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基础练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据此完成12题。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起伏大B.地面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第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流
2、的弯曲程度加大。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答案1.C2.B读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35题。3.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A.冲积扇B.河口三角洲C.山脊D.悬崖4.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处到A处堆积的情况是()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B.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C.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D.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5.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V”形,流水侵蚀B.“V”形,流水沉积C.“U”形,流水搬运D.“U”形,冰川侵蚀解析第3题,图中B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变平,河道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
3、积扇。第4题,图中河流从B处到A处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在河流的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由B处到A处依次是颗粒由大到小的砾石、砂、粉砂、黏土。第5题,图中C处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蚀作用,河谷呈“V”形。答案3.A4.D5.A牛轭湖是由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某牛轭湖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67题。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牛轭湖的演变顺序是B. a处沉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C.该牛轭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7.该牛轭湖的作用可能有()A.阻滞河流泄洪B.适合渔业生产C.扩大了河流航运
4、里程D.扩大灌溉范围解析第6题,当河曲越来越弯,水量增加时河流便裁弯取直,从裁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故A正确;牛轭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a处是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错;牛轭湖多位于地势平坦地区,有明显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势也平坦开阔,所以不一定都位于平原地区,故C错;本题没有说明是南北半球,如果是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河流流向就有可能自d向c,D错。第7题,湖泊可以调蓄洪水,利于泄洪,A错;牛轭湖适合渔业生产,B正确;河流裁弯取直后,从直的河道航行,缩小了河流航运里程,C错;扩大灌溉范围一般与修建水利工
5、程有关,图中并没有表明,故D错。答案6.A7.B8.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处河谷呈“V”形,处河谷呈槽形。原因分别是: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为主;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作用加强,河谷展宽。(2)河流在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加上海水的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形成。如果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加剧,处河口地貌面积将。答案(1)下蚀和溯源(向源头)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2)三角洲慢顶托沉积水土流失扩大等级考提升练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
6、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新冲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农业生产很少利用。据此完成12题。1.与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后退的原因是()A.祁连山下降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C.祁连山上升D.河流堆积作用减弱2.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缺乏土层C.光照不足D.降水稀少解析第1题,与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后退,说明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第2题,新冲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缺乏土层,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因而利用很少。答案1.B2.B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
7、,“富”和“险”分别是指()A.九省通衢地上悬河B.洞庭湖畔赤壁战场C.鱼米之乡九曲回肠D.黄金水道险滩密布4.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解析第3题,根据题目提示以及图示,可以判断出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为地上悬河,二是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故选C。第4题,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悬河,河道易发生变化。故选B。答案3.C4.B读古黄河三角洲演变
8、模式图,完成56题。5.甲、乙、丙三处土层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是()A.甲、丙、乙B.乙、甲、丙C.甲、乙、丙D.丙、乙、甲6.与b时段三角洲快速发展无关的因素为()A.水下坡度平缓B.海水顶托C.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见效D.渤海湾潮流作用弱解析第5题,此处位于古黄河三角洲附近,土层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作用。越向下堆积时间越早,故丙最先形成,之后乙、甲依次形成。故选D。第6题,1128年至1855年我国没有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故选C。答案5.D6.C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
9、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河水流量支流汇入沿岸地貌两岸岩性A.B.C.D.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解析第7题,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显著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
10、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因此D正确。第8题,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则河道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因此C正确。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在不同河段差别不大,因此可以排除其他选项。第9题,主汛期,流量和含沙量较大的渭河汇入黄河小北干流的下游,会导致下游水位抬高,进而导致黄河小北干流上游河段落差减小,流水受阻(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水位会抬升,泥沙淤积增强。答案7.D8.C9.C10.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黄淮海平原形成
11、的主要外力作用为。(2)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解析第(1)题,黄淮海平原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形成的,为流水沉积作用。第(2)题,冲积扇形成过程可以从地形对河流流速、携带泥沙能力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由图2可以得到答案。答案(1)流水沉积(堆积)(2)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河水搬运能力下降,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3)分布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河流故道,指河流迁徙、改道后遗留下来的废弃河道。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河流故道分布区。下图为鄂南某地河流故道
12、群。河道废弃过程中,裸露洲滩面积扩大,速生树种种植明显增加。材料二沿江、滨湖的低地四周用堤坝围护并设置灌排系统的农业区称为“垸”。它通过水闸与外部江湖连接,一般在枯水期开闸引水入垸,有时也会在洪水期开闸引水入垸。(1)枯水期引水入垸主要为了,洪水期引水入垸主要为了。(2)图示河流故道群形成后,对甲、乙两地间长江河道的影响主要是、。(3)形成裸露洲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分析其适合速生树种生长的自然原因。(4)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河流故道分布区?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该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枯水期降水少,此时引水入垸主要是为了引水灌溉或抵抗旱情;洪水期降水丰富,河流水位上涨,此时
13、引水入垸主要是为了调蓄洪水。第(2)题,读图可知,河流故道原为长江干流,受长江裁弯取直影响逐渐废弃,从而使甲乙之间的长江河道变直,长度变短。第(3)题,形成裸露洲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分析,包括裸露洲滩地形平坦,受流水沉积作用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影响,河道逐渐弯曲,形成曲流;洪水期,河流水量增大,侵蚀作用增强,河道最弯曲部位被自然裁弯取直;弯曲的河道逐渐被废弃,形成众多河流故道。答案(1)引水灌溉(抗旱)调蓄洪水(2)河道变短河道变直(3)流水沉积自然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接近河流,水源充足;流水沉积,土壤肥沃。(4)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形平坦,河岸对河流限制小,河道逐渐弯曲;洪水期,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众多河流故道。-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