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0 ,大小:616.50KB ,
资源ID:29810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810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

1、俄国十月革命1(2015广东梅州二模22)列宁认为:革命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因此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 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上述材料反映出() 当时俄国已经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当时苏维埃内部存在派系斗争 当时俄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性 列宁主张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A B C 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解析】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即一战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从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列宁提出四月提纲,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故错误;从“

2、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可知正确;从“革命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可知正确;从“因此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可知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5广东湛江二模2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考点】战时共产

3、主义政策 【解析】由以上材料“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可以看出列宁所说的此项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错误;“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属于斯大林模式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广东惠州三模21)“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

4、策的影响()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的情况,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为克服人民公社体

5、制的弊端而进行的,早在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消灭了富农,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广东深圳二模21)“因为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而在政治上加强了控制。权力向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B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C因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难以持续D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行不通【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自由,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有很大区别,不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故A项错误;“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说明新经济政策并未违背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

6、,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政治上加强了控制”,使得斯大林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说明新经济政策难以持续,是因为政治体制的制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短短几年间成效显著,若长期执行下去,可能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广东惠州四模21)“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土地所有权。”这说明苏联(俄)当时正在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和市场关系,实行单一公有制,与材料私有制经济存在不符,故A项错

7、误;新经济政策是允许一定范围内私有制经济存在,公有制主体不变,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强制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与材料允许私人经营不符,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苏联(俄)实行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广东佛山二模22)“自由过少会带来停滞,自由过多则造成混乱。”意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有() 自由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A B C D【考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自由过少会带来停滞,自由过多则造成混乱”体现了对自由的态度:既要自由,同时也要对自由进行限制,“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干预,故错误;战时共产主义

8、政策是用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没有任何自由,故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干预,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6(2015广东佛山一模21)政府职能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正当的职能发挥,能够使国家稳固,社会发展。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下列哪一变化符合这一说法()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B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C胡佛自由放任到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D斯大林体制确立到二战后的苏联三次改革【考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特定环境下,

9、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与材料“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功能,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罗斯福新政作为调节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三次改革都是以政府主导,国家干预的形式展开,想摆脱斯大林

10、模式带来的弊端,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7(2015广东梅州一模38)(26分)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请回答:(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11、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8分)。 【考点】(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3)第一小问差别,根据材料三所给的“粮食摊派制”一词的概念出发,将其与所学知识的“余粮收集制”一概念来区分,可以从两者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强度等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该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答案】(3)差别:征收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的全部余粮,而“粮食摊派制”的征集农民的全部粮食;征收的强制程度不同:“粮食摊派制”比“余粮收集制”更体现了征收的强制性。(任一点,4分)影响: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

12、需求,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强制征购粮食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和政治危机。(4分)。8(2015广东肇庆一模39)(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12分)【考点】(2)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2)第一小问列宁以

13、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第二小问评价斯大林模式,既要肯定其短期内使苏联实现工业化,同时也要指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2)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评价:积极: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如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2分)消极: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如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等。(2分) “斯大林模式”1(2015广东惠州二模22)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

14、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世界性经济危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主要在欧洲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在苏联出现,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为1919年至1921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

15、资金,题中没有反映重工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为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出现了题中消极应对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广东珠海一模22)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考点】“斯大林模式

16、”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错误;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体现斯大林模式弊端,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子啊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广东中山高考模拟21)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

17、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建设导致部门失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信息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地方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苏联工业化建设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广东佛山一模21)政府职能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正当的职能发挥,能够使国家稳固,社会发展。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

18、下列哪一变化符合这一说法()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B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C胡佛自由放任到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D斯大林体制确立到二战后的苏联三次改革【考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与材料“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功

19、能,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罗斯福新政作为调节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三次改革都是以政府主导,国家干预的形式展开,想摆脱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广东汕头一模39)(26分)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

20、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0005876029419591700067405397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0分)【考点】(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2

21、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问题,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和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可知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据材料一“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产量”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第二小问背景,回答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外因方面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

22、安全受到威胁,内因方面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第三小问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纠正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而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为解决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存在的弊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任意一点得2分)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2分)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6(2015广东江门一模38)(27分)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

24、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3)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4分)如何评价这个运动?(4分)【考点】(3)“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3)第一小问,从“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总结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从“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总结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可总结其特点是牺

