和贾延反复上书表示反对”错,反复上书的
22、只是王嘉;“皇上却不为所动”错,皇上虽然最终封董贤为侯,但也曾被感动而暂停此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4分)译文:_将相不面对法官陈述冤情,这样沿袭已成旧例,您应该自杀。_(2)大司马丁明素重嘉而怜之,上遂免明,以董贤代之。(4分)译文:_大司马丁明素来看重王嘉而很同情他,皇上于是罢免了丁明,用董贤代替了他。_14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即大臣就算有罪,也应当保留体面,不受小吏的侮辱。但造成的结果是“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请联系王嘉事例,说说你的看法。(3分)答:_(示例)好
23、的出发点,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贾谊的本义是保全大臣的尊严,使他们免于躯体受辱精神受辱,古人说的“刑不上大夫”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过犹不及,矫枉过正之后往往会造成冤假错案,比如王嘉的案件,自杀保留了朝廷的脸面,使皇上的意志得以实现,但并未真正地断案,法律、公平、正义何在?还是应当先定罪,后量刑,不能一有错就责令自杀了之。_【参考译文】王嘉字公仲,是平陵人。考中明经射策甲科做了郎官。鸿嘉年间,(朝廷)举荐敦厚朴实能直言的人,王嘉被召到宣室觐见,对答政事得失,破格升任为太中大夫。出京任九江、河南太守,治政很有名声。建平三年代替平当做丞相,被封为新甫侯,加授食邑一千一百户。王嘉为人刚强正直严厉有威望,皇
24、上很敬重他。哀帝刚刚即位,想要匡正成帝的政事,多有变动,王嘉上疏推荐儒者公孙光以及有才能的官吏萧咸等人,都是原来食俸二千石中有名声被称颂的。天子都接纳而任用了他们。此时,侍中董贤被皇上喜爱宠信,皇上想封董贤为侯。王嘉与御史大夫贾延进上密封的奏书。皇上被他们的话感动,停止了这件事,过了几个月,终于下命令封董贤为高安侯。此后过了几个月,出现了日食,皇上命令推举敢于直言的人,王嘉又进上密封的奏书。于是皇上留中不发而且不高兴了,却更加宠爱董贤,无法控制自己。光禄大夫孔光、左将军公孙禄弹劾王嘉迷乱国家欺罔皇上不守道义。有诏令暂借给谒者符节,召丞相到廷尉诏狱。使者到了府上,掾史哭泣着,一起和药给王嘉,王嘉
25、不肯服。主簿说:“将相不面对法官陈述冤情,这样沿袭已成旧例,您应该自杀。”使者端坐在府门上。主簿又上前进药,王嘉拿过药杯掷到地上,对属吏说:“丞相有幸得以位居三公,执行职务时有负国家,应当在都市中伏刑来警示众人。丞相难道是小儿女吗?为什么要吃药而死!”王嘉于是着装出门,见到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圣旨,乘坐着卒吏小车,去掉车盖免冠,跟随使者拜见廷尉。廷尉收回了王嘉的丞相、新甫侯印绶,绑缚王嘉,用车载到诏狱。皇上派将军以下的官员和五个二千石官吏共同处置。狱吏稍稍冒犯王嘉,王嘉喟然仰天叹道:“有幸得以充任宰相,不能选拔贤才、罢退愚才,因此负国,死有余责。”狱吏询问贤与不肖的人的名字,王嘉说:“贤才,故丞
26、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举荐;恶人,高安侯董贤父子,谄媚邪僻扰乱朝廷,却不能罢免。我罪当处死,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王嘉被拘囚在牢狱二十多天,不吃食物,吐血而死。大司马丁明素来看重王嘉而很同情他,皇上于是罢免了丁明,用董贤代替了他。王嘉担任宰相三年被诛杀,封地被削夺。死后皇上读他的答辞而思考他的话,又用孔光代替王嘉做了丞相,征用何武做了御史大夫。元始四年,下诏书追录忠臣,封王嘉的儿子王崇为新甫侯,追谥王嘉为忠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惠 洪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
27、寒松作大夫。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注】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品质,形神具备。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颇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解析】B项,“日日听法”理解错误,诗中“空余听法石於菟”指竹旁有虎状岩石,如听竹尊者说法,诗人暗示“竹
28、尊者”也是一流僧人。16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_(示例)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逸君子化身受人喜爱;寒松接受了大夫称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以寒松对比(衬托),进一步赞扬修竹的高节和风骨,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千嶂里_,_长烟落日孤城闭_。(2)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万里悲秋常作客_,_百年多病独登台_。(3)永
29、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道:_千古江山_,_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_。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老墙的旁边是牛厩,_,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
30、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B) A拟人、夸张、排比 B拟人、反复、对偶C对比、反复、排比 D对比、夸张、对偶【解析】“两个老去的身子直至彻底消失”是拟人,两个“一丝丝一缕缕”是反复,“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
31、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是对偶。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只是让父亲想不到的是,如今房子、牛厩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了老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示例)原文多用短句,更能突出父亲预料不到的那些情形;原文连用两个“老了”,更能突出“老”的状态;原文交代了子女们“离散而居”的状态,更有意境和深意。_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_(示例)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_只是现在却空着了_21阅读下面的图片资料,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
