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724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及汉代儒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1)主张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派生万物的根源都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1)主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人际关系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兴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知识点二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派政治势力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提倡“仁政”“保民”,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孟子一书中。荀子沿袭儒家的重民思想,持性

3、恶论,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中。(2)道家:庄子著有庄子一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薄葬”,反对浪费。墨家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较为艰苦朴素。(4)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3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家争鸣知识点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新儒学体系的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1)宣扬

4、“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影响(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的背景董仲舒的新儒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解读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思考史

5、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史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解读结合史料二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子的治国理念。思考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提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史料三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解读由史料三中的“以法

6、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思考根据史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峻法。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

7、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

8、仲舒传解读史料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实现思想“大一统”。思考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提示】政治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解读史料二阐述了天人关系,指出天子受命于天;要求老百姓要服从君命;主张君主要顺应天意。思考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提示】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

9、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

10、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

11、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12、。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作“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BC D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符合题意。2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

13、该思想是()A老子辩证法思想 B孔子仁的思想C墨子非攻思想 D韩非子法治思想A关羽以弱胜强,一战成名,而在盛名之下却败走麦城,这反映出强弱、胜负之间的不断转化,这符合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停运转,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哲学观点,故A项正确;孔子提倡仁、礼、以德治民,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3有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 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其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应该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制天命而用之”C“以法为本” D“尚贤”A

14、根据材料“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和谐思想,故A项正确;“制天命而用之”属于荀子思想,故B项错误;“以法为本”属于法家韩非子思想,故C项错误;“尚贤”属于墨子思想,故D项错误。4. 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属于对儒

15、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颠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孟子也没有指出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故B项错误;两者都主张制约君权,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孟子和黄宗羲也没有主张民权绝对高于君权,故D项错误。5“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仁”注重()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C讲求实际功利 D区别等级名分D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有差别的爱,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没有等级名分之分,故选D项。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提出“民贵君轻”A BC DA“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来的,不是

1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可以说是所有儒士的共同想法;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故选A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解析第(1)问,“含义”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抓住设问中“儒学的社会价值”“推崇墨家”“法家的不足”,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回答。答案(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推崇:墨家的“强本节用”思想。不足:法家“严而少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