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元多义性、复杂模糊性,只就文本本身的表现来说,它不像散文的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小说的主题需要读者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等感悟出来。因此,要解答小说的阅读题,要先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然后再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一、小说文体特征与命题点(一)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2、。小说文体特征图解(二)高考命题点文体特征内涵命题点考题例证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概括题(2018全国卷T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情节作用题(2019全国卷T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在情节具体安排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一些技巧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情节手法题(2019浙江卷T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
3、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人物形象或特点概括分析题(2019浙江卷T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作者着重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主旨而描绘的次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形象作用题(2017江苏卷T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形象刻
4、画手法题(2019全国卷T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环境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环境特点概括分析题(2018江苏卷T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角度的选择,还有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等。环境描写手法题(2019浙江卷T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环境在揭示人物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
5、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作用题(2019全国卷T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甚至个别语句也是理解主题的关键。主旨意蕴探究类题(2019江苏卷T14)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二、三步读文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的,因此,在解答
6、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4大命题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3步骤”,以提高答题的效率。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阅读小说首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为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阅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的叙写。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动
7、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也要注意环境描写。在阅读中可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好批注。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阅读小说,要在前面对情节的梳理,对人物、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上,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读文示范】文本内容(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还都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
8、,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
9、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注】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
10、喂奶。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
11、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
12、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注】 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阅读步骤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情节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这样切分层次,理清情节:(1)第一自然段_,第二自然段_,这两个部分可以合为一个层次,开头两段详细叙述人物活动的场所,为主要人物出场作做了铺垫。(2)第三自然段_,属于总写人物,类似孔乙己一课中孔乙己的出场。第四、五、六自然段选取“_”这个事件从“小”处来刻画人物,同时第四段自然段加入别人的评论来侧面烘托人物。所以中间四段可以合为一层
13、,记叙主要人物的活动,属于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3)结尾两段(七、八段)言简意赅,属于故事的结尾,通过别人之口写_,这与前文的寒酸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同时,结尾之简与_形成巨大反差,结构上别具一格。提示:通过切分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并思考情节的叙述技巧及作用,为顺利解答后面真题试做中第2、4题做好铺垫。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_。从第三自然段出场时的外貌、语言和行为即可看出其形象特点:_;从“打架”事件中可以看出他_。提示:关注人物描写的语句并思考其作用,为顺利解答后面真题试做中第1、3题做好铺垫。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_。这个地方是主要人物
14、活动的场所,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条件,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一环境是老人“怪异”形象的成因:老头“叫阵”是为了_,敢于“叫阵”是因为当时的整个饭馆的人(社会环境)都看不起他,都不尊重他,没有人会去跟他“打架”。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1)人物和情节方面,从人生角度思考:在主要人物身上体现了_,这是人生大主题所包含的内容;(2)环境方面,从社会角度思考:在以饭馆为代表的社会环境方面,寄予了作者_之情。提示:本文主旨是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社会环境)反映出来的,也是作者写作意图及真题试做中第5题的答案所在。自我核对第一步(1)介绍烤肉刘所开“回民馆子”的饭菜情况介
15、绍来这个饭馆的顾客情况(2)正面交代主要人物打架(3)老人的去世及留下的钱财开头之繁第二步老头老丑、邋遢、怪异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强烈的自尊回民馆子维护自己的尊严第三步(1)尊严的重要性(2)对小人物的理解、同情及尊重【真题试做】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答案老丑;邋遢;怪异。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案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答案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交代“打
16、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答案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答案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作者以深切的人
17、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答题指导】有时能够清楚地知道题目答案就在文章的某个部分,但组织答案时又不能准确抓住信息,常常把似是而非的语句写进答案。表面上看是粗心大意,其实是读文基础不扎实。夯实基础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并提升答题要点(1)回答问题,要平实具体,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2)综合分析,要有概括、具体的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3)对应题旨,要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一般是“按点给分”。(4)看赋分,配答案。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
18、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有一点。一般情况下,每个要点2分。2.掌握答题的基本顺序(1)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哪些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核心(作者的创作意图)审准题干要求,提取关键信息。(2)弄清文章是怎样写的。文章各段的内容是什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主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3)把握解题的一个核心原则以文为本。无论是哪类题型,解题都要依本探源,内引外联。3.能有
19、效地组织语言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问题陈述的对象,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答案。练真题明考情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
20、,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
21、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
22、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
23、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
24、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
25、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
26、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解析从手法角度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瓜人格化,它们“向前跑去”“爬上房顶”“彼此招呼着”“成群结队”,富有活力;每句都有“了”,这是反复强调的手法。从句式角度看,画线句有长句有短句,语言富于变化,自由灵活。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作者所用语言语调轻快,与作者喜悦的情感相合。答案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2.
