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422KB ,
资源ID:29537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53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人认为:上天无上尊严,但管不到人间每一人的私事,只有天子有资格与上天沟通。但天子的请求,不是天子一人的要求,而是代表公共利益。这一观念A. 蕴涵着一定的民本色彩B. 削弱了“家国一体”的基础C. 扩大了“天人感应”的影响D. 旨在限制周王专制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周王代替天子管理民间事务,天子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故说明周王有“敬天保民”的天人观,蕴含了民本思想,选A;周人的天人观强化了周王地位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排除B;“天人感应

2、”思想形成于汉代,排除C;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2.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却“西不入秦”。齐国樱下学宫祭酒荀子曾去齐至秦,并称秦国“治之至也”。据此可知,与春秋相比,战国时A. 士人认同秦国治国思想B. 秦国人才吸引力增强C. 儒者调整了治世理想D. 文化重心已向西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荀子对秦国的称赞主要和秦国招揽人才的政策有关,B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的特征,士人认同秦国治国思想的说法错误,A项排除;儒者的治世理想为大同社会,未曾调整,排除C项;秦国地处边陲,文化并不发达,因此文化重心己向西转移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3.

3、汉文帝时,政治家贾谊在陈政事疏中指出:“巨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据此可知,贾谊意在A. 强调无为到有为的必要性B. 揭示秦朝重法轻礼的弊端C 说明独尊儒术收效甚微D. 分析士人政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巨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认为当时无为而治思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统治危机,因此主旨是在强调有为的重要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秦朝重法轻礼的弊端的说法,B项排除;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士人政治的说法,D项排除。4.自昭

4、帝、宣帝到西汉末年,丛相共22任,其中齐鲁人占8人次,人数所占比例相当可观。这表明A. 汉代开国元勋多为齐鲁人士B. 其他地域士人缺失从政途径C. 儒学具有特殊地位D. 门阀制度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自昭帝、宣帝到西汉末年的宰相任职人员主要出自齐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鲁是孔子的故乡,宰相任职人员大部分出自齐鲁主要和儒学独尊有关,C项符合题意;昭帝、宣帝统治时期已经是西汉中期了,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是可以通过察举制出任政府官员的,排除;门阀制度的形成是在魏晋时期,D项排除。5.汉律允许某些亲属之间互相首谋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唐律规定:诸同居,若大

5、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蟀为主隐,皆勿论。这反映出汉唐法律A. 忽视了社会秩序稳定B. 体现了伸礼屈法思想C. 消除了家庭内部矛盾D. 凸显了仁政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到唐代法律,允许藏匿罪犯由亲属扩大到部曲等人,表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加深,这也是关注家庭秩序稳定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C项属于过度解读该政策,排除;仁政是强调统治者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排除D项。6.儒学发展史上出现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A. 宗法制逐步瓦解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 吸收糯合诸子学说D. 程朱

6、理学兴起【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经过朱熹改造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其中儒学经典以朱熹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主,体现的是儒学发展向“四书时代”的转变,D项符合题意;宗法制体现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A项排除;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B项排除;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糅合诸子学说的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主旨不符,C项排除。7.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A. 理学重规范轻自律B 理学重礼轻法C. 礼制繁琐严苛D. 礼制

7、趋向世俗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材料未言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8.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绘成了梅谱。他曾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形像一把扇子时,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A. 践行格物致知主张B. 坚持独特的求理方式C. 对儒学认识的僵化D. 认为“宇宙便是吾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曾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形像一把扇子时,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

8、明”可判断宋伯仁的求理方式是:通过探究梅花获得理的认知,体现的是格物致知的思想,故选A项;宋伯仁的求理方武与朱熹主张一致,都是格物致知,排除B项;儒学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D项为陆九渊的主张,排除。9.阳明心学反思程朱理学,旨在通过对心性的强调,使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人的自然情感。这一变化A. 解决了人欲泛滥的问题B. 颠覆了人们对理的认识C. 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 否定了知行合一的求理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旨在通过对心性的强调,使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人的自然情感”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认为人通过内心的反省来明理,故选C项;A、B项属于绝对表述,排除;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9、排除D项。10.古代中国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写作重点内容的这一变化,暗合了明末A. 近代科学方法的产生B. 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C. 西方科技成果的传入D.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一向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故历史农书颇多,但同时轻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材料体现的是天工开物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出现的“工商皆本”思想相符,B项符合题意;近代科学方法是以实验和推理为特征,材料未体现,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西方科技成果的传入,C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

