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制B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相关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解析:材料介绍西汉长安城的商业发展状况,没有涉及政府对市的管辖情况,不能推断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制,故A项错误;长安城作为都城,商业得到极大的发展,说明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
2、,故C项错误;长安城作为都城,以政治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故D项错误。2杜佑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当时“天下无贵物,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可见当时(B)A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B经济进步推动商业繁荣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国内长途贸易兴盛解析:材料讲述了唐开元年间物价不高,长安和洛阳的经济发展也带动周边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3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D)A“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
3、,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解析:材料中探究主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可知,A、B、C三项皆符合探究主题;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之处因商业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市,与“长安”明显不符。4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C)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突破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4、解析: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两项正确;商帮在明清出现,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5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从城市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其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
5、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C)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已经形成规模。7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B)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由长安商业店铺主要集中于东西两
6、市,说明存在坊市制,而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可知南宋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8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有一处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的错误是(D)A BC D解析:宋朝时期商业打破了时间界限,出现了夜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开封府是北宋京都管理行政、司法的衙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瓦子是宋朝出现的娱乐场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商帮之一,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9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A)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
7、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B项错在“仅在乡村发展”。C、D两项不符合题意。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D)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中国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是希望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才有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A、C两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之一,但与D项比较,D项
8、应是主要目的。11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D)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解析:题干中“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说明汉代固守抑商政策,唐代则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12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C)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解析:末指商业,本指的是农业,商
9、人富裕的人多,农民富裕的人少;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了多少布,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与农业有关,与材料观点均不一致,故A、B、D三项错误。有钱不投向商业,男子不投入军营,与材料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
10、述材料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摘编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1)
1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9分)答案:(1)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发展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富庶,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2)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的交往桥梁等。14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
12、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三: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四: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
13、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8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8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8分)(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4分)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
14、镇发展。(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如答“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4)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可知商鞅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据“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归纳理由。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得出家庭棉纺织业发达;据“计日受值”可分析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据“俱以蚕桑为业”可看出丝织业发达;根据“南浔镇烟火万家”得出市镇发展;概括材料三“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分析出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可知是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其消极影响。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在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政府的政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组织答案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