25、牲农民的利益;第二小问,运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答案】(3)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答:国家直接支配经济、采取行政手段支配经济,等其他表述);牺牲农民的利益。(任答2点给4分)评价:积极性: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消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6、。(积极和消极方面各答出两点给2分,共4分)7(2015广东肇庆一模39)(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以上材

27、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10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12分)【考点】(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2)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奉行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而美国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第二小问从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社会危机,以及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

28、两方面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2)第一小问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第二小问评价斯大林模式,既要肯定其短期内使苏联实现工业化,同时也要指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美国国家(政府)干预(4分)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答金融危机不给分);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放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6分,每一方面2分)(2)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和

29、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评价:积极: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如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2分)消极: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如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等。(2分)8(2015广东惠州一模39)(27分)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3)中国

30、“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9分)【考点】(3)“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解析】(3)第一小问从建国初到1978年前,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第二小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方面分析,中国普通民众

31、收入的增加促使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答案】(3)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分)原因:改革开放;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允许个体户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的引入;乡镇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教兴国战略实施(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9(2015广东广州二模38)(26分)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

32、33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考点】(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1)据材料一“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是以苏联的计

33、划经济体制作参照。根据材料一“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可以知道作者发现罗斯福初期的措施没什么显著效果,进而对新政不抱希望。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背景可以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局势)、新政初期的效果、苏联建设成就的对比等角度归纳;国内背景可以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角度归纳。【答案】(1)国际: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20世纪30年代前期罗斯福新政效果不明显;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国内

34、: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10(2015广东广州二模39)(26分)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对苏联发展的影响。(8分)【考点】(2)“斯大林模式”【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从管理方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方面的单一公有制、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先重工业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

35、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角度综合概括即可。【答案】(2)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平均主义。(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一模式也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11(2015广东汕头二模39)(26分)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

36、料称为“无意史料”。研究历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材料一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材料二 (农民抵制集体农庄)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请回答:(1)材料一、二都反映了苏联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态度,请从

37、史料鉴别的角度,指出哪条材料更符合事实?并说明理由。(5分)【考点】(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符合史实,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所以客观性强的史料更符合史实,从材料一、二的注释区分哪一个更具有客观性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注释把区分的理由整理成文即可,例如材料一是苏联官方的观点,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可能会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热情,材料二是苏联官方的绝密报告,属于内部档案、更能反映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真实态度。【答案】(1)材料二更符合史实。(1分)理由:材料一是苏联官方的观点,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可能会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热情。(2分)材料二是苏联官方的绝密报

38、告,属于内部档案,更能反映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真实态度。(2分)12(2015广东肇庆三模38)(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6分)【考点】(3)“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解析】(3)根据材料三“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信息,并所学知识从经

39、济、政治、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说明: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经济遭到破坏;政治上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受到威胁;国际关系上各国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思想文化上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破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等。【答案】(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经济遭到破坏;政治: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受到威胁;国际:各国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思想: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破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信仰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兴起。(6分,任答三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2015广东揭阳二模23)“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

4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以上评语是美国总统里根等各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是()A罗斯福 B丘吉尔 C撒切尔夫人 D戈尔巴乔夫【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罗斯福是美国总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建立两极格局,美国控制的是西欧,不会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故A项错误;丘吉尔是英国首相,没有控制东欧,故B项错误;撒切尔夫人是英国首相,没有控制东欧,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改革,改革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从而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东欧各国也摆脱苏联的控制,故D项正确。

41、【答案】D2(2015广东汕头一模39)(26分)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00058760294

42、19591700067405397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0分)【考点】(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问题,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

43、品”和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可知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据材料一“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产量”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第二小问背景,回答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外因方面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因方面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第三小问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纠正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而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为解决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存在的弊端,实施家庭联产

44、承包责任制。【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任意一点得2分)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2分)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3(2015广东深圳二模39)(26分)2015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推介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响应习近平的号召,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

45、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同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与之相关的过程,它借助于类似于半社会主义的立法,通过财富再分配政策,来限制个人所得。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历史的教训生物学与历史(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1968年著请回答: (3)材料三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有哪些表现?(4分)它是否使民众实现了真正自由?为什么?(4分)【考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解

46、析】(3)第一小问表现,联系1968年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如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第二小问是否实现,由所学知识可知未实现;第三小问理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苏联解体。【答案】(3)表现: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或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具体措施);(4分)实现:没有;理由:因为这次改革并未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提高,经济上、政治上的自由都是极其有限的,改革最终陷于停滞。(4分)此资料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15广东湛江一模21)1947年3月,杜鲁门总

