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49MB ,
资源ID:300832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08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doc

1、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B.BC.CD.D2.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B.BC.CD.D3.“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

2、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5.“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6.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7.公元前482年黄池之会,吴王说吴国开国者在周室中辈分最高,所以“为长”,晋定公说从晋文公开始,晋国尊王攘夷,成为周王室认定的霸主,所以自己才是“长”。这反

3、映出A.宗法分封制蕴含着大一统的因子B.诸侯争霸导致周天子的威信扫地C.嫡长子继承制因诸侯争霸受到冲击D.周王室与诸侯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8.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的主要分类情况。据此可知,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9.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B.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C.墨子是战国初期墨

4、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和平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言:“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A.思想主张趋于统一B.富于社会批判精神C.民本思想成为主流D.体现统治者的需求1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开创性的建树。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奠定传统文化体系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变法图强,开始推行郡县制各国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A.B.C.D.1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

5、”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13.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14.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

6、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15.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16.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

7、王。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主要利用宗室强化皇权17.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开始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B.C.D.18.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西汉初年A.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D.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19.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

8、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20.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21.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

9、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22.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23.“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

10、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B.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C.说明科举制基本上扭转了门第观念D.指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垄断选官权24.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25.“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

11、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B.“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2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

12、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A.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王朝的军事力量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C.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大多数人反对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失去了本民族特色27.东晋孙绰(chu)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然未被打破B.儒学的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28.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创立者对其祖

13、先追述如下,该记述可以说明A.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B.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29.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孝明帝时,河北诸州“尤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据此可知,当时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30.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

14、于A.扩大尚书省的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君主权力31.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指出:“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32.“大约有2%的考生能通过地方考试,然后参加几星期后的县城考试,有幸通过县城考试的人(约一半考生)有资格担任较小的官职,并可进一步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成功者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只有6%的考生能通过会试这一“篱笆”,并获得担任较高官职的资格。这些人中通常又只有1

15、/3的人能通过由皇帝亲自组织的主持的最高一级的殿试。”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更有利于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C.基本上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通过选拔方式和程序体现公平33.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A.冲击了儒学地位B.日趋世俗化C.受到理学的批判D.呈现中国化34.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

16、权35.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有中外朝制度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一省制A.B.C.D.36.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37.元

17、代政治制度研究认为,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长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实现了地方政府高度自治D.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38.“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

18、发展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39.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其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C.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D.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40.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

19、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二、材料题(本题共两题,41题10分,42题10分,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秦汉在制度上是先后承袭的。史记汉书凡是讲到各种汉朝制度,从经济政治以至文化学术,必首标汉袭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之说由来已久,似乎已成定论。然而考察秦汉时期的史实,这一论点与具体事实多有出入,不能不使人产生疑窦。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秦汉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全面准确,认识有一定高度。)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

20、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见下表)。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材料二(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姓族”改革的政治影响。(6分)高二历史五月试考题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

21、】A.仅根据元谋人的门齿化石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故不选A。B.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良渚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故B正确。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可以说明当时可能出现牛耕,但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普及,故不选C。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解决的并不是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故不选D。2.【答案】A【解析】A.根据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史实,可以得出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历史结论,故A正确。B.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刀耕火种,故B错误。C.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故C错误。D.仅从毛公鼎这一件青铜器不能得出夏商时

22、期官营手业发达的历史结论,故D错误。3.【答案】C【解析】A.题干强调农业的影响,没有指出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排除A。B.题干的主旨不是比较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优越,故排除B。C.由题干“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可知,农业的发展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推动以血缘为基础的祖先崇拜得以延续和发展,故C正确。D.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排除D。4.【答案】D【解析】A.该项不能明显体现,故排除A。B.该项与宗法制有关,故排除B。C.该项明显是无关项,故排除C。D.表格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

23、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5.【答案】B【解析】B.依据题干中的“秩宗”“卜、巫、史”“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神权的掌握者”“国家的重要执政官”等信息可知这些人既掌握神权,又掌握执政权,这两种权力都依附于王权,体现出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C.题干中所列并非地方官员,不能反映地方政权体制,故排除C项。AD.题干中的“卜、巫、史”等没有体现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故排除AD项。6.【答案】B【解析】B.据图文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

