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生 物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一个完整生态
2、系统的结构包括( )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C细菌都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非生物的成分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
3、的成分就是分解者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4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D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6下图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7可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4、B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a7Ca1、a2、a6中的能量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1100%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肯定大于B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从能量关系看,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8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9下
5、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所有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11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A、B、C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
6、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 y,则 y=20ax+5xC丙图中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递到B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1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13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同化的能量表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代表呼吸作用,4表示大气中的CO2库C碳元素在1、2、3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D碳循环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循环流动14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7、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B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减少大气中CO2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的依赖15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D能量
8、在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17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18下列属于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A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B昆虫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C蜜蜂通过跳舞传递蜜源信息D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自无机环境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D用性外
9、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为信息B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利用的能量就越少C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双向的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2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
10、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D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同的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负反馈只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能维持相对稳定C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也高D减少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其抵抗力稳定性会增强24要使一稳定状态的密闭生态瓶内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需
11、要不断输入的是(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25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河水、池泥、黑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加盖与否,并不影响实验结果D若想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丙瓶应放在黑暗中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26(20分)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一共有 条食物链,蚱蜢属于 消费者。(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 ,占第 营养级。(3)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
12、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 (高于、低于)前两者。(4)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5)该食物网再加上 和 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27(8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示意图,请回答:(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kJ。(2)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和_。(3)欲使C增加3 kg,需A_kg。28(12分)低碳经济是以“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经
13、济。请依据碳循环模式图分析低碳经济的生态学原理。(1)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形式发生于_碳库和_碳库之间。(2)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 。(3)现代工业生产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 。(4)人类要给正在“发烧”的地球“退烧”,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应积极采取_等措施。29(10分)甘肃迭部县的扎尕那山是“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山势奇峻、景色优美。2017年11月,扎尕那的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该系统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三者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
14、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回答下列问题:(1)从扎尕那山的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落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2)扎尕那山的原始森林中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_稳定性。生活在此的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基本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的基础是_。(3)当每年4、5月,扎尕那山上的牧草开始返青时,散养的牲畜便开始去草地采食,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 。(4)生活在扎尕那的藏族居民即是牧民又是农民,在耕种期间,他们会在田间铲除杂草,这种行为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有利于_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
15、五单元训练卷生 物(二)答 案1. 【答案】C【解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是结构,A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错误。2. 【答案】A【解析】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数是分解者,如蚯蚓、秃鹫等,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自养型细菌(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是消费者,腐生的细菌是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16、因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的成分,D错误。3. 【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分别是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植昆虫蛙蛇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食物网只体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D正确。4. 【答案】D【
17、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的。水稻、鸭、害虫和杂草不能构成群落,更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5. 【答案】D【解析】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B错误;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是能量的散失,C错误;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D正确。6. 【答案】A【解析】a7是粪便中的能量,不能为绿色植物提供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光能,A错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a7,B正确;a1、a2、a6中的能量主要
18、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C正确;据图分析,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6,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1100%,D正确。7. 【答案】C【解析】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需要添加饲料,生产者的同化量不一定大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错误;次级消费者粪便属于初级消费者残余,不属于次级消费者的遗体,B错误;从能量关系看,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于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之和,C正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同化太阳能,消费者通过捕食同化化学能,D错误。8. 【答案】C【解析】图中的各种生物可能构成多条食物链,A
19、错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B错误;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但是也可能低于10%,因此b的值有可能超过d的10倍,D错误。9. 【答案】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由于捕食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各营养级重新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B正确;作物秸秆可用于培养食用菌或者沼气发酵,其中本该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以食物中化学能或生活能源被人类
