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93.50KB ,
资源ID:30084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08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4-1 水循环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4-1 水循环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AaBbCcD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D我国外流区域没有参与陆地内循环过程1A2.C第1题,大气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第2题,水的三态中,液态水数量最多;热带地区高海拔的高山上有固态的冰川存在;我国外流区域既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陆地内循环。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

2、主要动力为()风力地球重力太阳能温室效应ABCD4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ABCD3B4.B第3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到塑料薄膜上,在塑料薄膜上凝结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第4题,由于水汽在塑料薄膜上直接凝结,水滴直接进入容器,所以不能模拟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环节。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雨水利用系统,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还能节约草地灌溉用水。如图为雨水利用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雨水利用系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径流增加B降水增加C蒸腾减弱D下渗增加6北京市大力建设雨水利用系

3、统,可以()减少内涝发生改善生态环境减轻交通压力加剧热岛效应ABC D5D6.A第5题,由材料“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可知,雨水利用系统可增加下渗。第6题,由材料“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雨水利用系统”可知,雨水利用系统可减少内涝发生,改善生态环境。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AafhgBefhdCcabdDdabc8水循环中的()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Bb环节集中在夏季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7D8.C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丁间为海陆间水循环,乙、丙间为陆地内循环,丁为海上内循环。第8题,a水汽输送环节的主要动力是大气

4、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b大气降水环节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地的气候类型有关;c地表径流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读图,完成910题。图a建设用地增加比重 图b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9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A降水B蒸发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10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9D10.A第9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

5、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10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

6、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1)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什么?(2)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哪一环节?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3)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哪一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环节关系最密切?(4)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解析第(1)题,发展集雨工程将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第(2)题,图中A、B、C、D、E、F、

7、G、H分别表示降水、海洋水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的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下渗。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及地表植被覆盖率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第(3)题,我国东南沿海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可以用C环节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与G环节关系最密切。第(4)题,“水质”和“传统习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词,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表述即可。答案(1)主要对G(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涵养水源,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2)D(降水)。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3)能够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C(水汽输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

8、G(地表径流)环节关系最密切。(4)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言之有理即可)(易错题)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回答1213题。12水的社会循环()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13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的回用水源包括()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12D13.C本题组易错主要是不能正确审读图文材料。第12题,在水的社会循环中,废水排入地表径流

9、,造成水污染,对水的自然循环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题干“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所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可知,水的自然循环包含了水的社会循环;由图可知当水资源进入供水厂后,水循环的速度会减慢;由图可知,水的社会循环对陆地水体没有更新作用。第13题,清洁冷却水可以进行回收利用;A、B、D三项中的水不符合题干中“来源于用户”的要求。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14关于图中四个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15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

10、布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稀少B降水少C河网密度小D平原面积小14A15.B第14题,滞洪区是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由图中也可以看出,四个区域均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第15题,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地势较高,降水较少。16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答案(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以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