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879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2届语文胜券在握二轮复习知能达标测评:专题七 古 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知能达标测评(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_,“幽居”的意思是_。答案写;幽僻的居处解析很明显,“题”是一个动词,根据其常规意义进行判断即可。由诗中环境的特点可以得出“幽居”的意思。(2)“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_答案这句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此联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清脆的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解

2、析可以从环境的特点和诗句中“僧”的动作去分析手法。还要对诗句进行简要分析,首先要说明诗句的意思,然后要点出所写手法在这一诗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赏析。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注】游丝:蛛丝。(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_答案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解析首先要根据词句描绘一幅图画,要把前两句词进行适当扩展,应尽量

3、语言优美。然后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重点从点出时间、地点,奠定基调,创设氛围等角度入手。(2)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_答案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解析意象主要是词句中出现的一些名词,可以根据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常用内涵及词句所表现出来的环境特点去分析作者的心情。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湖上梅花歌(其二)王稚登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_

4、答案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漫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解析在判断手法的同时要对诗句进行简要描述,要用有文采的语言。(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_答案“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感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

5、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解析可以结合学过的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诗篇去分析描写音乐的特点,诗人往往化抽象为具象。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答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北宋画家,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要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的景物。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怎样的氛围?_答案画面可

6、描述为: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解析可以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把这些意象根据景物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解答第二问时需要对整幅画面进行一个概括,总体说明这幅画的意境特点。(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答案“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以上这些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

7、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解析要重点从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来分析画面的景和趣。分析好处时要从手法方面去进行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调笑令唐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调笑令唐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_答案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解析比较相同点时可以找出两首诗在字眼上的相同点,如“边草”“胡马”等都是大西北战场上出现的

8、景物。不同点可以从诗歌的描写重点方面去进行比较。(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_答案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含有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愁怨之深交织在一起。烘托。通过“边草”“雪”“明月”,烘托了士兵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

9、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1)翁卷的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_答案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解析先要对诗句进行一种简单的扩展,然后说出景物特点。分析作用时要说出这两句和下文的

10、关系。(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_答案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或: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解析因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可以从描写手法或抒情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唐张朝朝出沙头日正

11、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_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解析分析形象特点时要从每首诗中描写采莲女的诗句中进行概括,应重点关注每首诗的三、四句。(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_答案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异: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解析

12、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鉴赏。_答案示例一:词的上阕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传的无奈,并与下面三句的苍凉景物构成整体意境。示例二:下阕的最后两

13、句颇有特色: 上句以情相问,下句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解析题目要求“任选一个角度”鉴赏,示例一选取上阕又侧重第一句赏析,着意于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示例二,就两个有特色的句子赏析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赏析方式。作者心情沉重,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照”“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著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郁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

14、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长相思雨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_答案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解析“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方面作答。(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_答案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表明彻夜不停。解析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

15、“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表明彻夜不停。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眉峰碧无名氏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注】镇日:整天。(1)有人说,词的最后两句既形象,又很有情感的力量。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_答案“窗外芭蕉窗里人”本不相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于联想的作用,主体的感受便以为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就好似点点滴滴的痛苦落在心中。此种苦涩之情,更令人伤痛不已。“分明叶上心头滴”表

16、达的感情非常强烈: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更进一步体味,雨水分明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滴在心头。“分明”的幻觉是情感过于强烈所造成的,在句中起着非常有力的表现作用。解析要分析出词句形象在什么地方,哪些词语具有感人的力量,应从艺术手法、作者情感或炼字的角度入手。(2)这首民间词在北宋甚为流行。相传词人柳永少年时代得到此词后,书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终于悟出了作词的方法。结合柳永的雨霖铃,你认为柳永从中悟出了什么作词方法?_答案这首词以倾诉的方式抒写真挚强烈的内心情感,按照情感发展的顺序一气写下,善于层层发掘,直至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作者能切实把握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如分离时的千言万语只用“蹙破眉峰”

17、的表情和“执手”的动作交代出来,简洁之至。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名句从该词中“纤手还重执”变化而来。作者借凄清的景物描写抒发出离别的思念之情,借哀景写哀情。词作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用得也很突出,上阕回忆昔日分离,下阕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也充分使用了这种手法。解析要结合柳永的雨霖铃的写作特色去进行概括。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_答案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解析解答时要注意诗歌后

18、半部分感情的流露,一个“悔”字明明就是“愁”的表现。据此,可以判断出使用的手法。(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_答案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解析首先要概括出少妇的一系列动作,然后从动作中看出人物心情的变化。解答第二问时要注意“杨柳”这一意象的特殊含义和“留”谐音。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自励(其二)梁启超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

19、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注】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牖(yu):通“诱”,引导。(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_答案作者一方面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另一方面在学问上想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解析可以抓住能表现作者精神的关键词语,还可以用能体现其精神的其他诗句。(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_答案第一问:尾联表达了

20、诗人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解析分析感情时要结合关键词语,如“愿无尽”“寥廓”“立多时”等,分析抒情方式时可以从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等角度入手。13阅读下面的古诗,任选一个角度鉴赏。古诗十九首(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_答案示例一: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四句女主人公在月夜而起空闺之愁;五六句揣测夫不归之因,表明望夫归来之意;后四句出户入房,彷徨泪下,表现出相思之苦。示例二: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

21、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的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美好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示例三:本诗写景,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解析示例一根据主人公的动作来划分诗歌层次,然后对诗歌思路进行鉴赏。示例二从“月”的意象角度鉴赏,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意。示例三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因为诗中提到了月亮,所以分析手法时主要应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14阅读下

22、面的文字,完成(1)(2)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注】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滟滪关:即滟滪滩。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1)前一首“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_答案首句写被流放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写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

23、滟滪关,表达了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一个“笑”字,写出作者对回到家乡,对以后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之情。解析要逐句分析出诗中所蕴涵的“笑”意。(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_答案前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濛、秀丽、曼妙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解析题干中有“分别”的字眼,说明表现手法不只一种;另外,也可以从“可惜”一词看出诗意的转换。因此,可

24、以考虑出两种手法,两种景象。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_答案因时光流逝而惊梦,因容颜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痛苦而惊梦,因无尽思念而惊梦,因西风骤起而惊梦,因月色惨白而惊梦,因高楼雁叫而惊梦。(写出三种即可)解析可以从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时光”“长恨”“西风”等分析梦惊的原因,还可以从词中蕴涵的感情上分析其原因。(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_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写出两种手法即可)解析先考虑修辞,然后分析其他手法,如情和景的关系。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