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068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辽宁)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

2、种道德荣誉。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

3、妥协、投向的内在因素。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这还是从一般农民起义的普遍规律来看问题的,就水浒传这个具体作品来看,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英雄的投降不是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那样,因为在军事上面临败亡,而恰恰发生在军

4、事上节节胜利之时;不是因为在败亡前夕组织上发生分裂,而是保持了组织上的完整而走向投降的。水浒传的作者特意安排了宋江主动投降这一情节,让他戴上了英雄主义的光圈。所有这些深刻的方面,都被电视剧的改编者忽略了,其结果是:改编者把宋江肤浅化,不但把一切罪孽都归咎于他,而且把他写成了一个猥琐的小丑(为他设计了一种小女人的脚步)。(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有关“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义是水泊梁山所建立的理想国中解决各种矛盾都必须遵守的唯一的最高原则。B与官方奉行的权利、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义的原则在江湖上常被无条件认同。C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水泊梁山理想王国所提倡的

5、义的全部内涵。D由于义的程度不同,水泊梁山中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能胜任的,而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统一战线来完成的。B诸如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在水泊梁山上是很难进入仗义疏财者的行列的。C水泊梁山的众英雄根本不需要军事的约束力,只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D作者对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不尊重原著、不严肃的态度提出了批评。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梁山的义士主要分为两类,即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其中前者占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B像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他们在梁山享有最高权威

6、,因而和解宝、解珍这类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C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农民起义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之一。D历史上没有哪次农民起义不是在组织上生分裂或军事上处于败亡的状态下失败的。1B A项中的“解决各种矛盾”与“唯一”两个词语在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义”的追求与表现,而不是其“全部内涵”;D项,“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和“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表述。2C C项的说法语原文中的“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意思不相符。3D 该项的说法与原文的阐释不一致。二、(9分,每小题3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 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

8、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

9、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

10、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B弱者“ 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C“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

11、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B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C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

12、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1B(因果倒置。原文第一段中提到:“东方主义” 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2C(“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错,原文 “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结

13、合本段内容可知,是说东方在经济改变之后,寻求有权力的改变,才会有东西方的关系的改变,“东方主义”才能终结。)3C(A项“看似困难,实则容易”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B项“使中国人不再有”“并能够”都过于绝对。D项“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不正确,原文是“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可见文章强调的是“西方”对“东 方”,不是“相互”的,“异文化”说成“不同民族”是偷换概念。)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谈谈“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

14、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

15、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

16、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

17、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D. 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顾起元

18、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

19、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 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1、D情景交融是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诗篇立意决定的是情景交融创作出的结果意境。2B都必须经过在原文中未体现3D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不应是胡应麟和王夫之的观点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荀子的文学创新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

20、,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

21、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

22、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 “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

23、,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 “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24、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D荀子

25、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的文学创新源于肥沃的齐楚文学的土壤。B隐语作为齐国的一门系统的学问,是荀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C荀子文学创新的成功说明文学源于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催生新的文学成果。D赋兴盛于汉代,起源于战国。1、C 2、 D 3、B五、(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宣称“历史的终结”或许有些太早,但在我们的世界中,全球化商品、服务、资本、技术、想法、信息、司法体系和人员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是一个合理且

26、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全球化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到很大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从表面上看,富国每年都向穷国提供一定数额的援助资金。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每向穷国提供1美元援助资金,就能偷偷拿回10美元的非法收益。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大多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如今巴西、中国和印度正在开始改变这种局面。日益加深的贫穷和不平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剩下的则越来越边缘化、被孤立在外给国内外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冲击。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

27、入越来越集中。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和财产权相比,劳动者权益没有获得足够的保护。不平等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规则对富国和穷国产生了不对等的效果。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担心全球化会对它们的经济独立、文化完整和社会稳定带来有害影响。不平等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些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后者处于另一些国家的掌控之下。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全球化还释放出“非民间社会”势力,加速恐怖主义、人口贩卖、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剽窃盗版和流行病的跨境传播。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趋利避

28、害?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显然是不切实际且不合理的做法:谁愿意当下一个缅甸或朝鲜呢?同样地,谁想成为下一个冰岛、希腊或爱尔兰呢?事实证明,无止境的自由化、解除管制和放宽资本控制无法为一国带来永久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这些非法交易涉及金额高达1万亿至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产物的10%。在全球5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有36个国家位于非洲大陆。在那里,国家力量的欠缺常常为跨国犯罪活动和恐怖主义提供契机。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各种犯罪活动尤其猖獗。反政府武装构成了另一种不同的挑战。因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反政府武

29、装常常随之而生。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然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国家统治机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来遏制这些势力。要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一个办法是实行地区和跨地区管理,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专业知识、机构制度、政策工具、人员及其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总之,要消除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彻底抹去全球化的阴暗面,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摘自2011年1月31日环球时报,有删改)1 下列对全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化并非只会带来利益而没有危害,全球化也并

30、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很大的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B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C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D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正是全球化危害的体现。2下列关于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可以走极端。不应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也不能完全自由化。全球化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

31、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度很重要。C打破区域的限制,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有关的资源可以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D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而且是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化体现在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B在作者看来,全球化并不完美,并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过程,也并不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是一把双刃剑。C作者认为,缅甸和朝鲜是全盘拒绝全球化的实例;冰岛和爱尔兰则是无止境自由化的代表,他们在对待全

32、球化问题上都是不当的。D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的。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的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发展。1B2C3D一、 六、(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老北京的门神门神是我国,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是最为突出的。其中,祈福门神专为祈福而用。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名,以迎祥祉。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

33、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世人赞为: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古籍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噩梦,常见祟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

34、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

35、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此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之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这些历史上的门神在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神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人们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只有贴上门神才能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种让他人难以想象到的思想满足

36、和精神满足。1. 下列各项中关于“门神”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门神为祈福而用。爵鹿蝠喜、宝马瓶鞍,各取其名,供奉者希望从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B. 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多手持兵器,用以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C. 门神有前门和后门门神之别,北京住宅后门多为单扇门,只贴“魏征”一位门神。D. 住宅院落中的门神形象,多取自古典名著中那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人物。2. 本文认为门神是北京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北京作为数朝政治中心,政局动荡,门神文化最能体现北京百姓渴望和平、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B. 北京民居的门神形象丰富多彩,有神话传

37、说人物,也有历史英雄人物,各地门神可谓应有尽有。C. 历史上,各地文人、商贾、官宦等,因各种目的纷纷涌进北京,他们带来了各地各种不同的门神文化。D. 北京百姓喜欢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他们认为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贴上门神能够得到神的庇佑。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北京的门神形象各异,风格多样,是北京作为数朝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的体现。B. 门神风俗能够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文化,与中国古典名著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C. 随着时代发展,门神已失去了原来的“祈福”“镇鬼”等功能,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D. 门神的产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当时人们心理的渴望和精神抚慰的需要。1. D(A项,此处所说门神是祈福门神;B项,用以镇住恶魔或灾星的是武将门神,是诸多门神种类中的一种而非全部;C项,北京住宅后门门神多为钟馗或魏征) 2. A (“政局动荡”和“最能体现”文中没有类似表述) 3. C (文中并未提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