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4 ,大小:3.74MB ,
资源ID:295030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503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

1、最新考纲能力层级常考题型考频热度备考方略种群的特征选择题为主1.明确定义,利用图解分析各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2.明确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常见的形式,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3.通过分析自己所熟悉的群落结构情况,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4.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会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种群的数量变化选择题为主群落的结构特征选择题为主群落的演替选择题为主题组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辨析关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

2、,则出生率会更高。()提示: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会降低出生率。(4)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提示:在“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5)“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提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并不等同于“J”型增长曲线。(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提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

3、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C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错误。3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

4、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a表示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填“a”“b”或“c”)。(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型曲线增长。(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的个体数。解析:(1)图1中,a、b、c分别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2)为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前4年,为1,则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

5、没有改变。第4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10年时等于1,说明第10年松鼠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或第10年时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不变且大于1,则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型增长。(3)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统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答案:(1)性别比例b(2)基本不变9或10“J”(3)随机取样相邻两边上题组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辨析关于群落的结构、演替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提示:草

6、坪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5)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6)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捕

7、食、竞争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选B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解析:选B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

8、,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题组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辨析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5个易错点(判断正误)(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提示: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3)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提示:草地上的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4)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不能都被

9、统计在内。()(5)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

10、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关键语句记一记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种群数量有增长趋势稳定型各年龄组成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处于稳定趋势衰退型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种群数量有减少趋势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11、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关键是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6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7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2、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B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不属于捕食C某个池塘内所有鲫鱼的个体数量即种群密度D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解析:选B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数个体总数的比率,A错误。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关系,捕食属于种间关系,B正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是某个池塘内的所有鲫鱼个体数,C错误。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

13、间特征,D错误。2(2018届高三西安摸底)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环境容纳量较小。3(2017全国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

14、(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

15、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1明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2辨析种群增长的2类曲线(1)曲线分析: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食物、空间有限;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2)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

16、K/2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快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采用坐标曲线、图表等形式,考查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1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不变解析:选D由图分析,在环境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

17、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A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该藻类的最大种群数量是最小的,所以在该温度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 条件下第5天该藻类数量约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2(2012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

18、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选D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3(2015全国卷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

19、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3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

20、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掌握“S”型曲线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图中A、B、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

21、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2(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

22、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A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3(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选A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高度低了

23、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1熟记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类型(1)四种种间关系:(2)两种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辨析群落演替类型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

24、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共同点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巧选问题角度鼓励奇思妙想结合生物学问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1(2014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

25、,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

26、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

27、变快未发生改变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结合图表,考查群落的演替过程2(2013全国卷)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

28、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解析:(1)常绿阔叶林遭到砍伐后,原有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由题表知,草丛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弱,但恢复力稳定性最强;同理,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组分最多,食物网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29、故动物分层现象较复杂。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考点(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计算和注意事项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解析:选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标记物脱落时,统计的种群密度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30、,应当遵循“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若选取较密的地区进行取样,统计得到的数目会偏大;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所得结果会偏大。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

31、均值;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

32、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选D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64;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1牢记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项目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围植物或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方法步骤(1)随机取样;(2)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3)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1)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标记后放回;

33、(2)一段时间后重捕;(3)按如下公式计算:2.归纳两种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7种“误差”(1)样方法误差:未做到“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2)标志重捕法误差: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会比真实值偏大。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此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

34、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注重理性思维突出能力考查结合实验分析,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1(2015北京高考)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

35、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通过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故认为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2长爪沙鼠是某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

36、,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实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10月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1)若投放灭鼠剂,有毒物质会沿着_渠道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影响生态安全。(2)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 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_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_。(3)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EP1含有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_(

37、器官),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4)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_、出生率总体水平_。解析:(1)若投放灭鼠剂,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2)根据标志重捕法中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单位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6040)/200.5240(只/hm2)。种群的数量(第一次捕获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减小,估算值会偏大。(3)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雌性激素含量过多时,可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4)与对照组相比,

38、实验区繁殖高峰推迟到9月,且其繁殖高峰期幼体比例较对照组繁殖高峰期低很多,其出生率总体水平降低。答案:(1)食物链(2)240大(3)下丘脑、垂体(4)推迟降低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采用表格、曲线等形式,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3(2018届高三漳州调研)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型增长,原因是_。年份植物 2010201120

