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中A、B、C三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退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B.A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土壤盐碱化不属于土地退化2.A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A.土地沙化B.石漠化C.土壤盐碱化D.三种表现都有解析第1题,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某些半湿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是土地退化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常常起决
2、定性作用。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答案1.C2.A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荒漠化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过度放牧环境污染严重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过度开垦A.B.C.D.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加剧及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C.荒漠化的推进方向与冬季风有关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解析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第4题,读图可知,华北地区北部受到
3、了荒漠化的威胁;图中荒漠化的推进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与冬季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措施。答案3.D4.C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56题。5.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6.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土壤退化过程土地退化过程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荒漠
4、化过程A.B.C.D.解析第5题,干湿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降水量、蒸发量。读图可知,图中所示湿润系数均小于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小于1,故B正确。第6题,据材料可知,土地退化过程包括土壤退化过程和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而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故正确。答案5.B6.D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78题。7.图中,甲表示()A.土壤盐碱化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移动8.导致和田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燃料短缺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盲目扩大耕地风沙侵袭A.B.C.D.解析第7
5、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使河流中上游用水增加,从而导致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第8题,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答案7.C8.B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如右图)。读图,完成911题。9.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风化作用显著B.土质疏松C.夏季暴雨冲刷D.风蚀作用显著10.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放牧B.开山取石C.陡坡开荒D.交通建设11.石质荒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6、()A.土地资源的丧失B.地下水更加丰富C.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变D.耕作方式由水田耕作业向旱地耕作业转变解析第9题,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多,土壤侵蚀较为强烈,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从而出现石质荒漠化;风化作用显著和风蚀作用显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土质较黏重。第10题,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第11题,石质荒漠化的发展会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丧失。答案9.C10.C11.A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域处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
7、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请推测该区域土壤矿物质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2)分析图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3)有人建议该区域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在西北季风的推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第(2)题,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海拔高,
8、地势起伏大,加上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度低,因此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答案(1)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黄土高原)的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度低;土质疏松。(3)观点一: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较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
9、适合植树。观点二:不适合种树。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土壤含水量小,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因此不适合种树。关键能力提升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1314题。13.图中的农牧界线()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B.各自是一条明确的界线C.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14.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干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解析第1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农牧界线并不是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农牧界线并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古长城在修建时属
10、于军事防御工程,是为防止北部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而修建的,古长城以北以畜牧业为主,以南以种植业为主,因此古长城大致与农牧界线一致;农牧界线的变动说明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第14题,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答案13.C14.C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单位:毫米)空间分布状况,该地区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区域内海拔为88.5208.4米。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草地、耕地、沙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近60年来,该区域存在过度开垦现象。据此完成1516题。15.与该地区自然环境相适宜的、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林地B.耕地C.草
11、地D.沙地16.导致该区域过度开垦的主要原因是()A.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B.扩大商品谷物的生产C.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D.现代城郊农业的发展解析第15题,据经纬度以及降水量的分布可知,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天然草场广阔,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第16题,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方式以半农半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导致大量草场被开垦,造成草场退化,为维持生计,必须开垦更多的草场,因而出现过度开垦的状况。答案15.C16.A某研究小组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峁坡地进行大台田、隔坡梯田、大鱼鳞坑三种模式的改造试验。下图为同一黄土峁坡地治理工程完成后第10天,
12、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718题。17.图示大台田治理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B.地形垂直坡面大,水分流失快C.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有限D.植被覆盖面积广,水分吸收多18.一次降水过后,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的可能是()A.大鱼鳞坑B.隔坡梯田C.大台田D.原始黄土坡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是其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第18题,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地面平整,降水后不易形成径流,利于水分下渗,故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答案17.A18.C19.(拓展探究)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
13、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材料二经专家对植被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四类: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杨树、刺槐等;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柠条等;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沙拐枣等;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1)分析聚落B与聚落A相比所具备的区位优势。(2)为改善生态环境,该区域计划选用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聚落A、B两处附近地区为该区域主要的农牧业区。该区域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调研发现,该区域农牧业区的范围近年来大幅缩减。如果
14、你是该地理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你应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给予哪些科学建议,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解析第(1)题,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第(2)题,评价柠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从农牧业生产角度考虑荒漠化的综合治理。答案(1)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2)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固沙效果好。不利影响: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柠条耗水高,水分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3)改善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生态退耕;合理放牧,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保护草场,发展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特色农业。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