24、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C.题干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D.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7.【答案】A【解析】A.题干中的黄池之会和晋国尊王攘夷的行为,说明吴王和晋定公都认为自己在周王室中有一定的地位,而当时周王室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因此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蕴含着大一统的因子,故A符合题意。BD.这两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D。C.嫡长子继承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故排除C。8.【答案】C【解析】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的是战国

25、时期,的“士”,由于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对于当时的社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故C正确。A.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根源。故A错误。B.本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B错误。D.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的结论。故D错误。9.【答案】C【解析】A.墨子主张“节葬”、“节用”,故不选A。B.“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不选B。C.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故C正确。D.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不选D。10.【答案】B【解析】A.题干信息未体现“趋于统一”,故不选A。B.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对现

26、实进行了抨击,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富于社会批判精神,故选B。C.“民本思想成为主流”的说法与春秋战国的时代不符,故不选C。D.体现统治者的需求只有法家,故不选D。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其表现为思想活跃奠定传统文化体系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变法图强,开始推行郡县制,故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错误。12.【答案】C【解析】A.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错误。B.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错误。C.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

27、,故C正确。D.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荀子的主张,故D错误。13.【答案】A【解析】A.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制度,确立了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铁器牛耕是生产力的变革;百家争鸣主要是为新秩序著书立说。以上种种信息表明,这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故A正确。B.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故B错误。CD.图示反映的是社会变革,而非繁荣开放,也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故CD错误。14.【答案】D【解析】D.由“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推行征税制度”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禁地资源是否开放引发阶级斗争,最终贵族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体现阶级斗争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故D项正确。A.题干并

28、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影响,故A项错误。B.贵族禁地与普通土地不同,其开发与开放并非属于土地私有化,故B项错误。C.题干并未涉及税制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故C项错误。15.【答案】B【解析】B.西周实行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B正确。AC.秦朝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AC错误。D.秦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故D错误。16.【答案】C【解析】AB.这几次分封,没有促使中央集权的强化,也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故不选AB。C.由题干描述可知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都是因为分封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而导致的,结合所学可知,虽

29、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就瓦解了,但还是深深地影响到后世,故C正确。D.题干反映的是利用宗室造成了反动,不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故不选D。17.【答案】C【解析】.秦朝建立后,嬴政创立了皇帝制,故正确。.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是主要官职之一,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就已经开始推行,故排除。.秦始皇把秦朝的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故正确。18.【答案】C【解析】C.通过题干王国在关中买马,必须有中央的批文,这反映了中央对王国的限制,以防止王国对中央形成军事威胁,故C正确。A.通过题干可知,这是在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BD.在题干中不能看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不能看出关

30、中地区农耕经济的发达,排除BD。19.【答案】A【解析】材料中“郎官多出自任子”,表明当时官员来源于世袭为主,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在选官上采取察举制故选A;推恩令是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材料中没有体王国问题,故排除B;汉代刺史是对地方诸侯或高官进行监察的,体现在没有体现故排除C;“内外朝”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20.【答案】C【解析】A.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A。B.古代王朝监察体制是服务于皇权专制的,不会制约皇权,故不选B。C.根据所学,从制度层面看,君权的行使所遭受的最大阻力即来自官僚体系,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对皇权都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从思想

31、层面看,中国古代皇权也受到了某些无形的、精神上的限制。最典型的便是儒家思想。儒家虽主张“尊君”,但并不主张绝对君主制。从儒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不管是先秦儒学,还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及宋明理学,都保留了在思想上批判专制皇权的空间,故选C。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材料中“制约皇权”属于专制主义的范畴,故不选D。21.【答案】B【解析】联系汉代的“中朝”制度,皇帝选不断让身边的亲信即私臣充任中朝的人选,来削弱相权,故B项符合;秦代的丞相、唐代的三省长官及宋代的枢密使都不是私臣而来,因此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22.【答案】B【解析】B.秦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后代就如何发挥地方行政分

32、层决策在中央集权体制中的作用出现了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所以不断得调整地方行政建制,故B正确。AC.两项所述并未从题干中体现出来,故AC错误。D.东汉后期州由监察机构演变成地方实权行政机构,中央集权不断弱化,该项“不断得到强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23.【答案】B【解析】A.题干主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故排除A。B.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此项结论,故排除C。D.题干信息并未体现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故排除D。24.【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可

