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4.50KB ,
资源ID:29564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56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13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13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答案.doc

1、广东省13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思想解放潮流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湛江市、东莞市、珠海市、佛山市、潮州市、惠州市、茂名市、清远市、汕头市、韶关市、肇庆市等13个地级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调研考试、模拟考试的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是2016年普通高考二轮复习很不错的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 (2016广州期末模拟26)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

2、南宋社会相对稳定2. (2016广州期末模拟26)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3(2016湛江期末测试25) 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4 (2016湛江期末测试26)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

3、仁的话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5(2016深圳一调25)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6(2016深圳一调27) 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7.(2016汕头期末质检26)元代理学家许衡说:“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礼

4、节);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道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文也道也,只是一般(相同)。”在此,许衡A全面论证理和道两者的辩证关系 B阐发了重视民生日用的个人观点C重申了君臣父子的封建等级观念 D批判继承了阳明心学的思想精华8(2016清远期末质检27)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汉代儒学的主张 B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C陆王心学的思想 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9(2016茂名期末模考26) 宋代朱熹认为“天理

5、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B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辨是理学的核心思想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0(2016茂名期末模考27) 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C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有所创新11.(2016惠州三调26)唐代李翱在复性说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

6、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凡人只要“妄情灭息”,才能“本性清明”。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发明本心,致良知C.性相近,习相远 D.人人皆可以为圣12(2016东莞期末调研27)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13(2016潮州期末质检26)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

7、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二、非选择题1(2016佛山期末质检40)(25分)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材料一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为陈胜、吴广作“世家”,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

8、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据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等整理材料二 希罗多德说:“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公元前五世纪时,他写成著名的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他以纯粹人性化的

9、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据(美)贝内特希尔等西方社会史等整理材料三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其

10、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史学观方面的共同点。(6分)(1)反对残暴和专制,坚持人本主义,具有求真和批判精神。(6分)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共6分。(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能否据此判断历史学等同于文学艺术?为什么?(9分)(2)不能。(1分)司马迁据史料复原历史场景,鲁迅有此评价。(2分)但它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思维不同,历史想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恢复历史的真相为目的。(4分)不可在叙事中运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

11、(2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批判旧史学的认识。(10分)(2)认识:梁启超借批判旧史学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是为唤起民众的爱国心。(2分)甲午战败后民族救亡图存挫折,梁启超认识到史学的重大作用,学习西方由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6分)但他全盘否定旧史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史学的创新。(2分)评分说明:梁启超认识转变的背景如答具体史实,可酌情给分。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 (2016广州期末模拟29)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

12、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2(2016珠海期末监测30) 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A欧洲启蒙思想已经控制中国舆论界 B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C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3(2016湛江期末测试30) 1935年妇女共鸣中强调说:“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同年的读书生活则反驳说:“五四以后,他她和斗也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

13、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上述争辩集中表明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 B近代中国思想派系众多C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 D近代中国重男轻女严重4(2016深圳一调28) 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 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5(2016韶关一调28)顾炎武给黄宗羲写信自述为学感受,说“炎武自中年以前,而于圣贤六经之指,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但鄙著恒自改窜,未刻;

14、其已刻八卷乃数年前笔也,先附呈大教。”由此可见他的治学风格是A经世致用 B开拓创新 C旁征博引 D严肃负责6. (2016汕头期末质检29)甲午战后的“戊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爱国救亡为目的的政治思想运动。其影响的共同之处在于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制度 B全面颠覆了民族传统与守旧观念C有效促进了思想启蒙与救亡意识 D深刻变革了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7.(2016惠州三调28)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

15、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8(2016佛山期末质检28)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二、非选择题1.(2016广州期末模拟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

16、西方现代文化。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12 分)评分标准: 一等(1210 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 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论述角度单一

17、;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 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2(2016韶关一调40)(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

18、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5分)主要变化:从外报为主体,到民族报业逐渐崛起;民办报刊

19、逐渐合法化;报刊业发展呈现阶段性明显;报刊报道内容广泛;报刊种类多;办报点分布范围广,逐渐遍及全国;报刊杂志担当启蒙和救亡图存使命。(答1点2分,任答4点8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分析原因:政治运动推动;民族危机加深;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业兴起;西学传入;有识之士推动。(答1点2分,任答3点给7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10分)示例1:报刊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2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全国各地主要报刊杂志,

20、报道大量严重失真新闻,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19591962年三年严重经济灾难。文革十年动乱,报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6分)示例2:报刊是中国社会进步推手。(2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2分)1905年,孙中山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他利用各种报刊作为武器,不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聚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革命创立共和,推动社会进步。(6分)(以上2种观点仅供参考,其它符合要求案例,同样给分。)3(2016佛山期末质检40)(25分)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材料一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

21、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为陈胜、吴广作“世家”,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据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等整理材料二 希罗多德说:“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公元前五世纪时,他写成著名的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

22、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他以纯粹人性化的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据(美)贝内特希尔等西方社会史等整理材料三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

23、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史学观方面的共同点。(6分)(1)反对残暴和专制,坚持人本主义,具有求真和批判精神。(6分)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共6分。(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能否据此判断历史学等同于文学艺术?为什么?(9分)(2)不能。(1分)司马迁据史料复原历史场景,鲁迅有此评价。(2分)但它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思维不同,历史想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恢复历史的真相为目的。(4分)不可在叙事中运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2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批判旧史学的认识。(10分)(2)认识:梁启超借批判旧史学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是为唤起民众的爱国心。(2分)甲午战败后民族救亡图存挫折,梁启超认识到史学的重大作用,学习西方由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6分)但他全盘否定旧史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史学的创新。(2分)评分说明:梁启超认识转变的背景如答具体史实,可酌情给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