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4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师用书:专题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时空观念:通过梳理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的时间,从宏观上把握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2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行省制的有关史实并结合相关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各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为历代王朝所继承。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

2、,影响着封建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2)官僚体制贯穿了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的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秦朝以后的历朝,继承了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小农经济的稳定决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后世历朝所继承。二、君权和相权1矛盾:“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2限制相权(1)措施西汉汉武帝时期,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形成。“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3、工六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相权有所分散宋朝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2)影响: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统治。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朝:中央和地方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中央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3)发展:唐代的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元朝的御史台。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四、选官

4、制度的历史变化1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2概况(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概念: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演变: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评价: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体现出封闭的特征,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演变:隋朝创立,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进步性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b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从追求公平

5、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五、行省的设置1元朝以前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秦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2)唐:道、州、县三级。(3)宋:路、州、县三级。2元代的行省制度(1)概况设立: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职能: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2)意义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6、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唐代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主要职责史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解读表明中书省职责是草拟政令。表明尚书省的职责就只是在诏书上填写“奉行”而已。思考根据史料,唐代三省如何分工的?【提示】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史料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

7、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解读表明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颁发的诏令有审核封驳的职责;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原是为了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失误。表明最高统治者希望政体的更新能有效地维护统治。思考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提示】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加强皇权。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8、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君主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

9、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汉代察举制史料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解读由中的“皆”可看出此句为史料的关键总结句。思考史料反映了汉代哪一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什么?【提示】制度:察举制。标准: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官标准。2魏晋九品中正制史料“由中正决定人才高下,中正又是本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担任,因而所定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学者韩国磐解读由可归纳选拔标准。思考史料体现了九品中正制怎样的选拔标准?结果如何?【提示】标准:世家门第。结果: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

10、的工具,形成了门阀政治。3唐代科举制史料科举的创新,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也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解读用来形容人的地位变化之快,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思想。思考根据史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提示】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朝代制度选拔方式特点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举孝廉为主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荐相结合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与当时

11、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2.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3)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1中央制度创新(1)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结果(1)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遭到削弱,皇权逐步加强。(2)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改变了唐末五代

12、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5加强监察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我国古代自秦朝以来皇权至上,法令出一。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中,相权不断被分化、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其监察效能是有限的。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4行省制度是对郡

13、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1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郡县制 B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权至上和专制独裁,这一制度是指皇帝制度。2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 B郡守C州牧 D刺史D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中国

14、古代选官制度中,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的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依据主要是科举考试,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这有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世袭特权,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D项。4“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了元朝在地方管理上设()A三省六部 B郡县C宣政院 D行省D三省六部是中央机构,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郡县的信息,故B项错误;宣政院是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省”的信息可以判断元朝在地方管理上设行省,故D项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

15、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武)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郡举贤良并在左右”“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与大臣辩论”等归纳即可。 第(2)问,实质考查唐朝诏令颁布的运行机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答案:(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