47、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这一演说()A意味着两级格局最终形成 B有利于维护地区之间的和平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带来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地区和平,故B项错误;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体现的是美国的全球扩

48、张,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广东惠州三模22)“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为此, 美国实施(或建立)了()A关贸总协定 B布雷顿森林体系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关贸总协定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这与材料主旨突出“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不符,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与材料涉及的贸易体系不吻合,故B项错误;“美国”“二战后”“增强西欧能力”符合教材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描述,故C项正确

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政治组织,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广东深圳一模22)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举意在()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考点】马歇尔计划 【解析】1948年开始,美国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恢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由题干所示的时间信息可以推断,美国所举办的巡展与马歇尔计划有关,故A项正确;两极对峙是指的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题干只表现出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故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

50、纪50年代,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北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而题干中“和平之车”、“美国家庭”“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主题的巡展只能体现出与经济相关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广东惠州四模23)为“推进欧洲经济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战后美国实施(或者建立)了()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C欧共体 D世界贸易组织【考点】马歇尔计划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对欧洲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故A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材料“推动国际贸易”不符,故B项错误;欧共体是欧洲一体化,不

51、是美国实施的,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贸易组织,强调的是贸易自由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广东佛山二模23)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领域是“国际工作,人道主义工作”。据此推断获奖的人是()A丘吉尔 B马歇尔 C斯大林 D尼克松【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丘吉尔二战后主张美英联盟,共同遏制苏联,与人道主义、和平奖无关,故A项错误;马歇尔在1947年提出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对欧洲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体现了“国际工作,人道主义工作”,故B项正确;斯大林领导了苏联卫国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但与“国际工作,人道主义工作”无关,

52、故C项错误;尼克松1953年以前担任美国的参议员和副总统,与人道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广东广州二模22)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并向西欧提供了大量贷款。但1948年以后,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转向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长期开发资金。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世界银行本身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是战后国际贸易体系方面的建树,与材料所述主题无关,故B项错误;经互会是苏联在社会主

53、义国家中建立的,不符合材料所述意思,故C项错误;1945年世界银行建立后,初期宗旨是帮助西欧经济恢复,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行,美国控制了对欧洲的战后援助,世界银行职能必然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广东肇庆一模22)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西欧经济一体化【解析】材料突出西欧国家“集体制定”“互相协调”,马歇尔计划的直接影响是缓

54、解了欧洲燃眉之急,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但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西欧国家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彼此合作的加强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欧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8(2015广东惠州一模22)“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A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B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C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D冷战后美国与恐怖

55、主义的对抗【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核武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存在对抗,但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二战后期虽然盟国使用核武器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但二者之间的战争已经爆发,故B项错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存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对立,“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但核战争的破坏性使得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故C项正确;核武器的威慑力也无法阻止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故D项错误。【答案】C9(2015广东茂名一模22)据下表指出,造成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原则重大措施经互会社会主义国际原则协调国民经

56、济计划、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共同投资建设联合项目、对外贸易欧共体市场原则关税同盟、共同外贸、共同的农业政策、共同市场A政策的不同 B经济体制的不同C一体化程度的不同 D苏联的霸权主义【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经互会成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成立 【解析】由表格可知,在原则上,经互会强调“社会主义”,欧共体强调“市场”;在措施上,经互会强调计划经济、协作、联合,欧共体强调关税同盟、共同外贸、共同市场。政策不同只符合表格“重大措施”一项,不全面,故A项错误;经互会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欧共体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故B项正确;两个机构一体化的程度都比较高,故C项错误;苏联的霸权主

57、义与欧共体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5广东惠州二模23)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A华约 B欧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联合国【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华约成立【解析】华约是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北约,体现了苏联的霸权主义,故A项正确;欧盟是在欧洲各国面对美苏争霸的前提下,为了自身的发展走向联合,不存在强国领头,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官方论坛性质的组织,故C项错误;联合国有五大常任理事国组成,初期有美国占主导,后来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推动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没有

58、体现霸权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5广东梅州一模23)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朝鲜分裂;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结束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911事件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的一个表现,与此题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5广东深圳二模22)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拍摄了一段

59、教育儿童的宣传片,在学校和社会上进行播放,其配音文字如图10所示。它反映出当时美国()A开始防备核战争爆发B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C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D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材料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材料的关键信息如“警惕,卧倒,掩护”,联系当时冷战的背景,说明当时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故C项错误;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瘟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5广东中山高考模拟22)全球通史称: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