10、项排除。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研究科技的动机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经学的目的。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A. 技艺先进B. 重理论C. 儒学化D. 体系完整【答案】C【解析】【详解】由民本、仁、孝、经学等得知科技受儒家思想影响,C项符合题意;技艺先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轻视理论,B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未形成完成的体系,D项排除。12.秦朝时囚徒程遂整理和再造的隶书,得到政府的肯定。这是出于当时A. 王朝初建文化宽松B. 文字统一的需要C. 国家事务日益繁杂D. 书写材料的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1、,秦统一文字是小篆,但是小篆书写较为复杂,不利于文字传播效率的提高,因此民间通行更便捷的隶书,C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排除A项;书写材料的革命是西汉早期发现的造纸术,排除D项。13.如图为元朝王冕的墨梅图(局部)。画面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作者以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该画作者旨在A. 表达个人情感B. 描写真实景象C. 反映多彩生活D. 颂扬繁荣盛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作者以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追求抒情写意,A项符合题意;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不写实,B项排除;材料未

12、涉及多彩生活和歌颂繁荣的盛世,CD项排除。14.元朝仕途中,由宫廷亲军入仕者约10%,吏员入仕者约85%,以儒晋身者约5%。这客观上有助于A. 扩大统治基础B 发展戏曲副业C. 提升官员素质D. 消除冗官冗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仕途中,由宫廷亲军入仕者约10%,吏员入仕者约85%,以儒晋身者约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不重视科举制,甚至一度废除科举,文人仕途被堵塞,被迫投身戏曲事业,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元朝选官的封闭性,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A项排除;元朝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做法不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选官方式,与冗官冗兵无关,D项排除。15.明末

13、冯梦龙自己科举未中,但出版了很多与科举有关的畅销书,而且还出版了不少通俗文学,包括戏曲、歌谣、小说、笑话集等。这反映了当时A. 科举考试关注通俗文化B. 文人价值出现根本转折C. 社会文化需求多元化D. 文人入仕途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出社会关注科举文化或通俗文学,分析得出当时社会不再是以科举文化为重,说明文化需求多元,故选C;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并非关注通俗化,排除A;B错在“根本转折”;明清时期的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D。16.186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断然拒绝27位洋商代表修筑铁路的请求。1880年李鸿章却上奏清王朝,系统阐述了修铁路的益处。这反映出

14、李鸿章A. 圆滑善变的处事风格B. 从顽固派转变到洋务派C. 解决经费不足的需要D. 谋求洋务富强的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对铁路的态度是由反对修铁路到主张修铁路,这主要和洋务运动中为解决军事工业需要的资金、原料和运输方面的困难有关,体现的是求富,D项符合题意;圆滑善变的处事风格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B项排除;解决经费不足只是修建铁路的一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排除。17.19世纪中后期,本应学外文及西学的广州同文馆学生,却因学中学而导致西学荒疏;受过西学专门训练的严复、马建忠等,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A. 危机加深激起国人抵制西

15、学B. 传统观念与西学传播的冲突C. 西学人才缺乏社会需求D. 制度变革成为时人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学西学的学生专注于学习中学并参加科举考试,说明作为新生事物的西学遭到国人抵制,反映出中西观念冲突剧烈,故排除C选B;此时民族危机加深,为实现富国强兵学习西方成为必然选择,排除A;严复、马建忠等人都致力于科举,与制度变革矛盾,排除D18.康有为将孔子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将儒学改造为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时人认同,应者寥寥。这主要是因为A. 清政府加强了社会舆论控制B 社会守旧势力仍旧强大C. 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D. 孔子的传统形象被颠覆【答案】D【解析

16、】【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变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康有为改变孔子形象,试图为变法制造舆论与历史基础,但他的这一做法动摇了传统统治的理论基础,故支持者甚少,故选D;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完全是为变法服务,对孔子形象的改变颠覆了读书人的世界观,因此不被多数人认可,与清政府加强舆论控制和守旧势力强大无必然关系,AB项排除;康有为将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体现的是对传统心理的照顾,C项排除。19.邹容的革命军问世后,很快便由各地书肆以革命先锋、图存篇等书目翻印,或与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合刊,简称章邹合刻,销言百万册。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 书肆是宣传革命的主要场所B. 邹容政治

