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第卷 (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将“知仁勇”称为“三达德”;管子把礼、义、廉、耻称为“四维”,即“国之四维”;孟子提出“四德”思想,即仁、义、礼、智;董仲舒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概念。这说明A“五常”思想有其内在系统性的发展 B儒家思想提升了国家社会的道德水平C儒家思想取决于先秦政
2、治思想的传播D“五常”促进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形成2表1是关于西汉时期土地现象的相关叙述。据表可得出的正确认识是,西汉表1现象出处永平九年,诏郡国以公田赐贫民各有差文献通考 后荼、太子迁及女陵擅国权,夺民田宅,妄致系人史记(霍)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汉书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汉书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控制土地兼并C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出现土地集中现象3唐代以前,谏官谏言只能行于诏命已颁之后。唐太宗出台“人阁议事”的举措后,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唐太宗此举旨在A均衡各派政治力量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C削弱丞相决策权力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4宋代商业文书的种类比较丰富,渗
3、透商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关于租赁、借贷、雇佣等方面的文书出现,且每种文书还可以更详细地划分,如买卖契约就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活买卖契约和绝买卖契约,或者即时买卖契约、赊买卖契约和预买卖契约。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契约体系相对完备 B政府对社会管理加强 C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D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5顾炎武的“众治”思想主张从源头着手,分化君权,加强郡县的地方治理权力,“因地制宜”地有效处理社会问题。这表明“众治”思想 A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B传承了心学“致良知”思想 C强调人民大众的国家治理权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6同治年间,总理衙门官员志刚出使欧洲期间,有人问及“中国”一词的含义。他解
4、释道:“固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志刚此番言论A维护了清朝国家主权 B表达了对欧洲列强的不满 C体现了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持D旨在消除中西政治的差距7梁启超于1903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界”。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由此可知,梁启超A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B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 D具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8图1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形势图。下列对图片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块
5、农村革命根据地 B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C在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D在地实现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9图2为19331935年中国衣食住行各项进口价值图(单位:千元)。图中现象的出现可用于说明 A经济结构趋向均衡 B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善C民族工业有所发展D国内需求日益下降101974年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旨在A分析当时国际形势 B缓和同美国的关系C放弃意识形态对立 D拓展对外交流空间11表
6、2为19781984年中国相关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表2年份1978198019831984农村社会总产值(单位:亿元)2037. 542792.124123. 785033. 79粮食产量(单位:亿斤)6095.36411.17745.58146.1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D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12欧贝尔评论说:“当民众在公民大会上投票赞成与斯巴达的战争时,公民大会就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当陪审员投票赞成苏格拉底有罪时,他就是一个罪人。”欧贝尔的这些言论旨在说明在雅典民主政治中 A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B民众是拥有决策权的公民集体C陪审法庭难以
7、做到公正判决D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13伏尔泰在波斯人信札中指责,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大魔术师,教会是愚昧的维护者,而法国国王则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伏尔泰批判教会的主要目的是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B倡导“与上帝直接对话”C抵制宗教狂热主义 D否定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14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继承;议会可以设立新君;非经议会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一切法律和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材料主要反映了A宗教改革的成果得到确认B议会的权力开始高于国王C司法独立的原则得以确立D君主立宪政体进一步发展151929
8、年之前,西方国家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19291931年,苏联则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等国的私人银行中获得贷款;到1933年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额已达14亿卢布。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A苏联经济政策调整 B西方经济环境恶化C苏联模式面临危机 D两大阵营关系缓和16建立于1975年的G7(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被形象地喻为“富人俱乐部”。而G20(二十国集团)除七国集团之外,还包括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从G7到G20充分说明了A全方位的国际金融体制已经建立B全球发展进入一元格局调整阶段C国际重大事务需要加强全球合作D
9、发达国家合作解决全球经济危机第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7题第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题第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14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许多统治者不仅宣扬民本论,还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
10、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民、化民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极大地充实了集权体制的人文理性与实用智慧,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帮助历代王朝蓄积起古代世界极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壮大,推翻封建专制、建立
11、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历史任务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给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洛克、潘恩、杰斐逊、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等基本思想。 西方的民主理论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讨论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阐明了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既不可转让,又不能剥夺;论证了人们通过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国家是保护人民自然权利的工具;为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防止专制制度出现,应当实行法治,建立分权制衡机制。摘编自吴巨平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的重大区别(1)根据材
