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考试大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问题回顾】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实质?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其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2、结合
2、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因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外部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一五计划选择的工业基地是哪里?说说理由?地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接壤;资源: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基础: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4、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实质?(三维P136)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集中发展重工业是生产力的内容,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协调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
3、的关系。计划具有指导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5、20世纪50年代末,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错误,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请回答在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什么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中央为什么会发动这样的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后果:“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挫。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教训: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思维训练】中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
4、政策、措施有何不同?与苏联相比,中国政治制度有何特色?(1)政策、措施:苏: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中: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进行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2)政治特色: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堂探究】【探究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
5、相结合管理体制。 六十年国事纪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建国初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和这种变化的意义。(6分)【答案】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分)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
6、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发展速度慢。(2分)成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4分)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二、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
7、”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三、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试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3)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1分)用史实说明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3分)【答案】首要前提:实现民族独立。(1分)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工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权力高度集中。(3分,任意3点即可)【课堂检测】1K1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
8、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B 本题以邓小平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钢铁、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2K1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2
9、B 本题以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许多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3K1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
10、产承包责任制3A本题以农民日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故选A。4K1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4C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的一首歌谣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合作化的道路,
11、经历了从单干到互助组,从互助组发展成合作社(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的历程,材料中的歌谣反映的就是这一历程。故选C项。5K1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5D 本题以新闻报道为切入点,考查“大跃进”运动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58年,二
12、是农业高产的报道。某地农业的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是不可能实现的,故排除A、B两项;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有所发展,但并不是事实,到目前材料中农业的产量也实现不了,故排除C项;高产只能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故人民希望经济迅速发展,摆脱落后的状况。答案为D项。6K1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
13、”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6D 本题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比较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材料中“农民远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提出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D项;A、B、C三项均是农民对“制度的被动接受”,不符合题意。7K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
14、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7B 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一五”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自然灾害问题,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故排除D项。8K1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8C 本题以统购统
15、销的新材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1953年,二是国家统一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解题角度是原因与影响。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故排除A项;B项也是在1952年以前实现的;统购统销政策与为工业提供劳动力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D项;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说明农民经济生活受到国家计划体制的制约,故答案为C项。9. 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对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例(%)52.829.617.61957年农
16、轻重比例(%)43.529.227.3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A B C D9B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农业是最低的,说法正确,故C项错误;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中“调整任务完成”说法错误,故A、D两项错误,B项正确。10 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国民经济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10D 据所学知识,19531
17、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故选D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的国民经济困难而提出的“八字方针”,A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B、C两项错误。11 商业广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11C 据所学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带动了商业广告的发展;1953年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产品由国营商业部门包销,使广告业务剧跌;1958年“大跃进”运动,大力发展工业、农业,生产产品全部由商业部门包揽,广告也受冲击;“文革”期间,广告成为“封资修”的东西被砸烂,商业广告陷于空白。综合分析可知,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只讲述其中某一阶段的原因,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