60、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由材料中“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信息可以得出是在二战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信息可知,二战后,苏联努力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

61、响,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加剧了与西方国家愈来愈尖锐的冲突,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4(2015广东汕头二模23)图5漫画恐怖的骨牌游戏,漫画的左下角是美国国旗;右上角是苏联国旗;中间是和平鸽;骨牌上是导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漫画反映了美苏合作维护世界和平B漫画可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C漫画中的和平鸽应该指的是中国D漫画讽刺了美苏军备竞赛危害和平【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从“漫画的左下角是美国国旗;右上角是苏联国旗;中间是和平鸽;骨牌上是导弹”,可知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体现了两极

62、格局下世界的紧张局势,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故B项错误; 中国没有参与古巴导弹危机,也没有在美苏对抗中起到维持和平的作用,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核竞赛,危及世界和平,故D项正确。【答案】D15(2015广东肇庆三模22)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1957年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11月14日16日12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12月19日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

63、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C冷战格局中孕育着新的力量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开始出现【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成立 【解析】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北约和华约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对抗,双方并未真正进入战争状态,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1957年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可知,在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中孕育着新的力量,即欧洲的联合,故C项正确;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已经开始出现,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6(2015广东珠海二模

64、21)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世界形势由稳定和平到紧张动荡【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解析】材料所给中心词没有体现出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既与经济全球化无关也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体现了两极格局,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和中国振兴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苏联解体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与稳定和平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65、C17(2015广东惠州三模38)(28分)体育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 198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然而广大非洲国家既未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也没有抵制洛杉机奥运会。 据李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冷战研究(4)材料四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1984年中国参加洛杉机奥运会的原因?(8分)【考点】(4)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解析】(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1980年以

66、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反映了当时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第二小问,分析原因,题干要求从政治角度分析,参加奥运会属于国际活动,可从外交角度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开展了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活动。【答案】(4)格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2分)原因: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中国走向世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8(2015广东惠州二模38)(25分)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

67、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现代中国第一阶段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1952年明确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打破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更加直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祖国更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就可以更加促进两大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现代中国第二阶段1978年底,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3)材料中现代

68、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8分)【考点】(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表格“现代中国第一阶段”中的“俄文,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可以得出第一阶段学习俄语为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另外结合表格中“现代中国第二阶段”中的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

69、科目”,可以得出第二阶段学习英语为主;第二小问结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末国际政治经济特征来作答,即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答案】(3)不同:第一阶段学习俄语为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2分)第二阶段学习英语为主(2分)趋势: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2分)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2分)19(2015广东肇庆二模38)(24分)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蓝图,并总能从其历史中找到注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1943年)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他的“蓝图”是从世界主义出发,他要求建立

70、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实现“世界蓝图”的?(8分)【考点】(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解析】(2)“二战”后初期美国要实现的“世界蓝图”就是称霸世界。为此,一方面与苏联冷战,列举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遏制苏联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分别确立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答案】(2)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与苏联冷战;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成立北约,遏制

71、苏联。(4分,答对2点即可,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倡议建立联合国,可在总分范围内各给2分)经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4分,答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可在总分范围内给2分)20(2015广东揭阳一模39)(26分)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72、,“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请回答:(2)为什么材料二中的杜鲁门对美国及其制度充满自信?(4分)二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世界的领导?(6分)【考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罗斯福新政;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二战前后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优势论述;第二小问实现,运用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上确立霸权统治的史实说明即可。【答案】(2)原因: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度为美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二战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二战后

73、,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技实力,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经济实力雄厚。(4分,任答两点即可)实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控制西欧,遏制苏联;(3分,答对2点即可,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倡议建立联合国,可给2分)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分,答一点2分两点3分,答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可给2分)21(2015广东广州一模39)(27分)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探讨大国兴衰成为学术界十分热门

74、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在描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时,常常使用“欧洲的衰落”这样的提法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欧洲,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可或缺。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按照约瑟夫约菲的分析,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 据刘擎2012年西方知识界重

75、要事件综述(2)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10分)(3)结合材料二,分析1960至1970年代“美国衰落论”浪潮出现的原因。(8分)【考点】(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成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欧洲的衰落是相对”“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欧洲的衰落”可以结合二战后西

