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班固汉书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时,张安世家中有纺织产业和七百位凭手艺做事的家童。我们可据此推断出西汉时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而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选A项。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
2、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D)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唐朝初年的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D项正确。3东汉时期,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僚或大地主,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从事纺织、木工、食品加工、铁器或金银器的制作等,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就其属性而言,这些手工作坊(A)A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特征C已具备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特征
3、D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东汉的地主田庄经济在自己的庄园里仍然能够自给自足,只是在产品用不完的时候才可能会有限参与市场销售,这是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叶以后的私营手工业中,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不符,故错误。题干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故D项错误。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B)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
4、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解析:根据“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可知,允许官营的产品可以被人贩卖到民间市场,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排除;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5唐诗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首诗(D)A揭示了唐朝制瓷业的政治属性B反映了唐朝秘色瓷生产目的C体现了当时白瓷的外形特点D反映了青瓷的生产目的和特点解析:根据材料“贡吾君”“染春水”“盛绿云”可知,诗中的瓷器质地纯净,是为皇帝烧造的贡品,由此可知,这首诗反映了青瓷的生产目的和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唐代
5、越窑秘色瓷的生产,不能说明整个唐朝制瓷业的情况,故A项排除;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故排除;根据材料“融青”可知,诗中反映的是青瓷,故C项错误。6下图是东汉时期的一种生产工具水排,其用途是(A) A鼓风冶铁 B烧制瓷器 C灌溉农业 D科学研究解析:材料图片反映的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A项正确;水排并不是烧制瓷器,而是水力鼓风冶铁,故B项错误;水排与灌溉农业无关,故C项错误;水排并未用于科学研究,故D项错误。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A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重农抑商的影响
6、解析: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紧扣时间“明代中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故B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绢价的明显下降”,故D项错误。8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C)A春秋时期 B西汉C南北朝 D北宋解析:据材料“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
7、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北朝灌钢法的特点,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发明灌钢法,故A、B两项排除;宋朝也不是发明灌钢法的最早时期,故D项排除。9“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B)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A BC D解析:从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可以看出符合题意;说法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反映出来,所以排除。故选B项。10淅川下寺曾经发掘出一处
8、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利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C)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解析: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否定B项;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11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等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
9、商时期(B)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解析:由材料中“殷墟”可判断应该是商朝,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青铜农具出现在商周时期,“未出现”的表述不合史实,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中“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等信息可得出青铜器的品种多样,且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战争频繁”与商朝的史实不合,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在商朝多于贵族使用,但并不是“广泛使用”,故D项排除。12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
10、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A)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很受欢迎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大量的产品远销欧洲,中国因此获得了“丝国”和“瓷器大国”的美誉。材料的内容正好应证了这一情况,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可排除B项;制瓷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故可排除C项;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很受欢迎恰恰说明了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发达,故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国家
11、。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朝代地区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
12、97.19.2以上材料均摘自简明宋史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摘自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丛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代植桑、丝织技术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
13、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帝国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解析:第(1)问注意归纳材料一的要点作答。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中的数据及材料三分析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说明纺织业的原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分析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三、四,分析古代中国纺织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1)变化:由丝发展到棉。原因:棉布保暖性能好,结实耐用且价格低廉。 (2)由把纺织业作为家庭副业到采取工场化经营。这种变化反映出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