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概况(1)物质生活a衣着:鸦片战争以后, “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b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c住房: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
2、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2)风俗习惯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c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e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f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并未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西服饰并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和善于兼收并蓄的特点。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3、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变化比较大,主要是因为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这些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们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小;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在广大的内地农村由于闭塞与贫穷,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知识点三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3)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
4、较拥挤。(4)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后(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3)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4)住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5)休闲: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生活水平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加之
5、“左”的思想干扰,贫穷、落后、物资比较匮乏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比较低。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主题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分析: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中国服装有什么变化。2材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流行“布拉吉”和列宁装?3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的现象?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服装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鸦片战争后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敌视政策,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
6、边。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帮助,所以社会生活方面也学习苏联。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出大量各式各样的服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的服装市场迅速壮大。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各种款式的服装。4西方文化的传播;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提示:(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随之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
7、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同时封建统治较为薄弱。近代主要的社会改革和革命也多发生在这一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变动剧烈,新的经济和阶级因素在这里发育较早,力量也较为强大。(3)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提示:(1)消极性: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积极性: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
8、,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要点3: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提示:(1)鸦片战争后: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的延续。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
9、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例1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
10、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主题二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中餐西餐父母之命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
11、,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1888年4月1日申报论妇女作工宜设善章材料三: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美迈克亚当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请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
12、现这一现象?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历史影响。提示:1.表现: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原因: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到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2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做女工。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3变化:结束缠足;自主婚姻;从事各种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影响:冲击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壮大建设社会主义力量;有利于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的稳定。要点: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提示:(1)特点:
13、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2)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3)从哪些角度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
14、文明史看,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力量的影响,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
15、界潮流脱离,到今天逐渐与世界潮流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例2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解析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动社会习俗变革和发展,“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说明辛亥革命对于社会风俗变迁的推动作用,D正确;材料是风俗改革,不是服饰改革,A错误;B中“普遍”说法错误;教育体制完善不符合材料信息,C错误。答案D1
16、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A)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解析: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2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C)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解析:题干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3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
17、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的是(A)A中山装 B列宁装C长袍 D马褂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故A项正确;列宁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的服饰,故B项错误;长袍、马褂是清代民间的传统服饰,与题意不符,故C、D两项错误。4“古者贵贱有章,衣服有别,无敢惑紊者。羔裘豹袖者,望而知为大夫,褐宽博者,望而知为贱役。”材料反映了古代服饰特点之一是(C)A拘谨 B呆板C等级森严 D保守解析:从“古者贵贱有章,衣服有别,无敢惑紊者”可以作出正确判断。5民国以来,(山东)东平“遇有婚丧等事,仅以成礼而止。虽饶有资产者,亦不似往昔之铺张,贫者效之”说明此时东平的婚丧礼俗
18、(A)A趋于删繁就简 B带有西方色彩C彻底抛弃传统 D采用西方仪式解析:从“仅以成礼而止”“不似往昔之铺张”可以看出当时的婚丧礼俗趋于简化。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C)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解析:材料反映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观念和农历、阳历并存的事实,这些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7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从图1到图2的服饰变化本质上是(B)A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B社会经济发展的
19、变化C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D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解析: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政治观念上,一直是以社会主义政治观念不变,故A项错误;服饰的变化体现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其本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我国一直是保持社会主义思想不变,故C项错误;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8“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A)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
20、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解析:“送嫁妆”说明仍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A项不符合题意。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服饰由“毛式的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答案:(1)变化: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解放。(2)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绣花鞋”“剪辫子”两个方面分析回答变化;第二小问,可以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