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从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和地主催租“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知,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蚕桑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耕技术
2、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信息,D项错误。答案:C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答案:A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
3、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解析:城市的发展与商品经济有直接关系,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说明中小城市人口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中小市镇发展迅速,市镇工商业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A项中衰败错误;B项与题意相反;D项是宋朝。答案:C4(2018河南天一高三大联考)记述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金泽小志风俗“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
4、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解析:从三则材料中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棉纱成纴列肆卖之”“售之乡民”可知,当时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销售,而且有了较细的分工,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B项正确;耕织分离出现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人进入生产领域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情况,没有其他地区的体现,D项无从体现,排除。答案:B5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职业自耕农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自然经济已经瓦
5、解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丝织业发展AB CD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明代”可知,自然经济已经瓦解的说法错误,错误;从材料中佃农所占比例最大可知,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正确;“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反映了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场出现,正确;材料中没有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错误。D项符合题意。答案:D6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在经济方面他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C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解析
6、:明清时期在经济方面“新”的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A项中的“机户雇匠织造”反映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A项正确;B、C、D三项都只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A7(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解析:材料强调了明朝实行海禁政
7、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故C项正确;日本商人也不全是由海盗组成的,故A项排除;明朝对外政策是海禁政策,是不会加剧倭患的严重性的,故B项排除;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商人和海盗,故D项排除。答案:C8(2018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中)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文明世界领先形成的民族优越感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C小农经济造成的自大心态D闭关锁国状态下形成的排外心理解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因素进行解释,即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了自大心态,所以才导致了材料所述的心态,故
8、C项正确;A、B两项均只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闭关锁国只适合明清而不适合中国历代王朝,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C9(18分)(2018海南中学高一期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材料二: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
9、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柏杨中国人史纲(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核心内容,说明两则材料在研究宋代经济中的不同用途。(12分)(2)材料三反映清朝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6分)答案:(1)内容:北宋初年,政府推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或不得禁止夜市、朝廷允许向街开门);北宋京城商业繁华;商品种类繁多;坊市制度瓦解。用途:材料一可以用于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可以用来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2)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妨碍海外市场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