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586.50KB ,
资源ID:296749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67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复习必修3第3-6章习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复习必修3第3-6章习题.doc

1、1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B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C和结果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D设置和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答案 B解析 通过组可知,空白琼脂块与放置尖端的琼脂块结果不同,说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并发挥作用,A正确;单侧光不会使生长素分解,且感光部位在尖端,所以光照对实验没有影响,B错误;对照可知,胚芽鞘弯曲与尖端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与胚芽鞘向光弯曲进行比较可知,向光弯曲也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2、,C正确;用空白琼脂块,可排除其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D正确。2对小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箭头表示单侧光)( )A BC D答案 D解析 首先据图了解每组实验的处理方法,然后分析生长素的分布,最后判断植物生长的方向。琼脂块a、b内生长素浓度相同,故直立生长;中琼脂块放置偏左,但不影响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故向右弯曲生长;锡箔小帽遮盖胚芽鞘尖端,使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故直立生长;云母片阻隔使生长素不能向左侧运输,故直立生长;云母片阻隔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影响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故向右弯曲生长;云母片阻隔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故不生长也不弯曲;暗室内的

3、幼苗匀速旋转,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故直立生长;暗室和幼苗一起匀速旋转,幼苗会间断地受到单侧光刺激,故向小孔方向弯曲生长。3(示意图实验)为探究生长调节物质CFM对IAA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取豌豆幼苗茎切段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设计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组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端朝上,对照组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端朝下B对照组羊毛脂中不含CFM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IAA作为测试指标D若受体中IA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则说明CFM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答案 A解析 IAA的极性运输指的是IAA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故实验组和对照组豌豆

4、幼苗茎切段的形态学上端都应该朝上,A错误;实验探究CFM对IAA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自变量为CFM,实验组羊毛脂中含CFM,对照组羊毛脂中应不含CFM,B正确;受体中是否含有IAA,可作为CFM对IAA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的测试指标,C正确;若受体中IA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则说明CFM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D正确。4(示意图类)下图是达尔文利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A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B胚芽鞘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C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有无尖端D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

5、实验变量是对尖端进行了不同的处理,结果胚芽鞘生长方向不同,应是探究胚芽鞘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故B正确。没有证明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故A错误。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有无尖端和是否感受单侧光,故C错误。无法证明生长素是否受到强光的破坏,故D错误。某研究小组用玉米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图一是对玉米胚芽鞘进行的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将胚芽鞘尖端下部纵切,切面如图二所示,图三示意的是一株倒伏的玉米植株。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二中的c处细胞对应图一的a部位B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C图二中的d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e部位

6、D图二中的c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g部位答案 C解析 在单侧光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故a侧生长素浓度高于b侧,a侧细胞生长较快,对应图二的d侧,A错误;由图一、图二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图三中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由远地侧运输到近地侧,e侧生长素多于f侧,e侧生长较快,对应图二的d侧,C正确;图三中在重力作用下,g侧生长素多于h侧,g侧抑制生长,而图二c侧浓度低只是促进作用弱,D错误。2(新情景曲线)下图表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合成Bb点所对应的幼苗部位的细胞体积

7、比a点所对应的幼苗部位的细胞体积大Ca点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是由b、c点对应的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D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答案 C解析 距离芽尖和根尖距离越近,生长素含量越高,故A正确。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过高浓度会抑制生长,a点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故B正确。a点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是芽尖本身合成的,故C错误。根尖对生长素敏感度高于芽尖,故D正确。3(示意图与曲线图)有人将植物幼嫩茎段纵切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茎段的半边茎向内侧弯曲生长如图甲,弯曲角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若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某未知浓