39、1220132014甲10.09.28.06.85.5乙3.02.11.10.30.1丙0.30.61.11.52.3丁3.02.00.400(2)下面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是从第_年开始的,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填“”“”或“”)死亡率。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型。解析:(1)样方法须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初始几年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第1119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20年时1,说明第20年该种群数量与第19年相同,因此种群数量最少是从第19年

40、开始的,20年后值等于1,此后种群数量不变。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丙“J”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2)19衰退一、课堂两级训练查盲点 高频考点强化训练1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解析:选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大小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

41、体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总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图2中曲线开始阶段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变成了增长型。某些生物无性别之分所以也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2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银杏树的种群密度时,随机选取5个面积为1 m2的样方进行统计C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将捕获的M只鹿进行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

42、m)只解析:选B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调查银杏树等乔木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应为100 m2,B错误;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正确;由标志重捕法的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3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应出现

43、在T5时且数值保持不变D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解析:选BT4T5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依然大于零,即在此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依然增大,A错误;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该草鱼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而对于“S”型增长曲线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正确;当环境遭到破坏时,环境容纳量K值是变化的,C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最大)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错误。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都可以出

44、现在森林群落中D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解析:选A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错误。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B正确。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均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纬度越低,物种丰富度越高,D正确。5(2018届高三东营摸底)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

45、地块(消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A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B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C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请回答:(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不同(填种群特征),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2)混种实验过程中,需用样方法连续多年对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为统计准确应如何对每个样方内的植物进行计数?_。(3)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C实验地块演替趋势是群落

46、的空间结构和_结构都向复杂化发展。解析:(1)“三种植物种子”是新产生的子代,代表出生率;在B栖息地乙种子最多,说明乙适应该环境,以后几年内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而甲和丙产生的种子少,竞争力弱于乙,以后几年内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2)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植物个体,样方法计数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群落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A地为高山草原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A地最终只能演替形成高山草原;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都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答案:(1)出生率乙的数量逐渐增加、甲和丙的数

47、量逐渐减少(2)统计样方内和任意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植物个体数(3)高山草原营养低频考点补偿训练1如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解析:选D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

48、、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正确;甲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2.如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此鱼塘中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D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不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C草食

49、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A错误;浮游动物在此鱼塘中呈“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会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50、解析:选C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增加,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C错误。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4(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选D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

51、存在种内竞争。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5(2018届高三合肥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C不同的群落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

52、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不同的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玉米或竹子属于种群,未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6如图所示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瓢虫数量下降表明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降低B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C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解析:选A图示中瓢虫数量下降,只能表明瓢虫的种群密度降低,但生物的种类数并没有改变,故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没有降低,A错误;

53、棉蚜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B正确;棉蚜与瓢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根据种群数量变化(随棉蚜数量增加瓢虫数量增加,而随着瓢虫数量的增加又会导致棉蚜数量减少)可知,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C正确;瓢虫捕食棉蚜,由图示可知,棉蚜数量增多后瓢虫的数量才会增多,即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很难利用瓢虫及时消灭棉蚜,所以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D正确。7(2017长沙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如果要调查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

54、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中a段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_”型曲线,其增长快速的原因是_,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填“K1”或“K2”)。(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填“食物和天敌”或“气候和传染病”)。(4)在d段,若该田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会变小。解析:(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种群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

55、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总数NMn/m,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等式中M、n不变,m减小,故N增大,即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2)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有限、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图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原因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由图可知,田鼠的种群数量在K1值附近上下波动,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3)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4)在d段,若该田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田鼠种群的增长会受到限制,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

56、变小。答案:(1)活动能力偏高(2)J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K1(3)气候和传染病(4)K值(或环境容纳量)二、课下双线补给强知能零碎知识自主补弱1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与K/2值的应用: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3明辨群落演替的2个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综合检测全

57、面提能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6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8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农田中的玉米均匀分布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选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

58、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D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某种蛇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

59、制属于反馈调节解析:选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4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解析:选D由图甲