32、0个字。(4分) 39年前刘华清将军访美登上美国航母,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触碰仪器。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将军踮起脚、前倾上身投过去的眼神里是强烈的渴盼。这一幕,让人心疼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这一刻,_(这一刻)如您所愿,双舰合璧,您再也不用踮起脚看别人的航母!祖国之盾,护我海权,双剑出击,逐梦深蓝!中国海军,必将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_22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思想和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5分)三片叶子梅绍静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骄傲地站在树桩上。树桩只发出
33、这一条绿茎,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多可爱的小东西啊,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答:_(示例)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三片绿叶比喻为三只小鸟,又将小鸟拟人化,写它们的歌唱和呼喊。诗歌选用树桩、嫩叶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用嫩叶的歌唱表现对生机、希望的赞美和渴望。语言清新,明白易懂,情真意切。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又要好看又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与营养,不但蔬菜常常生着吃,有时连肉馅也生着吃。中国菜讲究刀工,简单的菜刀和砧板,可将原料切成
34、片、丝、条、块、丁、粒等各种形状,并且大小、厚薄、粗细均匀;而进了德国人厨房,简直就是进了厨具展览室,不论果、蔬、肉、骨,撕、拉、绞、削、剁,德国主厨们都有特定的专属工具,目的就是要人省时省力。中国菜注重经验传承,讲究分寸火候;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理性,恪守“本本主义”,一个德国人多次向中国人取经,学做水饺,每次都拿着笔和本,非得将做水饺所需的面、肉馅、味精、盐、油和菜精确到“克”,否则就没法做小小的厨房,不仅让我们品尝美食,体味亲情,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德国民众写一封公开信,内容是“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要体现你的认
35、识与思考。【写作指导】考生要根据材料要求,从中德两国的厨房文化差异出发,重点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菜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审美追求等。以此来反思我们中国文化对比德国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从而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彰显新时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观察和思考。考生在深入剖析中华文化特点向德国民众介绍时,还应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德国文化或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菜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为了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共同展望更丰富、更多元的人类文明。参考立意:中德两国之间,既要展现民族风
36、采,又要增进理解包容。【学生范文】给德国民众的一封公开信尊敬的德国民众:你们好。随着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中国菜逐渐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伴随着这种情况,人们对中国厨房的好奇心也越来越浓,他们开始关注这些菜肴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可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大家伙儿对于中餐的这种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很有可能出现了一些误解。因而,我希望通过这封信对中餐和其文化做一些阐述,提供一点帮助。按照我们以往的观点,往往觉得西餐更加注重科学,因为西方的饮食文化总是考虑最能保留食物营养的做法,因此常常生食,所以许多人也就开始质疑与这样的哲学完全相反的中餐将食物大火烹饪煮透的做法是否会
37、降低其营养价值。其实中餐并非不重视营养,中医很早便有“医食同源”的说法,特别强调调和的饮食之于我们健康的重要意义。可同时我们也不愿意简单地放弃味道,而是坚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而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对每一位厨师来说各有不同,因而也决定了中式厨房里的一些特点。相较于西餐精确到各种计量单位的苛刻,中式厨房并不依靠那些缜密的计算和高级的仪器,中国大厨们的工具常常是一把刀,一口锅,以此去体验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说中餐就看轻了数量和计算,只是在我们眼中时令、食材、厨具乃至用餐的人都是变量的一部分,手上的轻重也就自然不尽相同,因此也注定每一道菜都是冒险,都是精妙平衡的移动、破除和再次创立。所以,中餐所有
38、的菜谱最终都只是起一个参考作用,所有的数据在每一个厨师手上都能翻出无限变化,这的确是中餐的含蕴和魅力所在。中国大厨们以这种方式在厨房里践行着他们的哲学,调和出这一种包容、浑厚和追求平衡的天性,滋润我们的味蕾,也滋润了我们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味觉可能是中国文化最好的名片。它同世界上每一种菜系一样有其价值,也和所有其他菜系一样生发出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一如西餐的严谨、日餐的精美、印度菜的随意,中餐的浑厚和包容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和它身后的民族都需要更多也更精确的理解,来让其自身变得更好,也为世界其他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点点可能的贡献。所以,我相信交流是必要的,以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在理解的过程中发现双方各自闪亮的地方,来帮助自己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好,同时也促进自己的民族文化向上向前。此致安好一名中国学生2020年2月点评:这是比较“大”的题目,作者的聪明之处就是寻找一个较小的突破口。德国民众就是对于中国食物有误区,那么除了食物的味觉之外,利用厨具的不同来定义中式厨房的特点,足够贴近我们生活本身,也足够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