8、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半边茎的弯曲角度为1,将该生长素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后,测得半边茎的弯曲角度为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长素的作用使半边茎外侧细胞分裂速度比内侧细胞分裂速度更慢B半边茎的弯曲方向说明茎内外两侧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C图乙中弯曲角度1对应两个生长素浓度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若弯曲角度1大于2,则稀释前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应该为10 molL1答案 D解析 生长素使半边茎的外侧细胞生长速度比内侧细胞生长速度更快,向内侧弯曲,A错误;半边茎的弯曲方向说明茎的内外两侧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B错误;图乙弯曲角度1对应两个生长素浓度都只能说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9、C错误;若弯曲角度1大于2,根据乙图可知道稀释前的生长素溶液浓度应该为10 molL1,若为15 molL1,稀释后为12 molL1,弯曲角度应更大,不能为15 molL1,D正确。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的实验研究中,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伸长和乙烯产量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需要设置IAA浓度为0的对照组B光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整个实验应在黑暗中进行C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产生,进而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D某实验组茎切段长度增加了50%,通过分析该茎切段的乙

10、烯产量不能确定处理该茎切段的IAA浓度与最适浓度的大小关系答案 D解析 该实验需要空白对照,故A项正确;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整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避免影响实验结果,故B项正确;从横坐标来看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茎的长度逐渐增加,至106mol/L后乙烯逐渐增多,茎的长度增加减小趋于稳定,故C项正确;根据乙烯的含量高低能确定该茎切段的IAA浓度与最适浓度的大小关系,故D项错误。5拟南芥超矮生型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研究者以某品种的超矮生拟南芥为材料,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表明赤霉素浓度越高,正

11、常拟南芥茎的细胞分裂周期越短B图乙中a、b两点表明生长素对正常拟南芥茎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实验结果表明,该超矮生拟南芥品种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D用另一类矮生突变体进行相同实验,其曲线和正常植株曲线重合答案 C解析 根据图示,矮生拟南芥茎长度在赤霉素或者生长素浓度增加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超矮生拟南芥对于激素不敏感,C项正确。6如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乙烯对生长素(IAA)的影响示意图,该图不能说明( )A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B植物体内赤霉素是通过生长素而促进细胞生长的C植物体内赤霉素含量的改变会影响生长素含量的变化D植物体内多种激素并存,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答

12、案 A解析 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但是不能从该图中读出此信息,A错误;GA可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从而促进细胞的生长,B正确;GA可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抑制生长素的分解,所以赤霉素含量的改变会影响生长素含量的变化,C正确;植物体内各种激素之间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拮抗,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正确。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答案 D解析 A点种群密度较小

13、,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类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答案 C解析 秃鹫属于分解者;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有异养型和自养型,其中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硫化

14、细菌;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属于不同的生物成分,如“桑基鱼塘”中,鱼以蚕粪为食时,鱼属于分解者,若鱼以水生食物或浮游动物为食时,则属于消费者。2为了弄清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生物研究小组调查并统计了其中多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被捕食者捕食者甲乙丙丁戊己乙丙丁戊己庚A.上表中未列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5条食物链,庚所处营养级最高C乙和丙同时具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D庚从食物链甲乙戊庚获得的能量最多且获得的能量可循环利用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和食物网

15、的基本知识。首先要将表格转化为食物网(如图所示)。食物链与食物网是以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其中不包括生态系统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由图可得本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乙和丙之间以及丁和戊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能量传递过程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且能量不能循环利用。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

16、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将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答案 D解析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生存空间和部分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会增加,小粒种子植物会逐渐减少,最终导致蚂蚁的数量减少,C错误;啮齿动物与大粒种子的数量有关,大粒种子的数量与小粒种子植物的数量有关,从而对蚁群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

17、。4如图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答案 C解析 a和b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捕食者数量会随之增加但不能呈“J”型增长,因为还受到空间等其他因素影响,故A错误;c与d因为食物丰富起来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得以缓解所以不会加剧,动物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食物和栖息地,而c、d没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栖息地也未给出信息,所以不会出现竞争加剧,故B错误;浮游植物大量增加可能形成赤潮,需氧细菌分解藻类遗体等导致水中氧分耗尽,厌氧细菌会产生有毒物质(如甲烷等),导致

