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52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等级提升训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男人剪辫、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这些社会生活表明()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倒台B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D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男人剪辫、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逐渐自由、平等,说明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社会风俗的

2、变迁,而且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故C项错误;D项中的“普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对出现这种现象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不缠足运动蔚然成风B当时还没有出现女权运动,女子社会地位不高C当时人们深受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把不缠足当成一项进步事业D说明要根除相沿千余年的陋俗是相当困难的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人数较多、参加积极可知A、C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无一女子参加

3、及“男人运动”可知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不缠足运动就是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兴起的,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 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

4、除B项;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420世纪20年代,上海“踏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躜(行走)”。可见,当时的上海()A中西生活方式杂糅 B封建思想根深蒂固C人们追求奢侈消费 D西方生活方式普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轿子与汽车”“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的老少”等,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存在中西生活方式杂糅的现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5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答

5、案A解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文革”发动前后,人们的服饰受政治观念影响很大,青年人大都身着绿军装,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故选A项。6舌尖上的中国2近段时间火爆荧屏。下列关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西餐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B表面是饮食的变化,实质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C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事事不如西人,也包括饮食在内D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在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的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西餐在中国出现,但不是中国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排除A项;近代西方的饮食在中国开始出现,本质上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B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认为中国事事不如西人,C项错误;麦当劳肯德基是在

6、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D项错误。7从下列图表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A当代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稳步提高B改革开放增强了城镇居民的经济实力C城镇居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D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高于生活消费支出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06年到2008年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都在提高。这体现了居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但图中未涉及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无从考察文化与生活支出各占的比例,因而无法得出D项。819世纪70年代,上海一家公司修建一条长15公里、窄轨、实验性的铁路。通车后遭到沿途居民和清政府的抗议,最终被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的代价收回并拆除。该铁路是()A中国人自

7、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C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的产物D中国交通运输变革的重要见证答案D解析这条铁路是外国人修建的,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19世纪80年代修建的唐胥铁路,A项不正确;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应该是轮船,不是铁路,排除B项;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该铁路修建于甲午战争之前,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近代交通工具火车,但其推广受到阻碍,体现了中国交通运输变革的艰巨性,故选D项。9.下图是由成都市档案局提供的在四川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新新新闻1938年刊登的劝导左行插画。对其正确的理解是()A民国十三年后,成都修好马路后渐渐有了汽车B成都人车

8、拥挤,交通混乱,美女交警在街头指挥行人和车辆向左行驶C通过漫画美女交警宣传向左的交通规则D民国三十八年,成都宣传交通改为靠右行驶答案C解析民国十三年是1924年,与1938年报纸新闻无关,A项错误;新新新闻刊登的插图主要反映美女交警的交通指挥,插图看不出人车拥挤,交通混乱,B项错误,C项正确;D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排除。10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正确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航运的开端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19世纪末收回利权运动使铁路事业较快发展20世纪早期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公共汽车A BC D答案B解析符合史实,正确;中国民航事业在20世纪初就已经起步了,错误。故

9、选B项。11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 B C D答案D解析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交通工具的影响之一是改变民众生活,故正确;“左右”说法绝对,排除;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等可知正确。故选D项。121899年,马可尼播发了一封电报,电码飞越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通信距离达45公里,后来人们将这作为无线电诞生的标志。同年,中国已引进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军事要塞以及军

10、舰上。这反映了()A中国应用无线电报起步较早B中国当时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C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D中国工业化努力取得巨大成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同年,中国已引进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军事要塞以及军舰上”等可知,中国应用无线电报起步较早,故A项正确。此时中国维新变法已经发生,故排除B项;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131874年,日本政府派遣军队打着探险队旗号于4月入侵台湾。因为消息辗转迟钝,等到清廷收到消息、派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赴台援救的时候,当地居民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已然战死,日本的龟山都督府都修了一半了。此时清政府

11、最可能做的补救措施是()A投入巨资建立台湾舰队B禁止任何人到台湾探险C规划与铺设全国电报网D马上派人到日本去探险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因“消息辗转迟钝”,以致战事失利,为改变这种状况,清政府最可能做的补救措施应是加强通讯设施的建设,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4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未反映的是()A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 B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C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 D封

12、建官员的守旧迷信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电报事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出电话事业的发展,符合题意,故选A项。从材料中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仍然有巨大影响,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可以看出,近代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员的奏章,是利用各种封建思想来抵制电报事业的发展,其中涉及地脉既绝,风侵水灌,这是典型的迷信思想,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5如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年份当年创刊总数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189573

13、189611718974945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维新派的主张为广大民众接受A BC D答案C解析1895年后民族危机加深,从材料可以看出18951897年中国人自办报刊数量在不断增加,故正确;18951897年是维新思想传播时期,这一时期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故正确;材料反映中国人自办报刊数量在不断增加,不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故错误;材料反映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不能说明维新派的主张为广大民众接受,故错误,故选C项。16近代重庆出版的广益丛报第84期,刊发时间标注有“大清光绪31年

14、”“西1905年”字样,其栏目分为政事、学问、文章等,刊载内容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这表明广益丛报()A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B主要宣扬民主科学思想C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D有浓厚的崇洋媚外色彩答案C解析广益丛报内容广泛,不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排除A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的主要是民主科学,排除B项;广益丛报内容广泛,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C项正确;D项题干中未体现,排除。17“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

15、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可知,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分析,不能表明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故D项错误。182016年,中央电视台推

