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08MB ,
资源ID:29830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830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山东平阴县朱家桥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用于农作的石斧、石刀、蚌镰、蚌刀等,有用于手工业生产的石锛、铜斧、骨锥、角锥、蚌锯等,有用于纺织的陶纺轮、石纺轮等,有用于渔猎的网坠、骨镞、铜镞等。虽数量不多,但门类齐全。这表明,这一村落A. 居民经济状况较为均等性B. 生产经营具有自给自足性C. 形成发展具有连续性D. 属于红山文化的典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以朱家桥遗址出土的文物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从材料看,有用于农作的生产工具,用于手工业生产的,用于纺织的,用于渔猎的等,虽数量不多

2、,但门类齐全,表明这一村落生产经营的多样性与自给自足性。故选择B项;材料仅是说明了生产工具的多样性,并没有体现居民经济状况,无从判断是否均等,故排除A项;材料是静态展示了出土的生产工具,而没有展示不同时期的状况,形成发展是间断还是连续无法判断,故排除C项;朱家桥村落遗址发现于山东平阴县,在黄河下游,红山文化在辽河上游,故排除D项。2. 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这说明本时期A. 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B. 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C. 社会结构发生

3、重大变化D. 生产分工日趋精密细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陶寺遗址中规格高、随葬品丰富的大墓数量很少,大多数墓葬内无随葬品,这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经非常明显,阶级与阶层已经出现,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陶寺遗址,并未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这种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并未体现其技术水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当时的生产分工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故选C。3. 殷商王朝强调自己“天命神授”,但代表神意的殷王朝却被无情的推翻,这个事实给周初统治者以深刻教训。鉴于此,周初统治者A. 建立尊卑贵贱秩序B. 强化神权政

4、治观念C. 制定分封宗法制度D. 强调敬德保民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制礼作乐,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因此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 19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殷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对于二里头遗址的下列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B. 遗址出土大量

5、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C.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D. 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分析选项内容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属于历史叙述,排除。故选D。5.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材料表明西周时期A. 周王室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 继续沿用商朝的内外服制度C. 嫡长子继承制度得

6、以最终确立D.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可知,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统治网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正确;材料与内外服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井田,排除D。6.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这一场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 国家政权的统一B. 农耕文明的扩展C. 种族和文化的认同D. 宗法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夷夏之辨已经被遗弃,这反映出在不断的

7、兼并战争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种族和文化的认同也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当时国家还没有统一,排除A;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B;当时宗法制已经逐步瓦解,排除D。7. 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A. 发展农业B. 奖励军功C. 中央集权D. 取信于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商鞅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且将它视为唯一的、排他性的产业,进而主张抑商、禁末。他首次将农业称作“本”,强调“凡将立国”,

8、“事本不可不抟(专)”。在经济上,“壹务则国富”,“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军功问题,B项排除;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中强调的是发展农业问题,故C项、D项排除。8. 尊王攘夷、践土会盟、独霸西戎、问鼎中原等历史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具有直接关系的是A. 百家争鸣的出现B. 铁器牛耕的使用C. 分封制度的瓦解D. 阶级关系的变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尊王攘夷、践土会盟、独霸西戎、问鼎中原”体现的是春秋时期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现象,这主要和分封制的瓦解有关,C正确;A属于

9、思想层面的变化,排除;B属于根本原因,排除;D属于阶级关系上的变化,排除。故选C。9.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采用胡人的衣冠和军事技术,聘请擅长骑兵战术的匈奴军官为赵国训练军队,使用铁链制成或皮制小扣串成的伊兰式盔甲,以取代从前用犀牛皮制成的硬重甲胄。这一举措A. 确立了赵国国力和制度优势B. 强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C. 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出现D.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采用胡人衣冠和军事技术,聘请擅长骑兵战术的匈奴军官为赵国训练军队”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的作战方式对汉族的影响,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趋势,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0、。10.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 平王东迁B. 列国纷争C. 华夏认同D. 王室衰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故选择D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与郑伯的关

11、系,不是诸侯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华夏与戎狄蛮夷的关系,故排除B项和C项。11. 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王位世袭制D. 礼乐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祠堂”供奉祖先体现了对血缘宗族关系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A选项错误;王位世袭制涉

12、及的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继承,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礼乐制度规范的是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故选B。12. 战国时,齐国统治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天下有识之士,稷下学宫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策源地,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齐国统治者创办稷下学宫是为了A. 实现富国强兵争雄天下B. 树立田齐尊贤重士形象C. 弘扬“举贤上功”传统D. 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它的创办主要是为齐国统治者招揽人才,但是却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

13、局面的形成,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3. 齐威王按照邹忌的谏言颁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此判断邹忌的思想倾向于A. 法家B. 儒家C. 道家D. 墨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可得出其强调厉行赏罚,体现的是法家的主张,故A正确;BCD三个学派都没有这一核心主张,排除。14. 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A. 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B. 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C. 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D. 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

14、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项;仅史记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肯定秦建立的郡县制度,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项;成立强调的是秦的统一与秦制的历史地位,不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15.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修筑万里长城B. 推广郡县制度C. 整顿社会风俗D. 实行郡国并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

15、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在地方上推广郡县制,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A选项错误;秦始皇整顿社会风俗和管理地方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不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实行于西汉初期,D选项错误。故选B。16.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史事,下列事件不能在汉书中查到的是A. 酎金夺爵B. 昭宣中兴C. 外戚干政D. 党锢之祸【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锢之祸发生于东汉末年,因此在汉书不可能查到,D符合题意;ABC均符合汉书的记载范围,不符合

