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名校联考质检卷精编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3.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
2、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东汉末年()A儒学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4.后汉书仪礼志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A.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B.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C.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D.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5.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陕西蓝田吕氏兄弟首创乡约制度, 要求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吕氏乡约
3、( )A.是儒学理念的实践B.体现了心学对民众的影响C.推动了乡村的自治D.反映了人们对稳定的期盼6.宋代儒学思想家程颢和程颐依据理气关系发展了关于宇宙运行的理论,他们接受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又解释了人类行为经常违背常情的原因。据此可知,二程主张()A.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必须努力发明本心C.气是世界的本原D.人应该积极格物致知7.焚书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夫,而公谓我原之欤?”李贽此话的实质是()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反对思想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4、C.批判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D.主张人们应该理性的独立思考问题8.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以下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艺术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9.下图为清代前期四川绵竹年画孝行图画中,汉寸亲丹蒲太后曾病三年,文帝侍奉不怠,衣不解带,汤药必先亲尝后奉母。这反映出( )A.教化是清代绘画的主要功能B.汉代儒学备受清廷推崇C.
5、纲常伦理促进了医学的发展D.传统主流思想影响深远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之后出仕为官,当时从事的是“季氏史”,也曾做过“司职吏”。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其从政生涯的巅峰是出任鲁国大司寇。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另谋仕途。十四年后,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据史记孔子世家译编材料二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还说“美德即知识”,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
6、“本质”的知识。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蛇”。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于死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戴维罗比森伦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在传播上的异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材料反映孝经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儒家倡导的“孝”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故D项正确。A项中“普遍接
7、受”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孝已经超出了宗族的范围,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故B项错误;“五经”是儒家的传统经典,孝经的地位并未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主张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形成了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而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主张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先用礼还是先用刑,这反映出东汉末年礼法并施的思想
8、得到了发展,D项正确。当时儒学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且材料并未体现“以人为本”,排除B项;儒学的哲学化倾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独尊地位。据材料“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冬至那天昼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也就是阴去阳来,朝廷也要集体的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在汉代时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
9、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风俗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本题从宋代乡约制度切入,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体现了高考采用史料考查本部分的特点,对考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时代特征对材料进行合理解读的能力要求较高。本题以吕氏乡约为切入点,考查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基层管理,要求考生对材料做出新的解释,很好地对接了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材料中“德业相劝”“礼俗相交”等体现了在宋代乡村治理中,民众通过乡约的形式,宣传儒家(理学)仁、德、礼等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贯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乡约内容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理念,并非心学理念,排除B项;材料并没
10、有体现乡约制度推动了乡村的自治,故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反映人们对稳定的期盼,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中“他们接受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又解释了人类行为经常违背常情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程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违背善的本性是由于人欲作祟,所以应“存天理,灭人欲”,认识天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故D项正确。材料阐述了理的含义和求理的方法,A项仅仅阐述理的含义,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二程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故C项错误。7.答案:D解析:A项,李贽的话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动摇儒家
11、思想的正统地位,真正动摇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政治主张。故B项错误。C项,材料反映的内容的确是李贽批判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但这是现象,并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D项,李贽批判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其实质是主张人们理性的独立思考问题。故D项正确。8.答案:A解析:A. 根据西学著作统计表中“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关键信息可知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故A正确;B. 传入的知识中有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是以人文科学为主,排除B;C. 题干中不能体现清政府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排除C;D. 也不能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排除D。9.答案:D10.答案:(1)春秋晚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社会变革。新兴生产力发展,公田转化为私田;诸侯兼并战乱不断;学在官府的状况被打破;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崩溃的局面;孔子建立的儒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导致其仕途不顺;(2)异:对象不同:孔子游说诸侯国君,苏格拉底对民众演讲;内容差异:孔子传播儒家道德,苏格拉底传播理性美德;价值追求:孔子以济世致用为方向,苏格拉底以真理美德激发人们思考;手段不同:孔子晚年专心文教,苏格拉底坚持真理演说。同:内容:关注社会道德变迁,致力于建设新道德;手段:弟子辑录成书;形式:简化成语录体;影响:成为东西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