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浙江选考)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 BC D解析:与题意不符,不正确。“行行复行行”反映了新式交通工具对民众出行的改变,故符合题意。夸大了交通工具的作用,不正确。“马拉火车”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反映了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
2、,故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答案:D2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修建铁路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近代交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就业结构C铁路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D列强争夺筑路权便于西方国家入侵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铁路与公路。材料表明顺天府所属州县因为修建铁路,导致大量从事传统运输业的穷苦人民失业,这表明近代交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就业结构,B项正确;修建铁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C、D两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答案:B3(2019江西赣州高三模拟)1908年4月,上海
3、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意识的变化,不是交通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适用人群,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与题干时间不
4、符,故D项排除。答案:A4国家邮政局曾发行的飞机发明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中,其中一枚为“中国篇”(如下图),以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驾驶的二号飞机为邮票图案。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意义是()A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B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C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D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解析: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故答案为C项。当时中国航空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A项错误;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B项错误;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是在改革开放后,D项错误。答案:C5近
5、代中国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 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C地理环境不同 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解析:造成交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落后,D项正确。答案:D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 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 D电报电信业解析:注意关键信息“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应为有线电报。答案:D7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对表中数据理解错误的是()年份人
6、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 98454491100000192614 6000003 4591943 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A.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B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C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 D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解析:材料中的信息表明上海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A、B、C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是否有汽车制造业出现,D项错误。答案:D8(2018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
7、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写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材料表明,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工具,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项正确;年画属于风俗画,并不追求以形写神,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上海一个地区的情况,并不能反映出追求时尚是国民共识,B项错误;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8分)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末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遭到了朝野反对。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有:(1)扰民;(2)夺民生计;(3)为外敌“缩
8、地”,便其运兵;(4)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材料二:据史书载,旧时沿江沿海主要靠沙船承运。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尚有3 000多艘沙船。但十几年后,在外国轮船航运业的挤压下,旧式沙船锐减,仅剩400余艘。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但是在旧中国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这一理想难以实现。(1)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第一条铁路是何时何地修建的?(4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行业的情况?它产生的标志是什么?(6分)(3)依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落后的原因。(8分)答案:(1)时间:1881年。从唐山开平至胥各庄的铁路。(2)行业:近代水运业。标志:它产生的标志是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的成立。(3)原因:一是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排挤;三是旧中国经济实力的落后;四是战争频繁,政局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