12、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在精神实质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源。(6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这个“底”出现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近代中国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跃出这个“谷底”后,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摘编自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
13、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9(14分)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1860年前后,自由贸易理论在英国至少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国富论”也已问世几十年,如果自由贸易果真如此之好,为何英国偏偏选择在此时此刻转向自由贸易呢?究其原因,至少不是英国对都铎王朝以来历史经验的集体失忆,而是他们对自由贸易利益计算的结果。李斯特最早指出:“以其先进的经济,英国可以逐步开创更大程度的世界自由贸易。”同样,其他经济学家也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要使“日不落帝国”更为强大,就需要进行自由贸易。 一部分人
14、希望单方面地降低英国关税,诱使他国贸易自由化,这将导致一种国际间的劳动分工,由英国专门制造加工他国的农产品和原料品。其逻辑体系如下图: 据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等整理 材料二 大约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英国形成了“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的工业贸易结构。但是,向其殖民地出售制成品并未促使生产商产业升级,反倒因为忽视在国内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产业进行投资,为英国工业竞争地位的削弱“助”了一臂之力。英国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带有很大的欺骗性,掩盖了这种质变的潜流。 德国与美国利用英国的自由贸易大举进入英国市场,并出售其第二次工业革命
15、的新产品,在英国市场上与英国制成品展开激烈竞争。它们赶超的共同主线就是对自由贸易的集体不信任,特点是不在原有主导产业上与老牌帝国一决高下,而是另辟蹊径寻求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寻求和发展动态的竞争力。 摘编自邓久根、贾根良英国因何丧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英国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8分) 请考生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康熙初年,为了
16、应对来自边疆地区的骚乱与侵扰,清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战事上,这一时期的武备人才奇缺,因此,康熙亲政之后,着力改进武举科考程序,以期选拔大量武备人才补充到军队中去。为了避免文试内容在武举科考中占据比例过大的问题出现, 康熙要求武举考生必须重视外场的武艺较量和竞争。同时打破了满人兵士在武举科考中的一系列优势和特权,逐步取消了汉族兵士参加武举科考的身份限制。康熙还对武举考试不重实用的现象非常不满,在增删武经七书相应内容时就指出:“武经七书,未必皆正,所言火攻、水战,皆虚文。”经过康熙下旨修订后的武经七书,更加简明实用,考生们将其称为“新武经”。在康熙一朝录取的武进士,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执
17、政期间录取人数最多的,康熙皇帝任内共举行了21次武举殿试,一、二、三甲共录取2364位武进士。 摘编自赵富学、周童、李攀飞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的四次改革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时期推行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6分)21(12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
18、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6分)(2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6分)22(12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许地山(18941941),笔名“落华生”“落花生”。清末民初,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构建新文学呼声高涨,翻译业得以迅速发展。许地山作为文学团体创始人之一,其翻译从选材到策略再到思想,都有深刻的个人和时代印记。在他的译作中,体量最大的当属印度文学,这与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脱不开关系。由于许地山践行“文艺为人生”的理念,其创作与翻译都基于人民疾苦与社会所需。其翻译策略灵活,面对不同的文体风格,秉持不同的翻译动机,他采用灵活、恰当的方式对文本进行多样化处理,是一
20、名优秀的译者。许地山开了译介印度民间故事的先河,而他也是印度文学研究的先驱。他基于自身研究所著的印度文学,虽然篇幅不算长,却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讲述印度文学的著作。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周总理就将许地山翻译的印度民间故事介绍给了他。摘编自任东升、李依依许地山:印度文学译介的先驱(1)根据材料,归纳许地山翻译活动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地山翻译活动的影响。(6分)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孔子的“三达德”到董仲舒的“五常”,这反映出“五常”思想发展的系统性,呈现出儒家思想的延续性,故选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21、B项;“五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先秦政治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儒家“仁政”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在董仲舒的“五常”思想产生之前,故排除D项。2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土地现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关于“授田”“占田”“限田”说明汉代存在土地私有、夺田、买田现象,这反映出汉代出现土地集中的现象,故选D项;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体现了政府的重农政策,但未体现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土地集中现象,但没有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阶级对立状况,不能得出阶级矛盾尖锐的结论,故排除C项。3B【解析】本题
22、考查唐代政治体制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唐代以前,谏官只能在诏命颁布之后行使权力,而唐太宗以后,谏官则可以在事前谏言,这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故选B项;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与均衡各派政治力量无关,故排除A项;谏官谏言只是对政策提出自已的看法,决策权依然在丞相和皇帝手中,故排除C项;行政效率是指政策贯彻的情况,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D项。4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契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宋代文书的种类较为多样,且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可以看到宋朝文书所形成的契约体系相对完备,故选A项;商业
23、文书的发展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商业文书内容较广泛,虽然文书较为规范但并不意味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故排除C项;宋朝商业发展是文书发展的重要原因,并非租佃制的作用,故排除D项。5A【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众治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主张从源头着手,分化君权有效处理社会问题”“因地制宜”可知,顾炎武的“众治”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故选A项;“致良知”强调道德修养,材料未体现这一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应加强地方的权力而不是人民大众的国家治理权,故排除C项;顾炎武的思想本质上是儒家思想,不会动摇儒学思想的正
