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06KB ,
资源ID:29549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549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优化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优化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5广东广州一模)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信息“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

2、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 B C D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

3、权的政府,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3(2015河南郑州二模,26)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材料仅涉及家庭投资结构,并未体现是否和市场有联系,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4(2015天津河北一模)观察下列图片,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在唐宋时期得以产生或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4、()A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耕作面积不断扩大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农用动力不断革新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经济政策,不能成为“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在唐宋时期得以产生或推广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图片有灌溉工具和插秧工具,不只是耕作工具,与“耕作面积不断扩大”无关,故B项错误;以上农业生产工具得以产生或推广主要在南方,这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有关,故C项正确;翻车动力是人力,筒车动力是水力,而秧马动力是人力,无法说明农用动力不断革新,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河南六市一模)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

5、宋朝的土地政策()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解析“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的景象”说明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体现的是一种繁荣景象,无法体现“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恶化”,排除B、C项;“不抑兼并”只能导致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对象,故D项错误。答案A6(2015湖南岳阳一模)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解析由

6、“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见“生产专业细化”,由“官营手工业”可知“官府掌控”,故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贵族消费,并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生产成本和效率的高低,故A、D项错误。答案B7(2015江苏南京一模)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手工业。由“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可知,当时景德镇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选

7、B项。制瓷业早在唐代以前就兴起了,A项错误;景德镇虽是瓷都,但也还有其他行业,不可能全员参与瓷器生产,C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从业情况,并没有说明民营手工业产品对市场的占有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8(2015江苏盐城三模)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官吏令丞录事府史监事典事价人掌固人数13261239316161411013官品六、七品八品无无无九品无无无A.官市的政治属性 B城市建设的成就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市场管理的规范解析

8、材料表格体现官吏管理市场职能,实质上反映出了唐朝官市的政治属性,故A项正确;城市建设的成就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属于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市场管理的规范属于材料反映的直接信息,不是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9(2015广东汕头一模)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小农经济遭受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解析据材料“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和“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

9、、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可知宋代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城市与商业发展,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城市商业经济发展,并不能说明“抑商”,也未涉及“重农”,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5安徽合肥一模)士与中国文化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解析材料中的“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10、”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说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重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材料虽体现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说明商人的地位已经高于儒士,D项错误。答案B11(2015天津和平一模)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

11、税解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主要经济根基,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推行,故A项错误;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故B项错误;题干说明国家征收商业税时,会根据当时商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体现了对商业政策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5江苏南京三模)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利于稳定社

12、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解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与材料“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不符,排除;C项与“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不符,排除C项;“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体现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5河南濮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

13、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

14、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并指出成型的中国传统文明的典型特征有哪些?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体现了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

15、理;“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说明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说明注重兴修水利。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文明史观点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回答。答案(1)措施: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注重兴修水利。(2)过程: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演进。特征: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14(2015江苏南京三模)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

16、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纺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

17、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18、,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3)问,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解

19、答步骤一般如下: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不能得高分。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政策:重农抑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把财富用于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