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学情2021年12月份高二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样时应选择蚜虫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块划为样方B.对待蚜虫和跳蝻等动物,也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取样时应设置1m2、5m2、10m2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圆形地块为样方D.引入和保护七星瓢虫等蚜虫的天敌,可以有效降低蚜虫的K值2.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
2、确,不应该A.在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在加样液之前,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C.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不计数边线及夹角上的酵母菌数量D.在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之后再计数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的个体数目分别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右图为某草原上一段时间内兔子种群死亡率和出生率比值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e点时种群数量最小B.图中d点和f点,该种群数量都在下降C.be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加,e点达最大值D.死亡率和出生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种群
3、最基本的数量特征4.下述诗句中,其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5.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生态学家高斯将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在有限容积的培养基中,结果大草履虫被淘汰B.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C.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可以使一种生物因种间竞争而被排除D.自然群落中
4、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6.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陆地生物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大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C.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阴生植物往往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7.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偶有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B.草原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草原上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C.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D.草原上的
5、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稀树干草原上的动物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8.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物种1和物种3之间没有种间竞争,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B.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更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更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的物种2和图b中的物种1都将会被排除D.d/w这个比值,与种间竞争成正比,与种内竞争成反比9.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阳光的利用率降低B.
6、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初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形成新群落10.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兔子数量升高,狼的数量会随之而升高,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e/dC.若一段时间内草固定的太
7、阳能总量为m,那么狼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D.兔子同化作用获得的总能量为b=h+c+k+e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2/X1的比值如果低于10%,则该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遭到破坏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C.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其余能量流向分解者D.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若初次捕获60只并进行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若每只个体平均含4kJ能量,生产者最少应有12000kJ能量才能维持该种群的稳定12.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
8、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图中数值单位为kJ/(m2a)。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488kJ(/m2a)B.图中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3%C.若养殖海带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牡蛎减产D.该立体养殖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1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B.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
9、化是D增加,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与C之间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ADEF过程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1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1所示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右图2所示。图2中a点对应的时间镜检时,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此时培养液稀释了1000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用血球计数板制作计数玻片时,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盖玻片边缘,从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10、将待测液引入计数室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9个/mlD.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15.某研究机构调查了一段时间内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代表各营养级的同化量,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2a)A.表中R应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B.该时间段内,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为2289.8108kJ/(m2a),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5%C.
11、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用DCAB来表示,由GP数值可知,能量传递逐级递减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且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中R所占的比例最大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正确选项,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16.图甲表示弃耕农田中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相对平衡的状态B.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C.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7.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18.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能量的单位是Jh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田鼠摄入后未同化的能量为3.00108 Jhm-2a-1B.流经该弃耕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会被分解者利用C.鼬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5.00105 Jhm-2a-1D.该地
13、区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19.某自然保护区处于慢慢恢复阶段,人工投入了较多的物质和能量。为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生物的生存情况,科研机构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如下图所示(单位:103K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B.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5267103KJ/(m2a)C.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119,“C”的数值为3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7%20.下表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A、B、C、D、E、F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生物,其中
14、A生物的同化量为31010 kJ,B生物的同化量为1109 kJ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表中的六种生物共同构成了该草原的生物群落B.该草原生态系统仅有三条食物链C.理论上F的同化量最多为4108 kJD.该草原生态系统在能量上需要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输入,在物质上能实现自给自足三、填空题(共55分)21.(11分)“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动物B的种群密度:在5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大约是 只/hm2。若被捕捉并标记的动物不容易被再
15、次捕捉,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 (偏大或偏小)。(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甲。2011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是型。可以预测,在2012年6月后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升高或下降),直接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或或或),此时C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只/年,D种群引入草原后导致C种群的K值 。(上升或下降) 22.(9分)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粘液瘤病
16、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没有敌害,此时野兔的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2)牛羊、狐狸、粘液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 。(3)在该生态系统中,粘液瘤病毒属于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野兔属于 消费者,狐狸属于 营养级。(4)在引入粘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 作用,使兔群中 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23.(11分)下表为某淡水养殖基地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调查该基地某种鱼类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因为环
17、境中资源和空间是 的,所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形曲线。(2)研究发现,第-营养级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衣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第二、三营养级中的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3)分析表中数据,X是指 。(4)表中的数据Y应为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24.(11分)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18、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其中代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述),除此之外,还应该补充一个过程是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述)(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 kg。(5)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进而实现了能量的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25.(13分)“水稻杀手”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是我国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我国创建出如图1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图2为该生
19、产模式中碳循环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成分,、代表过程)。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图1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 。图1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2)图1中的微藻和线虫分别对应图2中的 和 (用字母表示),图2中的主要代表 过程,在、过程中碳元素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3)若图1中线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线虫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4)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3/4调整到1/4,福寿螺增加1kg体重,设福寿螺和田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微藻比原来多消耗 kg。(能
20、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高二生物答案一、单项选择题:DCBBB DBBCC BDCCD二、不定项选择题:ACD C BC CD ABD三、填空题:21.(11分)(1) 96(2分)偏大(2) 增长型 下降 (3) -1 (2分)(4)=0 下降22(9分)(1)“J”(2)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3)消费者 初级 第三(4)选择 抗药基因频率23(11分)(1)标记重捕 有限 “S”(2)垂直 阳光等环境资源(3)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2分)(4)0.8(2分)12.4%(2分)24.(11分)(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无机环境丁(2分) 甲丙(2分)(3)增加(4)2125(2分)(5)多级利用 一(2分)25(13分)(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2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分)鸭子和福寿螺(2)D B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3)NR(2分)(4)12.5(2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