24、统地位,故排除D项。6C【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官员的外交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同治年间,清政府官员志刚在欧洲出使期间,有人问“中国”一词的含义,志刚回答“固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这说明志刚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极力维护天朝上国的政治地位,这反映出其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故选C项;志刚此举并未体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故排除A项;志刚此举是从维护天朝上国地位出发,无法体现其对欧洲列强的不满,故排除B项;志刚此举恰恰反映了中西之间的政治差距,故排除D项。7C【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民族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25、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可知,梁启超主张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认同,其思想中包含了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等进步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其主张推翻清政府,故排除A项;材料“平满汉之届”主要是指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满汉矛盾等,并不是笼统地消除满汉的差异,故排除B项;梁启超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故排除D项。8D【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是会宁,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故选D项;地是瑞金,
26、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排除A项;地是井冈山,巾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瑞金,故排除B项;地是西安,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排除C项。9C【解析】本题考查19331935年民族工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从1933年至1935年,中国衣食住行各项进口价值由1345569千元降至919211千元,对海外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小,这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结构比例失衡,故排除A项;1933年至1935年,日本已经在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
27、政府忙于“围剿”红军,政治环境未得到改善,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10D【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的外交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毛泽东这一划分旨在拓展中国对外交往的空间,故选D项;A、B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11C【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78年至1984年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
28、责任制和农村的生产关系改革,故选C项;当时中国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深入,故排除A项;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而不是20世纪80年代初,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对外开放无关,故排除D项。12A【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无论是在公民大会还是在陪审法庭上,公民都可以直接行使绝对权力,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被判定有罪,这反映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选A项;雅典公民特指成年男性公民,其不包括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移民,故在雅典居民不等于公民,故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雅典陪审法庭判决的最终结果由陪审员投票决定,但未说明其判决是否
29、公正,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13A【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当时的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让人民不信教会,国王专制就失去了社会基础。根据材料“法国国王则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等,可知伏尔泰批判教会,是为了批判和否定封建专制,故选A项;B项不是伏尔泰的目的,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宗教狂热主义的抵制,故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伏尔泰对教权与王权关系的讨论,故排除D项。14D【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进一步的限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进一步
30、发展,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故排除B项;C项说法仅符合材料部分信息,表述片面,故排除C项。15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1929年之前,西方国家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苏联,而1929至1931年,苏联则从西方国家私人银行获得了大量贷款,至1933年,贷款额高达14亿卢布,再结合所学知识,1929至19 33年间,西方遭遇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工业萧条,市场萎缩,而此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五年计划,西方私人银行自然会
31、为苏联提供大量贷款,故选B项;当时的苏联致力于构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政策未产生变化,故排除A项;此时斯大林模式尚未最终形成,面临危机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故排除D项。16C【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G20除八国集团之外,还包括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G20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联盟,既有美、欧传统大国,又有后起之秀“金砖四国”,还囊括了亚非一些国家,这说明要解决当前国际重大事务必须加强全球合作,故选C项;A项的“已经建
32、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提高,说明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多元格局深度调整阶段,故排除B项;从G7至G20的变迁说明全球经济危机的解决需要中国、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参与,不只是需要“发达国家合作”,故排除D项。17(1)主要内容:力农、重农实现生民利民;重视民情民意,体恤民情、与民休息(或保民得民);教化臣民,重视臣民的价值。(3分) 影响: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发展;为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提高了古代社会治理能力,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的实际运作产生深刻的影响。(5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2)不同
33、之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通过规范君主对民众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民安,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特权与教会统治,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提供理论依据。(4分) 根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西方民主理论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2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中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可得出“力农、重农实现生民利民”;根据材料中的“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
34、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可得出“重视民情民意,体恤民情”;根据材料中的“序上下、齐万民的教民、化民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可得出“教化臣民、重视臣民的价值”。第(1)问中关于其影响,学生可根据材料信息逐步归纳,意思相近即可。第(2)问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在精神实质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可进行知识的转移,其实问的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的本质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本质上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众的政治行为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而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则是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第(2)问中关于两种理论产生不同的根源,学生可结合唯物史观中经济基