76、欧国家地位下降、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等史实说明;“欧洲仍在发展与进步”可以结合欧洲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欧共体成立)、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等史实加以说明。(3)依据材料二“1960至1970年代”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争霸对美国的影响、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崛起)等角度回答。【答案】(2)观点:欧洲的衰落是相对的。(2分) 说明:一方面,欧洲的衰落主要表现为: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

77、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被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所取代;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另一方面,欧洲仍在发展与进步,并在世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从欧共体到欧盟,欧洲一体化发展迅猛,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同时,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原因: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陷入战争泥潭;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通货膨胀严重;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不结盟运动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8分,每点2分,答

78、出四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2015广东茂名一模39)(26分)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内容1912年11月5日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1916年7月6日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l921年8月13日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

79、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3)1948年蒋介石想让胡适参选总统,是迫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压力,请问杜鲁门为何要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4分)【考点】(3)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解析】(3)1948年杜鲁门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的原因,联系国际上,当时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而国内,1948年春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蒋介石得不到杜鲁门的信任。【答案】(3)原因:冷战时期,杜鲁门推行杜鲁门主义,在中国积极反共;中共军队在解放战争展开战略反攻,杜鲁门对蒋介石不满意。(4分)23(

80、2015广东韶关一模39)(26分)国家形象取决于国家实力,又与内政外交相关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让西方对中国充满了马可波罗式的想象,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想象陡然从田园牧歌变成了“一部恐怖小说”。国际先驱导报(2)据材料二和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西方对中国的不同态度。材料一、二对中国的态度(评价)有何局限性?(12分)【考点】(2)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解析】(2)第一小问分析态度,首先要指出当时西方对中国

81、的态度,然后再分析当时的背景和原因。三四十年代,“西方对中国充满了马可波罗式的想象”,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遍地黄金,可知当时西方对中国充满了向往。根据材料二所述,这与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宣传有关;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西方经历了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洗礼,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想象陡然从田园牧歌变成了“一部恐怖小说”,说明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恐惧的,原因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上迥然不同;原因之二是当时处于冷战背景下,中国奉行的是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第三小问局限性从材料一二可见,这些评价都不

82、够客观全面,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答案】(2)三四十年代: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影响;(2分)经济危机的影响;二战的爆发,中国与西方国家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确立),(任答1点可给2分)西方向往中国。(1分)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成立,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的差异;(2分)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冷战”的影响,(任答1点2分)西方对中国充满恐惧。(1分)局限: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2分)24(2015广东茂名二模38)(28分)历史人物的演讲稿,是后人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

83、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 基辛格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1983年11月9日)(3)材料三反映了二战后最初10年怎样的国际格局?当时苏联采取了哪些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措施?面对当时美苏的敌对关系,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10分)【考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解析】(3)第一小问格局,根据材料三中“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可分析国际格局为美苏对抗,两极对峙;第二小问措施,结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中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等相关知识点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政策,结合必修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新

84、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回答即可。【答案】(3)格局:美苏不断对抗,形成两极对峙格局。(2分) 措施:1947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l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6分)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分)25(2015广东惠州四模39)(25分)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

85、,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考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第三世界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解析】(3)第一小问两条道路,根据材料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回答。第二小问背景,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与殖民体系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剧增有关;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形成又与经济全球化

86、有关;再结合所学从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回答。【答案】(3)道路: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2分,每点1分) 背景:冷战开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殖民体系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剧增;第三世界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8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6(2015广东广州二模38)(26分)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

87、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10分)【考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析】(3)第一小问消失的原因,结合教材,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冷战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中苏关系、中国的外交原则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学习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学术研究方面的“双百”方针、对外开放拓

88、宽视野、中美建交等角度归纳。【答案】(3)消失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包围政策;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成为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新时期中国史学界研究水平的提高。(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27(2015广东揭阳二模39)(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容包括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的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经济援助与经济合

89、作等,中苏结盟。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内容包括维护和平、经济合作、共同防卫等,美日结盟。请回答:(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苏结盟和美日结盟的历史背景。(6分)这两个结盟对五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8分)【考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扶植日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三“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美国敌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上“一边倒”,根据“内容包括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的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90、经济援助与经济合作等,中苏结盟。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内容包括维护和平、经济合作、共同防卫等,美日结盟。”可知美苏结盟是因为美国控制日本,民主改造日本,“扶植”日本遏制苏联和中国。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国和对日本方面回答,一分为二地分析,对中国而言,可从外交、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外交上分析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经济上分析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例如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对日本而言,可从日本经济发展和外交政策的角度分析。【答案】(3)背景:二战后,两极对峙,美苏冷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上“一边倒”;美国敌视新中国;美国控制日本,民主改造日本,“扶植”日本遏

