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入门四问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修纂(zun)奠定(din)底蕴(yn)扎扎实实(z)B.载体(zi)拓展(tu)烙印(lo)越堆越高(du)C.阐发(chn)祛除(q)崛起(ju)踌躇满志(ch)D.频繁(pn)编撰(zun)衔接(xin)提纲挈领(qi)解析:A项,“扎”应读“zh”;B项,“载”应读“zi”;D项,“撰”应读“zhun”。答案:C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体裁崇高内涵承前起后B.顶盛巅峰颁布著书立说C.涌现赋与贬值一脉相承D.相继利弊浮躁责无旁贷解析:A项,起启;B项,顶鼎;C项,与予。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
2、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B.中央希望经济战线上做实际工作和做理论工作的同志,和衷共济,通力协作。C.艺术创作没有终南捷径,急功近利千万要不得。人一旦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就需要做好准备:只管耕耘别问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才能锤炼出好的艺术修为,才能创作出好作品。D.当这个小偷升堂入室,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被警察逮个正着。解析:D项,“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不能理解为“进入”。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虽然经济有了发展,但脆弱的生态
3、环境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B.德国是西方现代化大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拥有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C.老舍经典话剧茶馆将首次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出话剧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D.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的最大难处,在于既不能以牺牲“子孙饭”的代价发展,又必须解决和改善当下人们的实际困难。解析:A项,成分残缺,“让”前应加“如何”;C项,不合逻辑,“日前”是“以前”“几天前”的意思,不能与“正在”连用;D项,搭配不当,“改善”与“困难”不搭配。答案:B5
4、.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打破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有代表性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A.B.C.D.解析:是总括性的句子,应作为第一句;其他各句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答案:B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节选)刘梦溪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
5、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
6、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
7、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有改动)6.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消解文字”指的是因对丰富多彩的形式的要求而对文字内容的淡化,乃至取消。B.“眼花缭乱”指的是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迷失。C.“文化濡染”指的是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对一个人的气质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D.
8、“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解析:B项,“眼花缭乱”指的是人们因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解读当今社会,从而形成的对社会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认识。D项,“异质文化”从“质”来看,主要应是指内容,而非形式。答案:BD7.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解析:理解的关键点是“文化的主体”和“文化精神”的含义,这里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收拾”“打点”是比喻说法,应为“继承发扬”的意思。参考答案:对本民族文化精髓的整理继承与发扬光大。8.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解析:
9、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文章第4段中有集中表述。回答时要全面。参考答案: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转移社会风气的需要;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三、语言表达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诗句)“”的奇效。参考答案:教师更应
10、像一个导游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柳暗花明又一村10.(2014四川高考)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至少答出两个特点;语言准确、简明、连贯;不少于40字。汉字字形演变表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就图表中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静态信息,明确表格要素。根据动态信息,明确汉字字形在不同时间里呈现的规律性变化的整体趋势特点。就汉字本身来讲,其演变规律主要有两点,一是象形程度逐渐变弱,二是笔画逐渐减少且变平直。抓住这些特点,用合适的手法,按要求将其表述出来。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