35、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进行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中国小农经济,而西方近代民主理念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18【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在20世纪的前二十年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谷底”。(3分) 评述: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资产阶级政权很快转移至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专制统治;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占领青岛和山东。袁世凯之后,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社会变得极为黑暗和混乱,中国毫无前途可言。这正是“沉沦”到“谷底”的一些表征。(9分) 【示
36、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在20世纪前二十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3分) 评述:清末新政十年,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大大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从封建帝制一跃成为民主共和制,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又一标志,是近代社会发展上升期的又一表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正是这个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得到壮大;在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它们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9分) 【示例三】观点:中国近代在20世纪前二十年“沉沦”到“谷底”,却又出现向上的转机。评述:融合示例一、二。 【
37、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事件、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会提取材料中的观点。材料反映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近代中国在20世纪前二十年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谷底”,另一种观点是近代中国在20世纪前二十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学生可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把材料中两种观点融合在一起进行论述,在论述时要根据所选择的观点来组织答案,若选取第一种观点,则要结合20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社会危机加深的事例进行阐述,若选取第二种观点,则要结合20世纪前二十年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的事例进行阐述。(答案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19(1)目的:
38、凭借经济技术优势,扩大海外市场,扩展工业产品的销路;维护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应对工业革命以来产能过剩和利润率下降可能诱发经济危机的风险;通过商品输出遏制世界其他国家工业的发展,阻止他国的赶超。(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对自由贸易信条的迷信,忽视了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产业的追求;拥有广阔殖民地,海外市场广阔;美、德在新兴工业上的赶超与侵蚀。(4分,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适当保护民族工业而非自由贸易的战略是必不可少的;赶超并不是沿着既定技术轨道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关乎路径创造的问题;倾力培养提高本国高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自由贸易政策,考查学生获取
39、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19世纪中期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学生根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要使日不落帝国更为强大,就需要进行自由贸易”,可得出“凭借技术优势,扩大海外市场”;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信息可得出“应对工业革命以来产能过剩和利润率下降可能诱发经济危机的风险”;根据材料一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单方面地降低英国关税,诱使他国贸易自由化”等信息,可得出“通过商品输出遏制世界其他国家工业的发展”。第(2)问关于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学生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中的第一段话,可得出当时的英国“对自由贸易信条
40、的迷信,忽视了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产业的追求”;根据材料二中的第二段话,可得出“美、德在新兴工业上的赶超与侵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衰落,还与当时“英国拥有广阔殖民地,海外市场广阔”有关。第(2)问关于启示,学生可根据英国走向强盛和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20(1)原因:国内政局不稳,战争频繁发生;武备人才匮乏,康熙重视武举选材;武举制度弊端频显,科考过程有失公允。(6分) (2)历史影响:改变了武举考试中偏重“以文取士”的传统风气;使武举考生应试身份限制逐渐放宽;武举科考内容趋于实用;武举取士逐渐受到社会重视;有利于缓和民族平等,稳定社会秩序。(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
41、康熙时期的武举科考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1)问关于康熙时期推行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学生可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根据材料中的“康熙初年,为了应对来自边疆地区的骚乱与侵扰,清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战事上,这一时期的武备人才奇缺”;可得出“国内政局不稳,战争频繁发生”和“武备人才匮乏”,根据材料中的“为了避免文试内容在武举科考中占据比例过大的问题出现,康熙要求武举考生必须重视外场的武艺较量和竞争”,可得出“武举制度弊端频显”。第(2)问关于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影响,学生可根据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21(1)表现:战争规模空前;波及范围广;具有长期
42、性和极端残酷性。(6分)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学生可根据材料中“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
43、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等信息归纳得出。第(2)问关于原因,学生可从当时帝国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世界联系不断加强、科技应用于战争等角度进行分析。22(1)特征:翻译选材基于兴趣和理念;翻译策略体现民众要求,因材施译,照顾不同读者;翻译与研究并重,引入印度文学。(6分) (2)影响:吸收优秀外国文学,关注弱小民族的文化需求,使文学翻译得以蓬勃发展;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为中国新文学建设添砖加瓦,推动了文学改革;以翻译为媒介宣传西学,开阔了国人视野,促使西学东渐纵深发展;增进了国内对印度民间文学的进一步了解,推动了中印的文化交流
44、。(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家许地山的功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许地山翻译活动的特征,学生可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得出。学生在表述时要注意“特征”的表述。根据材料中的“在他的译作中,体量最大的当属印度文学,这与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脱不开关系”,可得出“翻译选材基于兴趣和理念”;根据材料中的“由于许地山践行文艺为人生的理念,其创作与翻译都基于人民疾苦与社会所需”可得出“体现民众要求”;根据材料中“策略灵活,面对不同的文体风格,秉持不同的翻译动机”等信息,可得出“翻译活动因材施译,照顾不同读者”;根据材料中的“许地山开了译介印度民间故事的先河,而他也是印度文学研究的先驱”,可得出“翻译与研究并重,引入印度文学”。第(2)问关于其影响,学生可根据许地山翻译活动的内容,从对文学发展、国人视野、中印文化交流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