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812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2020福建泉州检测)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弊端严重答案B解析士人在不同国家任职,有利于不同学派思想间的交流辩论与吸收,从而推动百家争鸣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故选B项。2.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

2、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商鞅变法的()A.原因B.作用C.目的D.经过答案B解析材料“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因此,材料主要解释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故B项正确。3.(2021辽宁丹东测试)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

3、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北魏鲜卑政权推行汉族语言,汉族政权北齐以鲜卑语为国语可知,这两项措施都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和北齐政权对于官方语言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没有涉及化解民族关系的措施,不能体现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出现的,材料涉及的是北方地区,体现不出文化重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和北齐政权把推行的官方语言作为考选官员的标准,没有涉及具体的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不能体现出官吏考选制度更加合理化,排除D项。4.(2021山东青岛期中)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

4、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公平公正B.培养变法人才C.打破士族垄断D.完善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通过太学三舍法,把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为变法服务,故选B项。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几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几近为政府敛财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5、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王安石变法和北宋灭亡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与社会管控无关,故D项错误。6.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D.使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作为明朝的改革家,其死后家族的遭遇令人惋惜,主要是其改革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内阁的参政体制,故

6、C项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故错误。7.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变法使知识分子明确了时代使命,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强调壮大资产阶级实力,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和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无关,故D项错误。8.(2021河北衡水检测)1956年4月,毛泽东

7、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作出这一重要论断的背景是()A.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B.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的迷信C.中苏两国关系全面破裂D.西方国家主动要求改善对华的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结合当时赫鲁晓夫开始调整苏联模式、中国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可知,毛泽东作出这一重要论断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的迷信,故选B项;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苏两国关系还未全面破裂,排除C项;西方

8、国家主动要求改善对华的关系是在1972年之后,排除D项。9.(2021广西柳州检测)2016年,习近平在阐述中国和智利关系时强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太平洋早已不再是将中智分开的屏障;在G20峰会上又指出,“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经济治理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这反映了新时代的中国外交()A.植根于古代儒家文明B.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发扬了中国传统智慧D.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答案C解析习近平用唐诗阐述中国和智利关系,以民间谚语说明全球经济治理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发扬了中国传统智慧,故选C项。10.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

9、的结论错误的是()1949年1951年1952年100(基数)100(1+28%)100(1+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从表格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农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下表经济现象的

10、变化表明()时间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1985年120种188种70种1987年60种23种36种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答案D解析表格信息反映的是19851987年我国计划内产品和商品的种类大幅减少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19851987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以才会出现计划内产品和商品的种类大幅减少的情况,故D项正确。A、B两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C项。12.1984年关于

11、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两个“体制”分别指()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体制”是指计划经济体制,第二个“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13.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这表明中国()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进一步深化改革,

12、推动对外开放C.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D.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中“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放宽市场准入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4.(2021山东菏泽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史食货志记山阴县知县陈舜俞反对青苗法。山阴县知县陈舜俞不肯奉行青苗法,书写呈文自我弹劾,说:“现今平民百姓粮食极度匮乏,愿意借贷青苗钱的人往往是有的。就好像小孩子看见了蜜糖一样,谁不想从中争抢一点来吃呢?然而父母却很快去制止他们抢

13、食,是怕他们吃多了糖积食生病。所以老年人告诫乡里人,父兄教育子弟,未尝不是将借贷赊欠作为是不善于谋生计的人。现在官府亲自推行借贷,用有好处来进行诱惑,用威刑来加以督促,这不是实行王道的举动。何况正月发放夏税借贷,五月发放秋税借贷,而收取利息也在当月,老百姓得了钱,就要交纳利息,实在无利可获。农民一旦得了青苗钱,他这一辈子以及世世代代每年都要交两次利息钱,这是用另一种赋税使老百姓受害。”摘编自柯美成理财通鉴:历代食货志全译材料二在议学校贡举状中,苏轼认为:专取策论而罢诗赋和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的办法,较过去的害处更大。就试制策说,表面上好像比试诗赋有益,实际上两者对于政事都不能有所补救

14、。自唐朝以来,以诗赋试进士的人很多,没有废除的必要。制策之类的文章没有规矩准绳,容易学成;而且没有声病对偶,也很难考校其优劣。因而新的科举法更得不到好的效果。(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陈舜俞作为一个普通的地方知县,排除党争因素,反对青苗法的最大理由是什么?(2)你同意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新科举的批评吗?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理由:老百姓不善理财;地方官员很难收回青苗钱,造成地方财政问题。(2)示例一:不同意。新科举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上,扩大选考名额,是合理的举措。示例二:同意。苏轼认为新科举措施激进,容易操之过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主张渐进的改革。15.阅读材料

15、,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活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了“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变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类别法规名称及颁布时间综合性法规商人通例(1904年);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破产律(1906年)奖励章程奖励公司章程(1903年);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结合史实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参考答案(1)背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2)合理性:一方面,奖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有利于推动反专制的民主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清政府的专制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