60、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d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组成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5某灌木(称m灌木)是一种寄生在猫爪藤上的荒漠植物,如图是在干旱季节里,此灌木对猫爪藤果实产量影响的数据统计。当干旱情况不严重

61、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J”型增长曲线B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每棵猫爪藤果实数量如上图所示C假设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将先增后减D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解析:选D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由于其他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A错误;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不会出现题图所示的柱状图,B错误;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猫爪藤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增长阶段,故当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

62、量变化无法判断,C错误;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随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增加,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D正确。6.(2017潍坊模拟)如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可表示森林火灾后的演替过程B曲线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CM、N点物种组成不会发生改变D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类型解析:选C曲线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次生演替,因此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A正确;曲线演替开始时,物种数为0,因此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B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

63、不断发生改变,图中M、N点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同,C错误;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D正确。7(2018届高三南通、扬州、泰州联考)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解析:选A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个体,一般情况下,植物或活动能

64、力弱的个体采用样方法,A正确;巴西红耳龟在其原产地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所以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最初呈“J”型增长,但由于空间、资源等限制条件,最后将呈“S”型增长,C错误;巴西红耳龟的防治越早越好,一定要在种群数量达到K/2前防治,D错误。8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

65、种间关系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解析:选D一荒地被改建成果园后,若以果树为食的农业害虫的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会使果树的产量增加,或者在果树开花期,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所以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是有影响的,D错误。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66、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会发生变化D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逐渐增加解析:选C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由于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会发生变化,进行进化;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相对稳定。10(2016天津高考)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

67、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选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根据题图信

68、息,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数量增加,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二、非选择题11某海岛上迁入一些农户,若干年后,人类的活动对该海岛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海岛的一些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这些植物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2)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这些农户开始砍伐树木、围海造田,此举会使该海岛的物种丰富度减小,导致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降低。该实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进

69、行。(3)在农户迁入前,该海岛上的某种喜盐草种群中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农户迁入若干年后,该种群中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在此期间该喜盐草种群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理由是_。(4)若该海岛总面积为300 km2。在农户迁入前,该海岛上动物X种群的K值为1 200只,则当动物X的种群密度为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农户迁入若干年后,动物X的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来源和活动范围均减少,则其K值会变_。解析:(1)影响植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植物防风消浪的作用体现的是其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

70、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3)农户迁入前,A基因的频率5%1/2(165%5%)20%;农户迁入若干年后,A基因的频率10%1/2(110%70%)20%,即农户迁入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故当动物X的种群密度为1 20023002(只/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动物X的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来源和活动范围均减少,则其K值会变小。答案:(1)光照间接(2)抵抗力方向与速度(3)未发生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4)2只/km2小12(2018届高三安庆摸底)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

71、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只/hm2)次生杂木林5511.506 3灌丛5116.358 1农田213.941 7人工马尾松林2314.385 7(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_。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结构。(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原因是_;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是捕食者。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_。解析

72、:(1)鸟类一般以植物或动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具有镶嵌性,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简单,物种数量少,故表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表中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3)分析题图可知,甲种群的数量较多,乙种群的数量随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甲种群的数量增加,进而使乙种群的数量增加,乙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甲种群的数量降低,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答案:(1)消费者水平(2)营养结构最简单食物和栖息空间(合理即可)(3

73、)乙负反馈调节13某河流生活着鱼类和螺类等生物种群,种类较多,食物链复杂,河床上生长着大量的挺水植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存在_关系,从而可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河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的环境,这是群落_结构的体现,该结构具有明显的_现象。(2)当该河流受污染后,水底生活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鱼类和螺类大量死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工作人员将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使得河流水质逐步得以恢复,说明_,该群落演替类型为_。(3)一浅水湖泊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鲈鱼(主要捕食鱼类)濒临绝迹,此湖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和鲤鱼(主要

74、捕食螺)等生物。在保留或去除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曲线_(填字母)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曲线为图中的_(填字母)。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可采取_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挺水植物的上部和根系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种的生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是指在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未完全被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3)根据题意可知,该湖泊中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藻类