16、题意。故选D。17. 关于图中的历史事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B. 诸侯势力被彻底削弱C. 诸侯王仍保留征税权D. 汉郡的数量从此猛增【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中周亚夫、窦婴及其他战斗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中的历史事件是“七国之乱”,该事件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影响,排除;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取消了诸侯王的征税权,C选项错误;D选项也是 “推恩令”的影响,排除。故选A。18.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

17、反映了A.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 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 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 “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强调某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19.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8、。下列属于两汉文化的是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张骞“凿空” 马援“马革裹尸”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张骞,东汉时期的班超、马援,以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和不凡的经历,为后世留传下了“匈奴未灭,无以为家”、“投笔从戎”、“凿空”丝路和“马革裹尸”等精神财富,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对这些内容有遗漏的其它三个组合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20. “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材料强调的是A. 文明互鉴的持久

19、性B. 丝绸之路的开创性C. 商贸往来的频繁性D. 交往范围的广泛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远东不再和其他世界完全隔绝,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创性,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交往的时间长度和频率,A、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接触,但并未强调范围的广阔,D选项错误。故选B。21.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记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先进生产技术传入B. 政府推行重农政策C.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 大批水利工程兴建【答案】A【

20、解析】【详解】材料“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BCD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22. 魏律规定,“殴兄姊加至五岁刑,以明教化也。”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些规定反映出A. 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B. 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C. 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D. 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以尊卑长幼为刑罚轻重等级,反映出儒家伦理纲常对法律的渗透,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

21、一历程完成的信息,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对法律审判的影响,并未体现出等级色彩和严刑峻法的特征,B、C选项错误。故选D。23. “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 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B. 中枢机构异变利于皇权加强C. 制衡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 中央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变化说明中枢机构的异变是利于皇权加强的,B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

22、没有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中枢机构异变本质上体现皇权专制,排除D项。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坞壁作为“小城”的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坞壁经济”的出现A. 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B. 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 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D.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坞壁经济”“耕战兼备”,相当于独立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割据,不利于大一统,故选C项;材料可知“坞堡”内部相对稳定,利于农耕经济发展

23、,需注意此选项中是“农耕经济”而非“小农经济”,排除A项;大量农民依附其中会壮大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推动士族门阀政治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南移趋向,排除D项。25.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 民族交融的深化B. 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 郡县制遭受挫折D. 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此时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表明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这是中原文化

24、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深化的结果,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此时政区设置的密集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不是受挫,C选项错误;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并未瓦解,D选项错误。故选A。2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将陈庆之评论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这表明本时期的民族交融A. 使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 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C. 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D. 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可知,题干大意为南方汉人觉得北方少数民族都是蛮夷,但

25、到了北方洛阳才发现人才辈出,都是知书达理之人,说明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比较深,了解汉文化的人才才会这么多,即体现了这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信息,A项错误;北方洛阳不是边疆地区,无法得出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的结论,B项错误;这时期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民族融合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的现象,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7.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

26、历史时期。【答案】图1: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图中晋、卫、鲁、燕等姬姓宗室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直观反映出西周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拱卫王室”的意图。这与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国;除功臣、姻亲外,为巩固统治殷商降族,及一些古老附属国也获得分封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周时期。图2:北部各个诸侯国边界出现长城;晋国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宋、鲁、吴等国消失;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这与战国时期诸侯纷

27、争社会动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华夏文化得到发展、华夏认同;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图3:晋国依然存在;除以华夏族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北戎和赤狄已进入黄河流域,在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这与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的趋势相吻合;结合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等判断,图3是春秋时期【解析】【详解】图1:依据图1中“镐京”及图中重要的诸侯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镐京是西周王朝的首都,因此图1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图2:依据图2中长城、韩赵魏三国取代晋国、宋鲁吴等国家

28、消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因此图2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图3:依据图3中晋国存在、镐京消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周平王东迁洛邑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开始的标志,因此图3反映的是春秋时期。28.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推动了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从史料角度看,材料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以此为证据可以研究哪些历史现象。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

29、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答案】(1)类型: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原始史料。研究:生产技术改进的情况;手工业特别是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情况;设计、雕刻艺术的发展等。(2)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考古史料:古代遗迹、遗物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证明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

30、时也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使用时需加以甄别【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主要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及图像史料,其中出土的青铜牛尊属于实物史料。研究:材料中出土的青铜牛尊可以用来研究生产技术改进的情况;手工业特别是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情况;设计、雕刻艺术的发展等。(2)方法:根据材料“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可归纳出是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史料是古代遗迹、遗物是

31、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证明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使用时需加以甄别。29.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史记吴王濞列传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卷十四吴王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

32、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史记吴王濞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二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书卷十九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史记五宗世家(2)根据材料二指出景帝剥夺了诸侯的哪些权力。这一问题是怎样最终解决的?【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积极作用:适应了西汉初年政权基础不稳固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消极作用:随着势力强大,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2)剥夺的权力:剥夺了诸侯的行政权;剥夺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力;剥夺了诸侯收税的经济

33、特权。最终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解析】【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中“大封同姓”、“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依据材料一中“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巩固汉初政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调动积极性和势大威胁中央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说明其影响。(2)权力:依据材料二中“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等信息可知,汉景帝剥夺了诸侯的行政权、官吏任免权和征税权。解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

34、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30.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材料二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

35、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

36、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答案】(1)趋向:从秦国本土往巴蜀地区移民;从六国迁移豪强贵族到巴蜀地区;从内地迁到东南、北部边疆地区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2)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解析】【详解】第(1)问,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要从巴蜀方向和五岭、河套三个方向进行概括,积极作用则从民族交融、边疆统治与开发等方面阐述。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概括归纳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包括人口迁移方向、迁徙规模、迁徙范围和迁徙阶层民族等;分析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则从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江南经济开发等方面加以阐述。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