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949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2届高一语文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校: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赵德生 审稿人:王爱雷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乡土情结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搭讪()悠邈() 谪居() 田塍() 屹立() 魂牵梦萦()侘傺() 蕞尔() 忐忑不安() 翰苑() 桑梓() 篱角三匝()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愁肠百节() 纹身() 秋篷() 良晨美景() 功拜垂成() 发韧() 儒染() 根深帝固()3成语积累。(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是一个贬义词。()(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是一个中性词。()(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

2、。常用于新兴事物。()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唐王维 杂诗)(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_,_。(唐宋之问渡汉江)(3)国家兴亡, _。(明末清初顾炎武)(4)_,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5)_,池鱼思故渊。(晋陶潜归园田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

3、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5“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三句话或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请写出原句、出处及作者。6本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意图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乡土情结的含义是什么。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一)

4、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

5、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 五、反思总结总结全文主题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当堂练习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惬意(qi)翘首(qio) 绮窗(q) 方兴未艾(i)B扁舟(pin) 酗酒(x) 濡染(r) 含情脉脉(mi)C铩羽(sh) 低徊(hu) 慰藉(j) 休戚相关(q)D戕害(qing) 欷歔(x) 饿殍(pio) 毛骨悚然(sng)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花纹缠绵凝聚良辰美景B惦念 逗弄 静谧 情

6、不自矜C浪荡 稚弱 恬淡 开宗明意D潦倒 骄饰 搭讪 功亏一篑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休假制度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拉动了正方兴未艾的青岛市郊旅游。BCCTV1黄金剧场2009开年大戏走西口虽然播完了很长时间,但是剧中的主人公田青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C易建联严肃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

7、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

8、,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

9、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

10、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4“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5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

11、点?(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7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三、语言表达8以“故乡”为开头,扩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60字。乡土情结答案1shnmiozhchngyyngch chzutn tyunzz2节结 纹文篷蓬晨辰拜败 韧轫儒濡帝蒂3(1)铩羽而归(2)安土重迁(3)方兴未艾4(1)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匹夫有责(4)苟利国家生死

12、以(5)羁鸟恋旧林5“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6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引用的古诗文恰到好处地为表现情感主旨起到了服务的作用。合作探究(一)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引用诗句的作用)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13、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1、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

14、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2003年高考试题) 2、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前一种

15、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

16、”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1、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17、2、由此,由自然说及人伦,由传说说及现实,由历史说及当今,由“小家”说及“大家”,“乡土情结”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第6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归纳全文,呼应首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

18、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强调新时代背景下,“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当堂练习答案一、1.D解析:A项“翘”应读“qio”;B项“脉”应读“m”;C项“铩”应读“sh”,“藉”应读“ji”。2A解析:B项“矜”应为“禁”,C项“意”应为“义”,D项“骄”应为“矫”。3D解析:A 项“方兴未艾”含有“正在”之意,故此处重复。B项“音容笑貌”是指人说话的声音和谈笑的样子,其中“声音”不能用浮现。C项“功败垂成”指事情即将成功时却遭到失败。二、4.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

19、、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点的整合及概括归纳能力。(1)从“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得出;(2)从“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中得出。5(1)以“告别”为中心;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过渡;总领后文。6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7不矛盾。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三、8.示例:故乡是村头那棵永远挂满果实的枣树,永远的甜味回味在心头;故乡是家门口一直聚拢的乡亲,亲切的乡音萦绕在耳边;故乡是我心中难舍的家园,支持我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