17、声望不及章太炎C. 各地对革命理解差异较大D.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邹容、章太炎属于革命派,二者的书籍被广泛印刷出版体现的是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D项符合题意;报刊是宣扬革命的主要场地,如民报,A项排除;材料与政治声望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各地革命的理解,C项排除。20.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这说明陈独秀A. 升华了儒学现实价值B. 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C. 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D. 专注家庭伦理关系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

18、亲恩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平等,B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中儒学属于批判的对象,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平等,忽视亲情的说法错误,C项排除;材料与家庭伦理道德的变革无关,D项排除。21.1902年,梁启超认为“史馆中数十万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可见,他倡导的史学革命着眼于A. 唤醒民族意识B. 复兴传统史学C. 发动群众革命D. 推进维新变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强调的是利用史学来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A项符合题意;复

19、兴传统史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梁启超主张的改革,C项排除;维新变法在1898年9月21日被顽固势力镇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项排除。22.阅读如图内容,贯穿的主线是A.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D. 毛泽东思想的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以学术思想的方式引进的,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等人举起了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共产党成立后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近代向西方学习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中共成立于1921年,排除C;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时期,排除D。23.毛泽东在对中

20、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从这一思想出发,毛泽东撰写了A. 新民主主义论B. 论联合政府C. 论十大关系D. 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可以判断出该著作诞生于1956年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因此C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A项排除;论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七大上发表的,B项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

21、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D项排除。24.“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 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C. 为了深化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发表了“南方谈话”D.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B选项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历史结论,符合题意;A项为历史解释,排除;C项为历史叙述,排除;D项为历史事实,排除。二、非选择题 25.儒学在中华文明中具有特殊

22、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为仁由己。论语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一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元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足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摘编自马克鑫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脓惰而万事荒

23、,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摘自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并简要分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儒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答案】(1)代表及主张:孔子:仁、礼、德治;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苟子: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举);“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经济因素:铁犁、牛耕的

24、使用与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分封制趋于瓦解;阶级因素:士人阶层兴起(知识分子阶层崛起或者士大夫阶层崛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礼贤下士”或重用士人);文化因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或文化下移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或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观点:经世致用特质: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详解】(1)人物及主张:根据材料“为仁由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德治与

25、有教无类等;根据材料“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思想体现的是民本、性本善和养浩然正气等;根据材料“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强调的是礼法并治、尊重自然规律、性本恶和君舟民水等。背景: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需要从政治、经济、阶级和教育等方面思考。(2)作用:根据材料“充分肯足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可归纳出理学的作用体现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两方面。原因:根据材料“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可归纳出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是吸收佛道思想的精粹和理学家的创新。(3)

26、观点:根据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知体现的是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根据材料“股脓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可知体现的是经世致用。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不同视野下孔子和儒学的形象摘编自林存光孔子的形象变迁与时代转换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要具体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答案】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观点:儒家思想是为晚清统治阶级服务的。说明:自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长期闭关锁国造成的盲目自信,促使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形成了纲领化的“中学为体,西学

27、为用”思想。把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举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海军、学校,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缺乏对“中学”“西学”的深入了解,把“西用”与“中学”嫁接,削弱了西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直接决定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综上,从内忧外患下的“中体西用”思想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晚清统治阶级服务的。示例二:观点:孔子的形象的变迁与时代转换说明:1895年甲午战败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学进一步传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

28、法运动,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子,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塑造成主张托古改制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综上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孔子变成了托古改制的先师。示例三:观点:孔子的形象的变迁与时代转换说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民主共

29、和制不能得到巩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制度、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思想牢牢控制,1915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打倒被偶像化的孔子。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但前期新文化运动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倾向。综上可知,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启民智,孔子被全盘否定。(其他角度: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在继承与创新等。)【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从洋务运动到新时期孔子形象的变化可知,论点需要围绕时代发展和孔

30、子形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展开,在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孔子的形象变化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背景及孔子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答案言之成理即可。27.国家治理关乎王朝兴衰,思想统一是内容之一。阅读材料一,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至此,百家学说虽未完全消失,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濡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摘编自中外史纲要新全球史等。材料二

31、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摘编自汉书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措施,并据此分析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答案】(1)措施:教育上,设置五经博士,提升儒学地位;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传播儒家思想;政治上,运用法家学派的治国原则;思想上,

32、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或正统思想)。原因:统治者的推崇,服务于政治(成为正统思想);与教育密切结合。(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或维护了封建统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或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可知需要从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政治上运用法家学派的治国原则、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教育上置五经博士、创办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推崇和与教育的结合。(2)意义:根据材料“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孺家倡导的忠义孝涕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