16、出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连续三年受到观众喜爱。这表明电视具有()A强烈的艺术鉴赏功能 B改变生活方式的功能C娱乐大众的社会功能 D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连续三年受到观众喜爱”等信息可以看出电视具有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故D项正确。从“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可以看出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文化知识,而不是进行艺术鉴赏或娱乐大众,排除A、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电视能改变生活方式,排除B项。19我国于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

17、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象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关于三网融合中的计算机网说法正确的有()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因特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一切活动电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A BC D答案B解析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也是可以实现的,表述太绝对,是可能实现的。故选B项。20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人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据此可知,现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A使传统行业丧失了存在的价值B颠覆了城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C为各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D促

18、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部分调整答案D解析传统行业并没有丧失存在的价值,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年轻人生活方式被颠覆和各行各业发展机遇良好,排除B、C两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互联网使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12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海城市。实际上,清政府也走上改良的道路,对军服、警服这类特殊职业的装束进行了很大变动,原先穿着传统服饰的“赳赳武夫”,更平添了几分勇武。晚清男子的服装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们根

19、据自己的信仰或爱好、习惯穿着打扮,在服饰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由度”,社会生活图象因而变得格外热闹。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味。摘编自孙燕京主编晚清遗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服饰变革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服饰的变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4分)答案(1)特点:样式多,有相对的选择自由;男子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4分)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政府的被迫改良;政治倾向的影响

20、等。(4分)(2)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了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原先穿着传统服饰的赳赳武夫,更平添了几分勇武。晚清男子的服装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味”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海城市。实际上,清政府也走上改良的道路,对军服、警服这类特殊职业的装束进行了很大变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原因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政府的被迫改良,

21、政治倾向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作答。22(14分)上海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的“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庸奴(见识浅陋之人)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办报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

22、905年)整理材料三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生命中华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上海洋场竹枝词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上海)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上海交通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4分)(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上海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4分)答案(1)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4分)(2)特点:上海办报数量居全

23、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办报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任答两点即可)(2分)(3)问题: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任答两点即可)(2分)措施:设立红绿灯;车辆靠左行驶;各行其道。(任答两点即可)(2分)(4)因素:外来文化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可以得出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根据材料一“衣履难将贵贱分”可以得出等级观念淡化。第(2)问,根据材料二“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可以得出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根据材料二“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办报3

24、4种,教会报纸5种”可以得出办报者多元化。第(3)问,根据材料三“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可以得出车辆增多,交通混乱;根据材料三“谁说生命中华重,噬人虎口日增加”可以得出威胁人身安全。措施根据“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23(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孙诒让(后来的经学大家,温州读书人)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就开始订阅申报和万国公报。张棡(温州读书人)则是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已有定期阅读申报的习惯。瞿骏清末上海对江浙地方读书人的

25、文化辐射材料二墨海书馆(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现代出版社)采用铅字活字和新式的滚筒印刷机,实现了机械化印刷,速度远远超过传统木刻印刷,一台印刷机一天可印50000个双面页。其最初半年的印刷量便轻易超越从前手工机器的全年产量,达到338万余页。1872年4月创办的申报(英国人创办)每份八文钱(当时乘坐人力车一段短途车费尚需一百文铜钱),初创时销量只有600份,创刊四个月后,仅上海日销量就达3000份之多。李江晚清现代印刷技术的输入及其影响材料三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出版于1894年,次年严复即选择此书予以及时地译述。1896年,此书开始以抄本的形式在其师友圈子中流传。然而,此种

26、仅以抄本在朋友间传阅的方式毕竟限于较为狭小的圈子。天演论在国闻汇编(国闻报副刊)上以连载的方式首次公开发表,标志着其传播模式突破了人际关系的限制,而发展到大众传播,这显然是一个重大转折,是进化论风靡全国的真正开端。陈其泰、刘永祥天津国闻报与晚清新思想的传播材料四中国近代报刊相关数据表时期1895年前18951898年1898(政变后)1913年1914年“五四”时期数量15家(除港澳)60家487家840家(据中国年鉴) 1134家(据申报)名称举例字林西报(英文,1850年英国商人)/万国公报(1868年美国传教士)/申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立宪保皇派18981902年日本:清议

27、报/新民丛报(康梁主办)19021904年国内:大公报/时报革命派19001907年:日本:游学译编/大陆/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民报上海: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中国女报(秋瑾主编)/女子世界综合性:东方杂志(190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及瞿骏清末民初读书人是怎么交朋友的整理(1)根据材料四,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有何趋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报刊的发行与阅读会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4分)(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6分)答案(1)趋势:由外国人办到中国人自己办,由少到

28、多。(其他合理均可)(2分)原因:甲午战争战败后,有识之士为宣传维新变法纷纷办报;戊戌政变后,立宪派与革命派办报宣传各自的思想。(其他合理均可)(2分)(2)变化:舆论导向,开启民智,传播西学,普及教育等。(可结合材料回答)(4分)(3)看待:近代报刊业是近代中国内外形势激荡下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既带有半殖民地色彩,又是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内容。近代新闻报刊的发展变化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引入,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最初在中国创办报刊业的是一群外国人,这充分体现了近代报刊业产生的半殖民地特征。但是,近代报刊业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6分)解析第(1)问,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有何趋势,要根据材料四中表格里面的相关信息来总结;变化的原因则要结合所学近代中国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来分析。第(2)问,在回答报刊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变化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第(3)问,评价这些变化,要根据以上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这些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