18、水中其他生物因此大量死亡。同时,藻类的快速生长,在水面形成一层膜,阻断了空气和阳光的进入,因此C正确;植食者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为其他营养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D错误。(流程图)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自然生态系统(N2/N1)100%的值一般介于10%20%之间B若N6全部来自于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C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 B解析 太阳能入射的能量与植物同化能量之间不存在10%20%的关系;N6属于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19、,粪便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2(柱状坐标图)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在该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的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答案 A解析 碳循环在甲、乙

20、、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故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故B正确。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工调节,物质和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故C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有积累),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丰富度增加,故D正确。3(多图综合)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B位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B图甲中过程1只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C在图乙的食物链中,/的比值

21、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图乙中和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 C解析 由于大气中的CO2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由于只有生产者能利用大气中的CO2,因此C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A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故A错误;图甲中过程1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故B错误;图乙中的食物链中,为流入兔体内的能量,为流入狼体内的能量,故/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正确;图乙中为兔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应该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错误。下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

22、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C饲养家畜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该生态系统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 C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但是降低了其抵抗力稳定性;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直接价值; 饲养家畜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该生态系统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但是能量传递效率不变。2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

23、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答案 D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若乙的干扰提前,B点也会提前,B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及侧芽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图为去掉顶芽前后,侧芽部位两种植物激素的浓度变化

24、及侧芽长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分析。(1)激素发挥作用时首先要与细胞膜上的_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功能。(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可通过控制甲、乙激素的含量来控制组织分化的方向。若培养基中甲含量/乙含量较大,则可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_。细胞的分化从根本上来说是_的结果。(3)研究表明,在1.0 mg/L的甲激素溶液中加入15 mg/L的乙激素能有效促进侧芽萌动。为进一步了解乙激素的最适用量(要求精确到1 mg/L),请完成下列实验思路:在1 L浓度为1.0 mg/L的甲激素溶液中分别加入_的乙激素;用所得混合液分别处理具有相同侧芽数量的枝条的_部位;一段时间后,统计_。(4)在上述实验中,应确

25、保_等条件均适宜。答案 (1)(特异性)受体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根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1 mg、2 mg、3 mg、4 mg、5 mg侧芽 发生萌动的侧芽数量 (4)光照和温度解析 (1)激素发挥作用时首先要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素的受体并不是都位于细胞膜上,也可能存在于细胞内),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2)细胞的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中甲激素为生长素,乙激素为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若培养基中甲含量/乙含量较大,则可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根,相反则诱导芽的形成,若两者相等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3)在1.0 mg/L的甲激素溶液中加入1

26、5 mg/L的乙激素能有效促进侧芽萌动。因此实验应设置5组,即乙激素的浓度分别为1 mg/L、2 mg/L、3 mg/L、4 mg/L、5 mg/L,混合液处理的部位为侧芽部位,统计发生萌动的侧芽数量。(4)实验中,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确保光照和温度等条件均适宜。在人们认识生长素的历程中,曾有三种观点对植物向光性现象进行解释。观点一:单侧光导致了生长素由向光侧转移到了背光侧;观点二:单侧光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分解;观点三:单侧光导致向光侧产生了抑制生长的物质。生物小组为探究植物向光性的机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对A、B、C、D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_,

27、则支持观点一;如果_,则支持观点二;如果_,则支持观点三。答案 DABC ABDC ABCD解析 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因而结果不是唯一的。由于A、B处于均匀光下,因而生长素的含量为AB,起对照作用。若DABC,则说明单侧光导致了生长素由向光侧转移到了背光侧;若ABDC,则说明单侧光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分解; 若ABCD,则说明单侧光导致向光侧产生了抑制生长的物质。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

28、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将降低。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

29、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验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

