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9)辛亥革命1.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予以官阶”。这说明( )A.新政并未取得成就B.官制改革新旧并存C.科举制被彻底废除D.清政府重视新式教育2.中国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民立报说袁世凯想“为莽为操,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但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反映了( )A.革命派以维护共和为重B.袁世凯企图篡夺革命果实C.革命派政治上的妥协性D.袁世凯有意复辟封建帝制3.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
2、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B.光复会C.强学会D.同盟会4.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5.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手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
3、当时( )A. 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 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C. 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D. 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6.下列选项对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形势图B.北伐战争形势图C.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D.抗战相持阶段形势图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A议会主权至上B分权制衡的原则C人民主权至上D政府权力过于分散8.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9.1912年,南京临
4、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10.郑孝胥日记中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该事件的意义是( )A.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推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1.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
5、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12.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中华民国建立后,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报纸刊物上对国事纷纷发表种种议论,各种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推动并组织起许多群众性的活动。材料说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B.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国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
6、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1912.2.12)材料二 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
7、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 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
8、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幻缥缈的。摘编自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材料二 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则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治” 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 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摘编自白寿彝中国
9、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部分更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官制的改革,排除A项;对学堂毕业生赐进士等出身再进行授官,说明官制改革新旧并存,故B项正确;材料是对选官制度的部分改革,无法判断科举制是否被彻底废除,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答案:C解析:材料中革命派明知袁世凯想“一跃而居九五之尊”,还对他抱有幻想,因此体现了革命
10、派并非以维护共和为重,而是以推翻专制为重,故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中国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推测袁世凯想称帝,并不能反映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企图,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革命派明知袁世凯有称帝的企图,但还需要依靠他迫使清帝退位,说明革命派在政治上只能对封建保守势力妥协,故C项正确;材料中民立报中只是推测袁世凯想“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不能说明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图片显示的是民报,而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选D。4.答案:D解析:由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的“十八星”变为象征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
11、选D项。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旗帜的变化说明孙中山走向民族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之前,一些报刊报道革命军失手导致了群众的攻击,说明当时辛亥革命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故选:C。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当时“南军”控制南方,在北方有“清国领域”,故A项正确;北伐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时期、抗战时期清政府已不存在,故B、 C、D错误7.答案:B解析:选B。国家的统治权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共同行使,这本身即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故B项正确。8.答案:D解析:辛亥
12、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故D项正确。同盟会成立于辛亥革命之前,不是其成果,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A、B、C三项。9.答案:B解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与封建思想相背离,临时政府这一举措,一方面是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但更重要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尊孔复古逆流在袁世凯称帝前较为盛行,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与
13、材料中“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相符,故选C项。清帝颁布退位诏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而“清帝颁布退位诏”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封建思想仍旧残存于人们心中,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中的瓢上有一个“鄂”字,联系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可知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顾此失彼。B项不能体现顾此失彼,排除。C项无法体现材料所反映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
14、:A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中国社会的专制传统并没有彻底改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中国政治文明的推动作用。B从材料中“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中华民国建立后,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报纸刊物上对国事纷纷发表种种议论”明显可以看出是强调辛亥革命对思想观念的影响。C材料没有涉及到对经济的影响。D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故选:B。13.答案:(1)材料一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材料二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三强调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
15、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进程;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4.答案:1.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德治);孟子的“仁政” “民贵君轻”、轻徭薄赋;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朱熹的“正君心”;顾炎武的“众治”;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评价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主专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局限性:民本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2.不同权利主体:古代民本思想把君主作为权利的主体;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价值目的:古代民本论是为封建统
16、治阶级服务的,巩固了封建专制政权;孙中山民本思想则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原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及启蒙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注意吸收西方的经验教训等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答出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顾炎武、黄宗義等关于民本思想的主张即可;第二小问,积极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去回答即可,局限方面,可据材料一 “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幻缥缈的”答出其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所以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2.第一小问,权利主体不同:中国古代可据材料一“君本”答出,孙中山可据材料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答出;价值目的不同:中国古代可据材料一“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作答,孙中山可据材料二中“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答出;第二小问,可从孙中山自身所受的思想教育、经济发展和政治革命角度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