91、制苏联和中国等。(任答3点,6分)影响:对中国: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中美敌对关系加剧;学习苏联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制订“一五计划”,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整个体制带有严重的苏联烙印;由于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50年代末,中苏关系日趋恶化。(任答2点,4分) 对日本:日本在美国的保护和扶持下,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朝鲜战争,美军的大批军事订货,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在政治上严重依附于美国,外交上失去独立性;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美日矛盾日益突出。(任答2点,4分)28(2015广东潮州二模39)(2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

92、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赵菊玲 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3)据材料三,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4分)【考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原因【解析】(3)第一小问观点,抓住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可概括观点;第二小问原因,辩证地看,冷战不应该仅仅归咎于苏联的扩张,冷战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答案】(3)观点:苏联扩

93、张侵略引发冷战。(2分)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不应该仅归因为苏联的扩张。(2分)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2015广东汕头一模21)二战前,文明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特指欧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文明一词在英语中也变成了复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美国霸主地位确立 B欧洲仍然处于世界中心地位C多极化趋势加强 D欧洲开始丧失世界中心地位【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二战之后,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战之后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就开始动摇,故B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在二战之后,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文明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特指

94、欧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可知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已不复存在,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广东茂名一模22)据下表指出,造成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原则重大措施经互会社会主义国际原则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共同投资建设联合项目、对外贸易欧共体市场原则关税同盟、共同外贸、共同的农业政策、共同市场A政策的不同 B经济体制的不同C一体化程度的不同 D苏联的霸权主义【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经互会成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成立 【解析】由表格可知,在原则上,经互会强调“社会主义”,欧共体强调“市场”;在措施上,经互会强调计划经济、协作

95、、联合,欧共体强调关税同盟、共同外贸、共同市场。政策不同只符合表格“重大措施”一项,不全面,故A项错误;经互会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欧共体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故B项正确;两个机构一体化的程度都比较高,故C项错误;苏联的霸权主义与欧共体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广东肇庆三模22)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1957年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11月14日16日12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

96、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12月19日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C冷战格局中孕育着新的力量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开始出现【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成立 【解析】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北约和华约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对抗,双方并未真正进入战争状态,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1957年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可知,在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中孕育着新的力量,即欧洲的联合,故C项正确;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已经开始出现,与表格

97、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广东广州一模39)(27分)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探讨大国兴衰成为学术界十分热门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在描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时,常常使用“欧洲的衰落”这样的提法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欧洲,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可或缺。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按照约瑟夫约菲的分析,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

98、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 据刘擎2012年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2)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10分)(3)结合材料二,分析1960至1970年代“美国衰落论”浪潮出现的原因。(8分)【考点】(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成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

99、欧洲的衰落是相对”“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欧洲的衰落”可以结合二战后西欧国家地位下降、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等史实说明;“欧洲仍在发展与进步”可以结合欧洲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欧共体成立)、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等史实加以说明。(3)依据材料二“1960至1970年代”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争霸对美国的影响、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崛起)等角度回答。【答案】(2)

100、观点:欧洲的衰落是相对的。(2分) 说明:一方面,欧洲的衰落主要表现为: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被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所取代;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另一方面,欧洲仍在发展与进步,并在世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从欧共体到欧盟,欧洲一体化发展迅猛,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同时,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原因: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陷入战争泥潭;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现

101、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通货膨胀严重;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不结盟运动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2015广东湛江二模39)(26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

102、样的变化?(2分)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考点】(2)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建国初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由材料二可知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第二小问原因,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中美国角度考虑。【答案(2)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2分) 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任答其中3点,6分)6(2015广东惠州四模39)(25分)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二战

103、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考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第三世界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解析】(3)第一小问两条道路,根据材料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104、“ 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回答。第二小问背景,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与殖民体系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剧增有关;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形成又与经济全球化有关;再结合所学从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回答。【答案】(3)道路: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2分,每点1分) 背景:冷战开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殖民体系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剧增;第三世界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8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7(2015广东潮州二模39)(2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称得上是欧

105、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12分)(4)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历史由“两”走向“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这种多极化趋势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考点】(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4)多极化趋

