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使用表达技巧方面表现出来的吸引人的艺术力量。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记知识,提能力1欣赏作品的形象(1)人物形象。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要结合作品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注意那些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借用一些修饰性词汇,按照“人物外在特征精神实质(性格特征、主要情感、心理尤其是矛盾心理)身份反映出的历史社会属性”的一般思路回答。(2)事物形象。首先,找准所托之物。然后分析其外形特征,展示其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最后,仔细品读文本,提示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
2、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在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3)景物形象。首先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意蕴。然后,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最后,明确技法,析其效果。2赏析作品的内涵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因此在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即表
3、层义和深层义)。3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在回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大多要从作品所应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特别是对作品的内涵、主旨表达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鉴赏。按照“作品运用了的艺术手法,逼真地描绘了的特征,营造了的氛围,生动地传达了的感情”的一般思路回答。以例说法,举一反三(天津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敦煌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
4、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
5、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一匹迈着舞步的马。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一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的。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
6、,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代人接一代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大敦哉煌也!看着那一尊顶天立地一般高大的佛像。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山的大度,山的厚重。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地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根
7、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一定的坡度微微往上一翘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生命的伟大。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面前洞壁上飞扬起来,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地站立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子带到云端。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的底气
8、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也在朝我们的臀腿发出鸣响。1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答案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2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答案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3【本节专题对应题目】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C文中第六自然
9、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E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鉴赏作品形象、内涵、艺术魅力类题目怎样答?1品味文本,鉴赏“意境”可从三个“必须”入手:一是必须将重点聚焦在作品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二是必须注意线索、标题、注解等信息,三是必须注重意境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2抓住核心,评点人物欣赏作品人物形象主要指对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人物精神风貌由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社会价值组成,特别要关注其思想特征。(
10、2)掌握文章背景与作者的情感倾向,特别要学会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来解读人物语言及其行为,找出其“独特”性。(3)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4)要善于鉴赏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记叙人称的选择及作用;分析记叙顺序的安排;分析各种描写手段的使用及作用。从选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关系的处理,分析主次、详略安排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是否运用了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3联系背景,体会感情善于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4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高考专题解析
11、】(2012湖南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忆韦素园君 鲁迅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
12、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
13、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
14、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
15、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是的,但素园却并
16、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十五) 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5分)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17、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2012湖北版)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耳边杜鹃啼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
18、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果,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
19、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蹄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
20、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害,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婆家被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
21、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
22、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材料的组织等方面分析,归纳答案要点。【考点定位】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在文章的含义和作用。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分)(2012广东)(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23、完成l618题。荷叶韩开春 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王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
24、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蜒、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
25、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刺刺”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
26、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
27、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内,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太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白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18.在第段和第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8、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流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
29、报以苦笑。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
30、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31、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
32、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
33、,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答:_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需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开始写到“我”到了汨罗江边,饮了一口江水,感叹道:“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这也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赋予了“汨罗江”以丰厚的含义。第十七段最后一句:“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惆怅”。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历程,概括前文中的变化。看着江面上的“渔翁”,想到“渔翁形象”,点明自己“惆怅所在”(第二十段)。引用清代诗人的诗作点明自己的心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
34、“我”“朝圣心情”也就“索然”了。这样作者的情感历程就理清了。答案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3.【本节专题对应题目】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答:_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4.【本节专题对应题目】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
35、的表现空间。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解析A项最后的因果关系不当,没有理解“苦”的深层含义。E项“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属于把文中不确定的信息当做必然的结论了。答案AE【易错点点睛】形象鉴赏,乱贴标签例1、(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原文见本节“真题探究”)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属于鉴赏评价能力方面的考查。它考查起来,较之一般基础性题目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命题上表现
36、为: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物象和人物形象。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有时会选择一些内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错因分析阅卷中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学生往往乱贴标签,不结合具体的描写,架空分析,结果文字写了一大通,分数得了一点点,实在可惜。本题应该注意人物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逃离郭静娟食堂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
37、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有一天,我终于因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虽然有着同吃同住的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
38、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39、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至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
40、,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只身独处,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纵有把酒临风的洒脱,能够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脱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与其逃离,不如归来。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1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1)“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为什么说“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答:_(2)“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这个比喻含意是什么?答:_2作者认为,王维竹里馆所描写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说明。答:_3文章所描写的这棵树是生活中一个怎样的形象?答: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