75、螺鲤鱼。去除鲤鱼后,由于螺的大量繁殖,会使浮游藻类大量减少,即图中曲线C可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由于螺被捕食的数量增多,会使浮游藻类大量增加,其遮挡阳光,使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大大减少,可用图中的曲线D表示。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可采取重建鲈鱼种群,以减少鲤鱼种群数量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竞争垂直分层(2)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3)CD重建鲈鱼种群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最新考纲能力层级常考题型考频热度备考方略生态系统的结构非选择题为主 1.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76、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4.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非选择题为主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选择题为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非选择题为主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题为主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题为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选择题为主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辨析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1)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提示: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2)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提示:南

77、方热带雨林气温高、生物种类多,分解者代谢活动强,土壤中有机物不易积累,故南方热带雨林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3)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提示:捕食者的信息也会被被捕食者发现。2.如图所示某湖

78、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选A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错误;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C、D错误。3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

79、中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鲢鱼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2)该食物网中螺蛳、鲤鱼和人_(填“能”或“不能”)构成食物链;图示食物链能构成食物网的原因是_。(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_之间循环,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4)研究发现该池塘生态系统中某种浮游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5)后来,由于工厂废水排入池塘,造成该池塘水体环境严重恶化。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稳定性。解析:(1

80、)鲢鱼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一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该食物网中螺蛳、鲤鱼和人不能构成食物链;图示食物链能构成食物网的原因是消费者可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被多种生物所食。(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4)该池塘生态系统中某种浮游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5)由于工厂废水排入池塘,造成该池塘水体环境严重恶化。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

81、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答案:(1)种群密度垂直(2)不能消费者可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被多种生物所食(3)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4)直接(5)恢复力题组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辨析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1)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提示: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降低了生物多样性。(2)农田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提示:农田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较低。(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一类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

82、系统中属于分解者。()(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提示: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各个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小。(5)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提示: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6)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选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83、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C错误;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捕猎等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禁止开发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湿地的蓄洪防旱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大量引入国外物种一定能提升当地生物的多样性解析:选B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适度开发和利用,这样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湿地的蓄洪防旱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量引入国外物种有

84、可能降低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关键语句记一记1生态系统包括四种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3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4输入第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是:一是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二是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其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

85、。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并不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6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生物的种间关系等都离不开信息传递。9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0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

86、、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和功能1(2015全国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并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调节是

87、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2016全国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

88、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合理即可)3(2014全国卷)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89、_。(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和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解析:(1)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戊中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中能量相差不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可得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根据(1)中的食物网简图可以看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戊是生产者,而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1)戊乙丙甲丁(2)捕食消

90、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1理清生态系统中3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2掌握能量流动的4个去向、3个关系式及2个特点(1)去向: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暂时未被利用。(2)关系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图解碳循环的过程4图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91、递及作用注重理性思维突出能力考查结合食物链,考查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1(2016全国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选C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

92、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采用图文结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2(2017江苏高考)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

93、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解析:(1)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3)叫声是通过物理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属于物理信息。因“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

94、”,故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雌蛙的卵块密度。(4)水草与浮游生物类具有竞争关系,水草腐烂产生的无机物又可被浮游生(植)物利用,故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既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也是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以蛙为食的不同纲的生物有蛇、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食物链、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分析与判断(1)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其

95、他的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的数量要大。(3)若“中间”营养级生物变化,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2017江苏高考)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

96、价值解析:选D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被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解析:选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处于第一营养级,都处于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属于同一营养级;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有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稳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对所有被捕食者来说不一定都是有利的;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越多

97、、营养结构越复杂,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难度就越大。1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即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1)生态系统的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2解读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4理清生物多样性3个层面、3种价值与4类保护(1)3个层面:基因

98、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3)4类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采用图表形式,考查水污染的问题1(2015江苏高考,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析:选AC由题图可知,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不同,说明温度可

99、影响藻类种群的变化。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导致其数量增多,但其种类一般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由题图可知,夏季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以浮游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的种类可能也会最多。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相邻的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浮游藻类中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结合生活实际,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2(2016全国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100、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不能改变它。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3(2018届高三岳阳模拟)我国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

101、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很多,如大量_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认为,如长期暴露在超过空气质量准则值PM2.5(即每立方米微粒超过10微克)的空气中,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_下降。(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_(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两点)。(3)下面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