106、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解析】(1)第一小问,对霍布斯鲍姆论断的看法和理由,材料一中“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合实际,理由是当时欧洲经济发达,世界市场以欧洲为中心而以亚非拉为附庸,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第二小问,对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和理由,材料一中“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显然不符合史实,理由包括,20世纪更多是美国的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衰落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了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世界经济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4)第一小问表现,抓住题干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两”

107、走向“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可见,政治上多极化趋势出现,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经济上区域集团化加强,欧共体合作紧密,东盟诞生;第二小问影响,多极化冲击了两极格局,欧日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第三世界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案】(1)看法:霍布斯鲍姆的论断符合实际。(2分)理由:19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主导地位。(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看法:欧洲中心论者的预言落空。(2分)理由:

108、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崛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进一步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国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的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4)表现: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欧共体形成而为重要一极;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对任意2点可给2分,共2分)经济上为区域经济组织兴起:欧共体形成;东盟产生。(答对任意1点可给2分)影响:政治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经济上,西欧、日本崛起,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第三世界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

109、秩序。(答对任意2点可给2分,此问满分为2分)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2015广东潮州二模18)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全面推行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全面推行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

110、B项错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但材料中考查的是历史事件而不是影响,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指的是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广东深圳二模23)“使西方重拾对民主和资本主义的信奉,加速了业已存在的欧洲统一运动,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这段话评述应指()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冷战局面的结束C欧盟的诞生 D世贸组织的成立【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1945年,当时欧洲统一运动未开始,故A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

111、“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使西方重拾对民主和资本主义的信奉”,故B项正确;“加速了业已存在的欧洲统一运动”指1993年欧盟的诞生,但此处信息比较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1995年世贸组织的成立,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广东梅州一模23)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朝鲜分裂;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结束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故B项

112、正确;911事件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的一个表现,与此题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广东佛山一模22)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反转的主要表现是()A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策 B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C欧盟成立,欧洲联合由经济走向政治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解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推行单边主

113、义,故A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而非“反转”,故B项错误;欧盟成立,欧洲联合由经济走向政治有利于欧洲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而非“反转”,故C项错误;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而非“反转”,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广东清远一模23)美国海岸警卫队2014年1月4日表示,应俄罗斯和中国的要求派出船只去支援困在南极海滨中的俄罗斯科教船“绍卡列斯基院士”号和中国破冰船雪龙号。这一事件背景最能说明()A国际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B世界的多极化趋势C当今众多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D国家意识形态的多

114、样化【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合作加强 【解析】海岸警卫队派出船只救助被困的俄罗斯和中国船只,与“多元化的组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美国帮助俄罗斯和中国,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无关,故B项错误;事件表明,诸如救助南极被困这样的高难度问题,需要美俄中的合作才能实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意识形态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广东惠州二模38)(25分)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现代中国第一阶段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1952年明确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打破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搬掉放在我们

115、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更加直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祖国更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就可以更加促进两大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现代中国第二阶段1978年底,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3)材料中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8分)【考点】(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

116、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表格“现代中国第一阶段”中的“俄文,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可以得出第一阶段学习俄语为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另外结合表格中“现代中国第二阶段”中的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可以得出第二阶段学习英语为主;第二小问结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末国际政治经济特征来作答,即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答案】(3)不同:第一阶段学习俄语为主

117、,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2分)第二阶段学习英语为主(2分)趋势: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2分)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2分)7(2015广东揭阳一模38)(26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 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 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请回答:(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

118、(4分)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4分)【考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4)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四“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可知人们对国家观念超过了国家界限,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可知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第二小问看法,本题是开放型试题,可结合中美关系和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局势,从支持和反对任一角度阐述看法,注意史论结合、语言准确。【答案】(4)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看法一:我支持“中美国”的说法,随着经

119、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顺应历史潮流,适度的让渡国家主权,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融入全球化潮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看法二:我反对“中美国”的说法中国和美国既合作又激烈地竞争,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美国企图确立“一极世界”,中国不能让渡国家主权,陷入美国圈套。(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8(2015广东深圳一模39)(28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凤凰网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关键词解析请回答:(3)根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

120、报告中“市场”一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8分)【考点】(3)两极格局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解析】(3)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背景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三中信息显示出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在1993年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说明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应是两极对峙结束、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内背景则是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材料三中信息显示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召开,说明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为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背景则是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3)原因:十四届三中全会:国内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际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加速。(4分)十六届三中全会: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更加突出。(4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