33、知,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地方乡闾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由官家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乡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察举制的弊端在于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题干现象并未改变此弊病,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加强德行的考查,排除。D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中正官的设立不利于选拔人才的结论,排除。25.【答案】B【解析】B.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定义,可知”时代意见“就是指“后代人”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结合选项比较可知:A项“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符合“时代意见”的特征,即“后代人”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

34、的评价,故B项符合题意。ACD.这三项均属于当时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26.【答案】A【解析】“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故A正确;离心力、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27.【答案】B【解析】B.由题干“东晋”“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及葛洪所认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

35、孝和顺仁信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道思想均吸收了儒学思想,表明此时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仍处于主流思想的地位,故B正确。ACD.三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信息及当时的实际,故ACD错误。28.【答案】B【解析】A.北方少数民族的起源各有其渊源,该项表述错误,且题干信息未体现,故排除A。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与汉族关系密切,根据材料中的史书记载刘渊建立的汉为“汉室之甥”,夏是“大禹之后,世居幽朔”,北燕是“有熊氏(炎帝)之苗裔,世居北夷”,北魏是“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由此推知他们建立政权后追根溯源都是华夏族的后裔,说明他

36、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B项正确。C.题干信息未反映制度改革的史实,故排除C。D.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故排除D。29.【答案】D【解析】D.题干显示民间普遍存在物物交换的现象,而且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应该在全国运用,结果仅在京师一带流通,结合当时的局势可知分裂战乱影响货币的流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故D正确。A.民间物物交换,政府下诏的货币无法在全国流通,谈不上币制混乱,故排除A。B.该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B。C.即使在战乱时期,各区域间经济联系也不会断绝,故排除C。30.【答案】C【解析】A尚书省掌握行政权没有扩大。B三省的权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C从材料可以看出

37、,中书和门下二省成为专门的决策,说明决策越来越专业化,决策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分离,有利于科学的决策。D材料没有涉及到皇权加强的信息,实际尚书省对中书门下而行的决策没有制约作用,不利于皇权的加强。3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史实,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3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科举考试通过层层考查,选拔出有才能的人,体现了选拔方式与程序的公平公正,

38、故D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强调科举考试选拔最优秀的官员,排除。B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并不能准确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排除。C项,科举考试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排除。33.【答案】D【解析】D.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后,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为扩大影响,只有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服从于主流思想儒家文化,才能被统治者和广大人民的接受,从而演变为中国式的佛教文化,故D正确。ABC.此三项图表信息均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34.【答案】C【解析】A.题干未提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错误。B.题干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错误。C.通过题干“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

39、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等信息,可以看出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正确。D.题干信息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D错误。35.【答案】B【解析】.中外朝制度使得重大事务避开“三公”,形成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财权、军事权,因此正确。.元朝中枢机构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度,无法体现题中相互牵制的内容,故错误。故选B()。36.【答案】B【解析】“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7.【

4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长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排除。依据材料“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等可知C说法错误,排除。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故排除D。3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五行八作”中的“行”、“作”分别指商业和小手工业,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又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宋朝只

41、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项“工商皆本”错误;C项,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五行八作”是泛指,不是“只允许”,故D项错误。3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时期佛教相关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佛教受指责是因它的一些做法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而佛教的回应,体现出依附儒家伦理,具有本土化的趋向,C正确;A“颠覆”程度太过,排除;佛教的回应恰恰说明儒家伦理受到社会重视,B错误;魏普时期思想界尚未出现“三教合流”局面,且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D错误。40.【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

42、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B正确。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排除A。题干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信息,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D。41.观点:“汉承秦制”实际上体现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2分)论述:汉制是在秦制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但汉高祖刘邦在反思秦“二世而亡”的基础上,又重新进行了分封,汉初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为“郡国并存制”。(2分)汉朝初期,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到汉武帝时期逐渐形成了“内外朝制”,内朝决策,外朝执行,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在治国理念上,秦朝推行“以法治国”,虽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仍然是“外儒内法”。(2分)综上所述:不要机械地看待秦汉制度的关系,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乃至理解中华文明发展重要的方法。(2分)42.(1)诏令强制推行;以族定姓;改用汉族单姓;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4分,任2点得4分)(2)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或封建化;或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加强汉、鲜卑贵族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2分);门阀制度(或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滋长腐败。(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