30、,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6如图甲中,曲线、分别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图乙是将该动物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值变化曲线。(1)图甲中曲线_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_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2)图甲中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_。(3)若图甲中物种为食

31、草动物,科学家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2千平方米范围内第一次捕获了60只进行标记并放回,10天后再次捕获20只,发现其中有4只带有记号,那么该种群的密度大致为_。(4)图乙中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A、B、C、D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_点。(5)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6)据乙图可知:在A点至B点时该种群为_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_(填“多于”、“少于”或“等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_。答案 (1) 易地 基因频率 (2)增长型(3)150只/平方千米(

32、也可以写出0.15只/平方米)(4)先增加后减少 D (5)偏大 (6)增长 多于 群落解析 (1)曲线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易地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时,假设2千平方米范围内的数量为X,则X/604/20,求出X300只,故该种群密度为150只/平方千米。(4)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B、C、D四点中的种群数量最少的是D点。(5)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

33、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6)根据题意,为种群数量在一年间的增长倍数,故若1,则该种群数量增加;1,种群数量不变;1,该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7如图实线表示某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中某种鱼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虚线、表示不同的捕捞强度下这种鱼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1)当种群密度为K/2时,在所示捕捞强度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若要获得该鱼最大的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捞强度为图中的曲线_,原因是_。 (2)在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

34、的因素是_。答案 (1)增加 在维持种群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净补充量越大,最大持续产量就越大 (2)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 (1)当种群密度为K/2时,所示的捕捞强度小于净补充量,因此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若要获得该鱼类的最大持续产量,应维持捕捞强度为曲线,原因是在该捕捞强度下,捕捞量等于最大净补充量,并且该种群的数量能保持基本不变,因此能持续高产。(2)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1中除了光能,属

35、于非生物成分的是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填字母)。(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_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所利用。(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丙属于第_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_点。(4)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填字母)产生的_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答案 (1)A F (2)未被利用 分解者 (3)二者数量都将减少 三 a (4)C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解析 (1)图1中E、F、D、

36、B、C、A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图1中除了光能,属于非生物成分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填字母),图2中根据生物量的多少和食物先多的原则,乙、丙、甲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F(填字母)。(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于F、D数量的影响是二者数量都减少。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a点。(4)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

37、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C(分解者)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如图甲是某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回答问题:(1)图甲中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2)若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乙,则: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用字母表示)。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1/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J能量,

38、至少消耗植物_ 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1/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_。(3)若该地区发生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丙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则: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保留一位小数)。图中H表示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如图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的输入,原因是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输入能量可以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那么,通过计算,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103kJ/(m2y)。(4)若该生态系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若要

39、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的方法是_。调查过程中,若对被调查的丹顶鹤的处理会导致其生存能力下降,则调查结果_(填“低于”、“高于”或“最接近”)真实值。因温度、食物等信息,丹顶鹤在每年三月下旬迁徙到黑龙江去繁殖,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5)若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1)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物 (2)B、D NR45 3/7 (3)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7%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5 (4)标志重捕法 高于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40、系解析 (1)由图甲中A和D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图甲的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图乙中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对应图甲中的B、D。图乙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鼠和昆虫,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故其同化量为NR,二者产生的粪便量属于植物的同化量。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4/5)20%20%20 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5

41、)20%20%20%25 kg,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45 kg。同理,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1/5,则蛇每增加1 kg体重,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5)20%20%5 kg,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4/5)20%20%20%100 kg,则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105 kg。则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45/1053/7。(3)图丙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少部分是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去路是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和呼吸消耗,由数据可知生产者固定下来的能量是3147023110,被第二营养级同化了14,故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H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在体内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是(142)0.5492.5,其能量去向共消耗0.252.15.10.057.5,需补偿的能量为7.52.55。(4)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丹顶鹤)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Nm(nM),若被处理的丹顶鹤生存能力下降,m变小,导致调查结果偏高。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从而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