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 90 满分 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中原文
2、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3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制造技术进步B法家思想影响C政治伦理规范D审美观念变化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
3、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6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7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8.下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
4、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9.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10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
5、逐渐兴起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12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更替方式多样。秦汉之间政权更替的方式属于( )A.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 B.社会底层革命C.权臣逼宫禅让 D.地方势力做大替代1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14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
6、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1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16.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17.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
7、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18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皇权的宗室外戚19%-38%7%19%-38%门阀的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19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
8、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A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B促进黄河流域民族融合C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D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20.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A.民族交融的作用 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有效打击士族势力21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都是因暴政而亡
9、的A. B. C. D.22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轻徭薄赋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23.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24.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
10、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26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表明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素质 B.实现了社会公平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有利于中央集权27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11、”。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 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 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A. B. C. D.28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29.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
12、饪技术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30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14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
13、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3分)(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4分)(3)
14、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7分)32(12分)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摘自史记大宛列传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
15、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材料三 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1) 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4分)(2)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3分)(3)材料三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5分)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
16、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
17、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
18、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5分)高一历史答案1.C 2.C 3.B 4.C 5.D 6.A 7.A 8.A 9.D 10.C 11.C 12.B 13.C 14.A 15.C 16.A 17.D 18.B 19.D 20.A 21.A 22.B 23.C 24.D 25.B 26.D 27.A 28.C 29.A 30.C31.(1)创新举措: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分)(2)历
19、史条件: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4分)(3)影响: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7分)32.(1)“天子”是汉武帝。(1分)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1分)作者:司马迁。(1分)历史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分)(3) 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1分)历史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2分)(4) 思想:儒家思想。(1分)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影响: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分)33.(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3分)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分)(2) 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4分)(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1分)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