20、再度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是不能提高的,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10. 【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往返的过程,A正确。11. 【答案】C【解析】甲图中A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基质,而不是组织液、血浆或淋巴,A错误;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B占的比例为1-
21、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从AC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ax10%10%,即100ax;按照A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a)x10%,即10(1-a)x,则总共消耗A的量y=100ax+10(1-a)x=90ax+10x,B错误;丙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CO2,碳在生物群落之间(A传递到B)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12. 【答案】B【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
22、将生物群落里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到关键作用,A错误,B正确;动物的呼吸作用只能使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C错误;煤和石油的燃烧也只能使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中,D错误。13. 【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生产者)同化的能量,A正确;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4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正确;碳元素在1、2、3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1和4之间与CO2的形式传递,C正确;碳循环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23、,D错误。14. 【答案】D【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生产者完成,B错误;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可以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C错误;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减少该过程,需要人们开发新的能源才行,D正确。15. 【答案】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且都参与了碳循环,B正确;大
24、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D正确。16. 【答案】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在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B正确;大气中的碳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作用释放,所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远大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能量在相邻
25、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D正确。17. 【答案】C【解析】甲图中物质循环是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进行的,因此表示物质循环;乙图中,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故乙图表示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可以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故丙图表示信息传递,综上所述C正确。18. 【答案】B【解析】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属于物理信息传递,A错误;昆虫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属于化学信息传递,B正确;蜜蜂通过跳舞传递蜜源信息属于行为信息传递,C错误;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属于行为信息传递,D错误。19. 【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A
26、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通过动作迷惑对手,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降低害虫出生率,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20. 【答案】B【解析】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为信息,A正确;人类可以从不同的营养级获得能量,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增多,可以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调节种间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正确。21. 【答案】A
27、【解析】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物质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B正确;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收合成有机物,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使碳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生物之间的捕食
28、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22. 【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正确;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23. 【答案】B【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
29、能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在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高。但如果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要恢复原状就比较困难,需要的时间也较漫长,所以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如果减少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D错误。24. 【答案】D【解析】在封闭生态瓶内,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因此氧气、水和有机物都不需要不断的输入,ABC错误;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的输入能量,而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D
30、正确。25. 【答案】B【解析】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A错误;由于乙瓶在散射光下,成分齐全,比例恰当,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C错误;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光下,补充能量,D错误。26. 【答案】(1)4 初级(2)鹰 4、5(3)青蛙 高于(4)草 太阳能(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草蚱蜢青蛙蛇鹰,草蚱蜢青蛙鹰,草蛐蛐青蛙蛇鹰,草蛐蛐青蛙鹰;蚱蜢属于初级消费者。(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3)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
31、于青蛙,故青蛙B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A。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4)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草,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5)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7. 【答案】(1)1250(2)16% 15% (3)125【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75+200+875=1250KJ。(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所以从A到B传递效率是200/
32、1250*100%=16%;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 。(3)C增加3kg,需要A的量是:3/15%/16%= 125kg。28. 【答案】(1)CO2 大气圈 生物(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CO2)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CO2)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3)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4)植树造林【解析】地球上碳循环最活跃的是在大气圈和生物之间进行的二氧化碳的交换,现代工业之前,大气圈碳处于稳态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动植物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分解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速率大致相等,所以碳循环处于一种动
33、态平衡中。由于现代工业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所以导致了温室效应。如果要减缓温室效应,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大力植树造林。(1)碳循环发生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即题图中的大气圈碳库与生物碳库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2)若大气圈碳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碳库与生物碳库中的碳进入大气圈碳库的速率相等,或者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CO2)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CO2)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碳循环将保持稳态。(3)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打破了碳循环的稳态,造成温室效应(4)要避免温室效应,
34、就要减少碳的排放,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要植树造林,加快对碳的吸收。29. 【答案】(1)水平(2)抵抗力 负反馈调节(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1)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因此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种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主要是温度因素影响的结果,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2)扎尕那山的原始森林中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活在此的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基本都维持在相对稳定
35、的状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信息传递有利于调整捕食关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影响(比如狐狸可以根据兔子的气味进行追捕,群居生物可以根据“哨兵”发出的信息躲避敌害),从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牧草开始返青时,散养的牲畜便开始去草地采食,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和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