102、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写出图中的营养结构:_,其中与蛇不构成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从理论上说,1 000 kg的水稻最少可使蛇增重_。解析:(1)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很多,如大量化学燃料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PM2.5超标,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人口密度下降。(2)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沼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是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存在两条食物链,即水稻鼠蛇和水稻昆虫青蛙蛇,其中与蛇不构成捕食关系的生物是水稻、昆虫。从理论上说,按10%的能

103、量传递效率、取最长食物链计算,1 000 kg的水稻最少可使蛇增重 1 00010%10%10%1(kg)。答案:(1)化学燃料人口密度(2)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水稻、昆虫1 kg考点(三)能量流动类计算题考查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1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5个种群4个营养级(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量(102 kJ/m2)750200.98500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C该生态系统

104、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D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5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应为:;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0.14;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去除甲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2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同化量分别是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AW110 W2BW15 W2CW110 W2 DW15 W2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即一般情况下上一营养级传递

105、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超过自身同化量的20%,如W1BCD,依据能量流动在各营养级之间逐级递减的特点,可判断图中A生物为第二营养级,对应表中的,其下一营养级生物为B、C,与表中的相对应。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5.9/141.0)100%11.3%。(3)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图中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含碳有机物、CO2。(4)DDT在生物体内会随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含量越大,因此D生物体内浓度最大。(5)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答

106、案:(1)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乙丁(2)二B、C11.3%(3)含碳有机物CO2(4)D(5)间接二、课下双线补给强知能零碎知识自主补弱1模型法判断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1)首先找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O2库。(2)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箭头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剩余的成分为消费者。分析如下: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模型一分析:E为生产者;F、D、B都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模型二分析: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模型三分析: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107、;D为大气中的CO2库。模型四分析:A为生产者;B、C都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约为10%20%。(2)能量利用效率: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能量的比值。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3理解外来物种入侵(1)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

108、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综合检测全面提能一、选择题1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之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蚯蚓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B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能量;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蚯蚓是异养需氧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

109、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为研究某市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科学家对市内几处水体进行了抽样,并在水样中培养玫瑰拟衣藻,检测不同水样中玫瑰拟衣藻的增长率,结果如表所示:取样地点N(mg/L)P(mg/L)玫瑰拟衣藻增长率鱼塘17.530.1010.244鱼塘28.50.0820.216 3艾溪湖10.740.030.171 6艾溪湖20.670.0320.198 9青山湖11.320.210.413 8青山湖21.480.160.268 4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玫瑰拟衣藻对P元素的需求量比对N元素的需求量要大B在艾溪湖

110、1号水样中培养的玫瑰拟衣藻的种群密度不能达到环境容纳量KC限制该市水体中玫瑰拟衣藻增长的主要因素是P元素,N元素的影响很小D鱼塘中的N元素远多于湖水,所以富营养化带来的生态破坏在鱼塘最为严重解析:选C玫瑰拟衣藻对N元素的需求量比对P元素的需求量要大,A错误;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在艾溪湖1号水样中培养的玫瑰拟衣藻的种群密度能达到环境容纳量K,B错误;限制该市水体中玫瑰拟衣藻增长的主要因素是P元素,N元素的影响很小,C正确;由于鱼塘中的P元素含量低,所以富营养化在鱼塘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并不是最严重的,D错误。3下表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甲(生产者CO2

111、消耗量)乙(分解者CO2释放量)丙(生产者CO2释放量)丁(消费者CO2释放量)CO2相对值100213011.5A甲可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乙释放CO2的方式不同于丙、丁C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解析:选B甲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CO2量,即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可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乙、丙、丁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表中CO2消耗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该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或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甲进入群落,乙、丙、丁通过呼吸作用将CO2释放到无机环

112、境,因此该表格可以表示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的是()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地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解析:选D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

113、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地萌发生长,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生态系统的正反馈。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B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C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会被破坏D只要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就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解析:选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A错误;人

114、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B正确;在一定限度内,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可以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其相对稳定性,C错误;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6图1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B图1中缺少ACO2的过程,其中D为分解者C每年冬季CO2的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1中过程大大减少,并且过程增加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

115、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解析:选B图1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A在碳循环中主要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CO2;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7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

