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的分解【教材分析】物理(必修一)共四章内容,前两章主要是在引入相关概念描述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相互作用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在力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二 “等效”和“可逆”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最后引出矢量、标量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做铺垫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本节的学习基于力的合成的知识储备,主要体现“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性、可逆性和统一性,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还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起着“伏笔”的作用。【学情分析】从物理知识的
2、角度看,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具备了学习力的分解的认知基础。但是,本节的学习要求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几何知识、几何作图和函数运算。这些数学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本节的新课教学宜安排两课时,问题的选择要循序渐进,不宜过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会作力的平行四边形3、知道力的分解原则和基本类型。过程与方法:4、学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和求解分力;5、体验和应用“等效”、“可逆”的物理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初步形成唯
3、物辩证法的思想。7、树立科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价值理念。【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分力方向的确定和分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教学手段: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教学用具】 弹簧秤(2个)、长木板、滑块、木楔(2个)【教学策略】从教材内容的衔接来看,本节在力的合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依循可逆和等效的思维方式,对力的分解进行理论探究,很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鉴于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知基础,以及数学分析能力不强、数形结合思想薄弱的现
4、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复习回顾开始,通过“回忆演示猜想探究归纳巩固设疑”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演示,导入新课(8min)图1复习提问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合力和分力体现怎样的思想?满足怎样的关系?讨论、交流、评价图形展示:合力、分力及其相互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1所示。复习提问2:什么叫力的合成?讨论、交流、评价典题分析:例1、相互垂直的两个共共点力,求它们的合力。例2、两个力大小相等,均为F,互成角,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为多少?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评价导入提问:什么叫力的分解?猜想、交流、评价、拓展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5、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PPT展示方框图。二、科学探究,知识构建(5min)演示:用两根弹簧秤同时吊起一个钩码,两个弹簧秤都有读数。学生观察、思考、作图:重力的两个效果。图2 图3 图4图片展示;巩固(课本例题分析:强调叫下滑力;不是压力)三、方法梳理,典题分析(25min)图5指导阅读:读教材中的图3.5.2。(一)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在没有“约束条件”的情况力的分解具有“任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提示:作平行四边形时注意“虚线、实线、箭头”。典题分析:例3、50N的力可以分解为下列各组力吗?图6 图7A.25N,25N B.50N,50N C.75N,1
6、00ND.53N,80N E.20N,25N F.110N,45N(二)有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唯一解。提问:还有哪些哪些约束条件影响和制约力的分解?猜想、探究、交流、展示图8 8-1 8-2 8-32、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3、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图9 9-1 9-2 9-3 9-44、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图10 10-1 10-2 10-3拓展:的最小值:如图11所示。图11(1)当F2Fsin时,有两组解(2)当F2=Fsin时,有一组解(3)当F2Fsin时,无解(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图12 12-1一个力究竟怎样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7、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首要问题是确定分力的方向。例4、如图12所示,用绳将重球挂在光滑墙上,求球对墙的压力和绳子的拉力大小。解析: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作图如图12-1所示。显然:小球对墙壁的压力大小为Gsin;对绳的拉力大小等于G/cos例5、放置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在挡板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如图13所示。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大小。解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如图13-1所示。显然:当挡板与斜面垂直时,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Gsin和Gcos;当挡板与水平面垂直时,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Gtan和G/cos。图13 13-1可见:展示木楔:提问:哪一个更容易钉如墙中?
8、用力的分解观点加以解释。演示设问:长木板平放在讲台上,把滑块放在长木板上,缓慢抬起木板的一端,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在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滑块所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四、归纳总结,拓展设疑(5min)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习得、体验、感悟);点评;1、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规律2、力的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1)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2)有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3)实际问题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3、力的分解的思维活动以及逻辑顺序4、数形结合的思想。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 华罗庚设疑:如果只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或者方向,应该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9、五、课后作业(略)(2min)六、板书设计一、力的分解二、力的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1)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2)有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3)实际问题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三、力的分解的思维活动以及逻辑顺序四、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反思】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在利辛一中阶梯教室,和高一(6)班的同学共同学习了本节内容。全体高一物理老师和部分高二、高三老师参与了听课。下课时,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回报以热烈的掌声,也是肯定了本节课的成功。课后与听课老师进行了简单的研讨和交流。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例如教学容量大,信息点多;各环节清晰,过渡顺畅自然;关注学生,激发兴趣;
10、注重概念,突出方法,渗透思想;有亲和力,能走到学生之间和他们交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突破;尤其体现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等效替代”、“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老师们评价后,我做了简短的说课。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听评和指导,然后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和缺憾是,我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是借班上课,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只能是依据正常认知理论和自己实际教学的常模参考;其二是学生的探究活动还不够深入,在时间上显得有些匆忙。本节课,我的主要教学设计思想得以实现,一是强调、甄别和判断物理概念,二是让学生收获和体验探究的过程,三是不断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此外,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较差,没能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弹簧秤和钩码,延缓了演示实验的操作时间;计算机设备不完善,使得课前课后的钢琴音乐没能播放,也多少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后,物理组组长王泽老师约请我再多上几节这样的示范课,让老师们真正体会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使物理课堂教学由灌输式转变为探究式,让学生开启思维,掌握方法。我想,这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本节课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