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卷(二)(时间:60分钟分数:70分)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每小题1分,共10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T)2.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F)提示:物质不依赖意识。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T)4.静止是物质的固有属性。(F)提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T)6.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F)提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7.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T)8.大猩猩打开水管灭火是实践活动。(F)提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9.真理是永恒不变的。(F)提示:真理属于认
2、识,也是不断发展的。10.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T)二、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6分。) 1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 B. C. 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与总结,错误。故选C。答案C1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
3、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解析材料涉及自然界的客观性。A、C、D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B13.某校中学生开展了“珍惜水、保护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签名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因为()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C.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解析B项说法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4、。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D两项与题干的要求无关。故选A。答案A14.近年来,随着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宇宙间许多的物质新形态,如暗物质、暗能量,但没有发现宇宙间存在所谓的“上帝”和诸神的活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进一步得到科学的证明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A. B. C. D.解析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错误。故选D。答案D15.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后人评说其意境全在“挂”字上,因为一个“挂”字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5、()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C.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D.方静方动,方动方静解析瀑布是动的,一个挂字体现出动静的统一,A符合题意。答案A1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解析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答案A17
6、.近两年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了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规律,说法错误。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故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18.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
7、食也。这启示我们()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C.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解析材料中的意思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事生产活动,才能获得粮食丰收,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B、D两项都是错误的。故选C项。答案C19.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
8、动计划。由此可见()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的反映,C项说法正确;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答案C20.南京青奥会的吉祥物名为“砳砳”,吉祥物“砳砳”的创意源自南京雨花石,用动感现代的方式对雨花石进行艺术抽象处理。而名字中的“砳”字指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象征着劈山开路。这一设计说明()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
9、识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解析A、B、C三项表述错误。答案D21.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内容角度看的是()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解析A、B、C分别从意识的形式、生理基础、产生谈对意识的认识,不符合题意。答案D22.看起来,图1是5个凸起的按钮、1个凹陷的按钮;图2是1个凸起的按钮、5个凹陷的按钮。其实这是同一张图片,图1旋转180就得到了图2。原来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大脑被深深地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想一想太阳)这样一个强
10、大的假设。这表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觉选择性A. B. C. D.解析本题材料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符合题意;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合。故选A。答案A23.漫画鸭子?兔子?反映的哲学道理是()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认识主体反映具有差异性认识客体具有复杂多变性A. B. C. D.解析漫画鸭子?兔子?反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主体差异性,正确;与漫画寓意不符。答案B24.筷子的使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
11、让她们第一尝。”这说明了()意识活动是一种能动性活动和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A. B. C. D.解析错误,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中的东西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的存在;错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反映;我国关于筷子的谜语等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说法正确。故选D。答案D25.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听众落泪。听过“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许多在外的子女回到了父母身边或送来了对父母的问候。这佐证了()A.音乐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
12、质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在特定条件下能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C.意识因为具有主动创造性,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的机能,A项错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不起决定作用,B项错误;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C项错误。故选D。答案D26.漫画画饼充饥主要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A.不坚持从实际出发B.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因循守旧,观念落后D.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解析本题以我国当前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为背景,以漫画形式考查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住房难
13、这一客观存在的情况,某些人视群众利益于不顾,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人忽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答案A27.“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感受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解析材料既说明了每一个时代人类的实践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着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也说明了人类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实践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特征,故D项
14、不能入选。答案A28.我省一位中学生发明了“纱线强度和伸长量测量器”,既能满足纺织企业容易携带、生产成本低的要求,又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增长。这一事例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B.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认识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解析该中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又促进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增长,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项符合题意,A、D两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29.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
15、规律性解析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它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C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30.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解析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之所以要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答案C31.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16、。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主要表明()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C.认识的目的是追求终极真理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解析材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是强调认识的反复性,不符合题意;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C是错误的。故选D。答案D32.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加入了三氯生等抗菌物质,标榜抗菌的香皂、洗手液、沐浴露等清洁用品,并没有起到阻止细菌传播的实质性作用,反而弊大于利。这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C.
1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解析材料说明人们对香皂、洗手液、沐浴露等的认识在发展,D符合题意。答案D33.谁都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这是因为()人的实践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任何真理总是和谬误相伴而行人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A. B. C. D.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谁都不可能一眼,一书”,是认识反复性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三、综合题(共14分)34.进入浙江安吉,群山苍翠,竹海绵延,呼吸间犹如洗肺般欢畅。七八月份,这里更是避暑胜地,赏个竹景,玩个漂流,吃个农家菜,远离烦愁。殊不知,在十余年前,
18、安吉并非此番模样,靠山吃山,卖石矿开水泥厂,炮声隆隆,粉尘蔽日,连生命力顽强的山笋都连年减产。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年间,安吉坚持生态立县,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路子。现在,村民枕着“绿肺”就能赚钱了。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6分)解析本题通过浙江省安吉的发展考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质是考查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然后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和人的主观
19、能动性的发挥,回答时结合安吉的做法加以分析,实现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答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规律,靠山吃山,违背了客观规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就是自然对人的惩罚。面对客观自然规律,人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目标与农民脱贫致富的辩证统一。35.穹顶之下,雾霾肆虐,环境保护法修订备受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
20、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群众。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新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这部法律凝结了中国环境治理智慧,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同时新法也为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环境保护法修订的认识。(8分)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注意限定的知识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唯物论与认识论,不要遗漏知识点。并结合材料逐一分析,也不可脱离材料。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根据环境形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修订环境保护法既是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的需要,又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环境保护法也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