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702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3年上海市各地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华东师大版):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文化运动的勃兴1(2013上海黄浦一模28)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位学者所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D2(2013上海闸北二模21)1923年,胡适撰文写道:“这三十年里,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止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的“名词”当指()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答案】D3(2013上海奉贤二模18)“几年之内,四百家以上的新期刊出现,文章充满了白话文风格的关于西方社会和中

2、国复兴的内容。从孔子到最受人崇敬的古代传奇人物到包办婚姻和裹足,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上述现象开始于()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共合作时期【答案】C4(2013上海崇明二模16)“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答案】C5.(2013上海长宁、嘉定二模25)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

3、”这场运动是指()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C6(2013上海杨浦一模40)陈独秀论中西文化(25分)约翰弥尔“实利主义”唱道,孔特之“实验哲学”唱道于法,欧洲社会之制度,人心之思想,为之一变。最近科学大兴,物质文明,造乎其极,制度人心,为之再变。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当代大哲,若德意志之倭根,若法兰西之柏格森,虽不以现时物质文明为美备,咸揭橥生活问题,为立言之的。生活神圣,正以此次战争,血染其鲜明之旗帜。欧人空想虚文之梦,势将觉悟无遗。 夫利用厚生,崇实际

4、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祀天神而拯水旱,诵“孝经”以退黄巾,人非童昏,知其妄也。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节选自陈独秀敬告青年问题: (1)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什么杂志上?有什么影响?(4分)(2)根据材料,概述陈独秀笔下的中西文化的不同。(6分)(

5、3)你如何评价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解读。(15分)【答案】(1)发表在青年杂志上(2分);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2分)(2)西方文化是实利的,对社会发展有用的;而中国文化是虚文的,脱离实际的等观点(6分)(罗列具体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给3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够将陈独秀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对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带有理想化而对于中国儒家思想具有贬低化的倾向,是将文化折射到其自身政治理想的体现。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陈独秀的观点是基于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问题的思考水平3:就

6、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的描述夸大或误解的成分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如陈独秀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等 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够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水平2: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评分项三:论述水平1: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水平4:回避问题评分项三:组织水平1: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7(2013上海闸北二

7、模37)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12分)【答案】19世纪末,孔孟之道仍是传统的官方学说,但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为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历史根据。(4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孔孟之道失去了官方权威地位。但袁世凯为称帝需要,大肆宣扬儒教、祭孔尊孔,成为一场闹剧。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西文化论战的焦点。五四运动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一部分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心目中仍然居于坚实的地位,如章太炎提出新旧调和论

8、,梁漱溟则提出儒家文化优越论。(8分)8(2013上海黄浦二模38)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明开始至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追求的过程做一综述与评价。(14分)【答案】过程与评价:中国的有识之士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追求大致可以追溯到晚明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徐光启等人开始接触和研究西方自然科学,他们在继承中国古典科学的同时,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应用科学,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撰写的农政全书等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清代的禁教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这种研究很快就复归沉寂。(4分)大约200年后,中国人在西方的火炮的震撼下开始重新认识西方的科学技

9、术,从鸦片战争的林则徐和魏源的“师夷长技”论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虽然仍是局限于技艺方面的仿效,止于器物层面,但对科学的追求已露端倪,洋务派所做的一切,不仅促进了科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维新派在大力推行“变政改制”的同时,也汲取和借用西方的科学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化论。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天演论,将进化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运用这一理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的主张。从20世纪初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作为必修课。辛亥革命后,一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他们注意到科学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密

10、切关系,更加注重传播科学技术。在晚清中国,正是通过科学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来理解科学的重要性,是把它当作富国强兵的手段来理解和接受的。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唤起“多数国民的自觉与自动”,启蒙大众,在这里科学与民主结合在了一起,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他们的认识开始由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新文化运动所高扬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深刻地影响和激励了“五四”一代和此后数代的中国人。(10分)9(2013上海奉贤二模40)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25分)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

11、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

12、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陈独秀:再质问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4分)(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6分)(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15分)【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

13、行激烈批判,引发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4分)(2)对民主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民贵君轻可以作为民主主义的基础,而陈独秀则认为这只是民本主义,跟民主精神想去甚远;对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纲常名教可以与民主政体相融合,而陈独秀则认为两者无会通余地;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可以不变,陈独秀则认为政体改变政治原理亦应随之变化。(6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评分项一:观点(3分)答案l:能将陈独秀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解读是基于自身文化救国的理想,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文化的结

14、果。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答案3:就文本本身内容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有绝对化之嫌。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等。评分项二:史实(6分)答案1:能提取文本提供的信息,并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评分项三:论述(4分)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4:回避问

15、题评分项四:组织(2分)答案1:叙述成结构。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10.(2013上海松江三模38)态度的转变(12分)材料一 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

16、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果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问题:根据材料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来源:学科网【答案】第一种评分法:20世纪初年的中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时代背景)为什么变?(2分)1906年正值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发动时期,钱玄同受此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全面肯定的态度,而且强调“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汉族的则愈古愈好”,这体现出了“排满兴汉”的时代特征。19

17、19年正值民国建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推崇转向了全面否定,认为“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这体现出新文化运动“提倡西方民主与科学,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具体分析,如何变?变在哪里?)(8分)总之,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影响下,面对新的历史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变化。(进行总体上评析)(2分)11.(2013上海浦东三模38)油画中历史(12分)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辜鸿铭油画宽容沈嘉蔚 1988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 问题:(1)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

18、景发生于何时何地?(2分)(2)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说明理由?(5分)(3)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3分)(4)从历史的角度怎样看待该油画的价值?(2分)【答案】(1)新文化运动时期,或民国初年,或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时间1分;地点1 分)(2)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逐渐发展为新文化运动中心(2分)。这里既聚焦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新文化人,同时也兼容一些坚守传统文化的人,包容东西,新文化运动就是在宽松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2分)油画情景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1分)(3)通过服饰、发型和动作表情(拿着报纸、杂志讨论、交流状)等,来表现“宽容”主题。(能具体说明的也可)(任三,3分)(4)作者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并寄寓着自己的理解和理想(1分);该油画虽然不是原始史料,却反映着历史。(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