116、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解析:选D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如草菇)、腐生动物(如蚯蚓),A错误。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自养生物有光合作用类型和化能合成作用类型,C错误。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正确。8(2017宁波模拟)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

117、措施属于易地保护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解析:选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尚不明确的使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环境的影响,显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9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下列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Ca同化的能量要大于

118、b同化的能量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解析:选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c与d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二者同化的能量之比,B错误;b获得的能量越多,则c可获得的能量会随之增多,d可获得的能量也会增多,D错误。10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其性别比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种群的繁衍,维

119、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解析:选B分析题意,雄性扬子鳄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可以调节雌性扬子鳄选择巢穴的位置,从而影响繁殖活动,影响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B正确。二、非选择题11如图为某海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结合图示和相关生态系统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有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的生物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有_。(2)该食物网中,如果对_过度利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若罗斯海豹大量被捕杀,则虎鲸、蓝鲸和阿德利企鹅短期内的数量变动分别为_、_、_(填“减少”“增加”或“基本不变”)。(3)帝企鹅和罗斯海豹

120、不会获得枪乌贼同化的全部能量,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枪乌贼同化的能量较大一部分用于_。该图中没有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_。该食物网中既存在捕食又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4)某片海域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_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_。(5)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信息传递非常重要,如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一定波长的光照才能萌发,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_。解析:(1)三级消费者位于第四营养级,有虎鲸、罗斯海豹、豹海豹、帝企鹅。(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如果对硅藻过度利用,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罗斯海豹数量的大量减少,使得虎鲸对蓝鲸和豹海豹的捕食数量增

121、多,直接导致蓝鲸和豹海豹的数量减少,而虎鲸的数量基本不变,豹海豹的数量减少导致阿德利企鹅数量增加。(3)枪乌贼同化的能量有较大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而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图可知,既存在捕食又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是虎鲸和豹海豹、罗斯海豹和豹海豹。(4)某片海域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即出现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决定动物的分层,正是由于鱼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才会出现分层现象。(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22、;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9虎鲸、罗斯海豹、豹海豹、帝企鹅(2)硅藻基本不变减少增加(3)呼吸作用消耗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分解者虎鲸和豹海豹、罗斯海豹和豹海豹 (4)垂直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5)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1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请据图回答:(1)图1中共有_条食物链,蝗虫和鸟类的关系是_,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_。(2)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则草的多样性会_。若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_。(3)图2中,植食动物粪

123、便中的能量可用_(填字母)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应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若从c、e、g、h、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_。植食动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有两个去向:流入下一个营养级、_。(4)蛇与鼠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的功能。解析:(1)图1中共有5条食物链,蝗虫和鸟类都以草为食,二者为竞争关系,鸟类又吃蝗虫,二者为捕食关系。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解者属于生物成分。(2)在图1中草为第一营养级,当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

124、会使草的种间竞争加剧,从而导致草的多样性下降。若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猫头鹰从第三、四、五营养级变成第三、四营养级,短时间内猫头鹰的种群数量增加。(3)根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可知,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可用g表示。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包括植物呼吸释放的能量和储存在植物体内的能量。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acb,bed,dgf,fih,所以aceghi。植食动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4)蛇与鼠根据气味去猎捕或躲避猎捕,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答案:(1)5竞争和捕食分解者(2)下降增加(3)g小于

125、ceghi被分解者利用(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3(2018届高三衡阳联考)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性。(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4)我国许多景区水域都受到污

126、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透明度减小,从而导致景致大为减色。相关部门为了使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做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并可能危害到_生物。(5)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鲫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是: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植食性鱼类可以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解析:(1)由图1可知,浮游藻类数量增多,导致无机盐浓度下降,说明藻类的繁殖离不开无机盐。(2)由图2可知,污水流经湖泊后,污染物迅速减少,说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3)水华严重时,浮游藻类大量悬浮于水面,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有机物制造量减少,最终使沉水植物死亡。(4)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快速杀死藻类,但容易污染环境,甚至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其他生物。(5)同一水体中的植物与藻类由于竞争无机盐和阳光等资源,会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同样能够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答案:(1)无机盐浓度(2)稳定(3)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4)污染水体(或环境)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5)竞争捕食藻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