27、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解析从文中筛选出描写“我”的语段,然后从对“我”的描写中概括出“我”的性格特点。如冯歪嘴子向“我”要黄瓜,“我”就递过去,可以看出“我”对冯歪嘴子的友善;当冯歪嘴子不知道祖父已走远,仍继续说话,而“我”则“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或跳起来敲打窗户,跑去告诉祖父等细节,可以看出“我”调皮又可爱。吃粘糕时,想多吃又听从大人的话,当冯歪嘴子问话而又“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则可以看出“我”的乖巧和矜持。将这些信息梳理整合,最后组织语言,分条叙述即可。答案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
28、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我”矜持的一面。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解析从人称角度看,本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从视角角度看,“我”是一个孩子,从孩子这样一个视角看世界,会更具童趣、童真;从叙述方法角度看,本文属于顺叙,按时间顺序行文,脉络分明,自然舒缓。需要注意的是,描写也是一种记叙性的陈述,本文中细腻生动的场景细节描写,如“我们”一家吃粘糕的细节,也是本文叙述上的一个亮点。答案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
29、文化,节奏舒缓。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解析“磨房里外”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要考虑其对展开故事情节、营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作用。“冯歪嘴子”是本文的主人公,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等的作用。答案选“磨房里外”。理由: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选“冯歪嘴子”。理由: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
30、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二、(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
31、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
32、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
33、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
34、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
35、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
36、文有删改)5.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陌生的光:(2分)(2)陌生的气息:(2分)解析(1)“陌生的光”是母亲眼里发出的,是“第一次”出现的,“他有些受宠若惊”说明这目光与平常的目光不同。平常是怎么样的呢?下文说“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说明平时是不满和责备,而现在因“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而发生改变,他在母亲眼里“突然有了地位”。(2)“陌生的气息”是他捉来的那条鱼产生的,是在父母与平时不同的态度下生发出的,由上下文可知,这种气息是美好的,是对家庭氛围的新感觉,与平时一家人少言寡语的苦涩沉闷的氛围不同。答案(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
37、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解析母亲的反应是缘于上文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表明“上学”这件事在大家心中的分量。结合人物描写手法来分析。动作、神态、细节的描写,以“示意”“卸”等关键词表现出母亲对父亲因失言而触动两个大儿子心事的嗔怪、不安等;“出神”的神态描写,出现两次,强调母亲忧虑又无奈的心理。结合景物描写手法来分析。“黑糊糊的夜空”,烘托人物忧伤的心情,渲染一种沉重的气氛,同时它又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也是母亲此时心境的写照。结合小说所写的物质生活贫乏的背景
38、,结合作品表现特殊环境下人物心境的主旨来回答。答案“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乎乎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7.“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解析“美味”的表层含义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很少能吃到的鱼,是借代手法。从深层含义来说,“美味”是比喻手法,把幸福美好比喻成“美味”。具体表现为在享用“美味”的过程中,大家充满了期待。父亲的话多了,并“保持着笑意”;母亲也不再埋怨“
39、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饭桌上,“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因为享用“美味”而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对美味的憧憬也成为一种“美味”。还表现在“他”的变化中。他由最初的“游手好闲”、天天挨打,到最后大家都各怀心事时起身做活,通过“美味”他成长了,这种成长就是人生的一种“美味”。答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8.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
40、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解析前文中多次描写母亲炖鱼时的细节和自己的感受,如“掀锅盖”“忘了味道”等,给人一种鱼在锅里的错觉,而鱼在锅外的结尾完全出人意料,从而使结尾呈现出一种魔幻的“诡异”色彩。其次要点明小说结尾的用意。鱼未入汤,家人却依然觉得美味,从而引发读者对“美味”的深度思考。最后分析小说结尾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答案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
41、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析考情巧指导浙江卷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每种题型各有其特点:1.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题。多要求结合其语境,理解其丰富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2.情节结构分析题。不大重视对全文结构的分析和把握,而是选取小切口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来考查;重在情节结构效果的分析。3.艺术技巧赏析题。选取精彩语句,要求品读艺术表现力;突出描写技巧,尤其是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技巧;地位重要,几乎必考。4.人物形象分析概括题。不重整体分析人物形象,而是选取片段、局部文字去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形象特点;分析概括均要求精细、细致入微,答案精细化程度高。5.探究题。多以标题、
42、句子为探究点,重在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学案一小说情节大考点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把握情节是整体感知文本的起点,也是赏析小说的基础。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其命题侧重因文本而异,且考查方式多样。浙江卷对情节的考查往往具有综合性特点,多以赏析或探究的方式命题,难度较大。考点突破一“3步骤”“4妙招”全解情节概括题“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对这一考点考查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概括。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
43、、情感变化等)两种。一、基本结构模式这是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模式。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节安排方式,如欧亨利式、摇摆式、延迟式、横断面式、意识流式等等,可参考本学案考点三。这些特殊的情节结构方式,高考通常放在赏析情节构思中考查。二、研读命题角度类型题干示例审题定向明考型(1)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暗考型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即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
44、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三、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概括“4妙招”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
45、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人物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如2018年全国卷中对“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心情复杂纠结孤独绝望重燃希望。情节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型还是间接考查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厘清层次结构。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答题模板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模
46、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那事已经发生过了。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
47、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
48、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我没兴趣。”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
49、人类还留下了什么?”“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
50、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
51、住脸抽泣起来。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人类还在,文明还在。“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尝试解答教你答题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这道题主要分析“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属于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分析。“简要”二字要求分析时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对“先行者”的心理
52、发展过程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关键信息。思考角度对应的答案要点小说开头先行者虽然已经知道地球灾难发生,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一个人了,但是他“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并“闭起双眼默祷”。由此可知先行者着陆之前心情复杂,一方面心存侥幸,另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小说中间先行者着陆后看到灾难过后真实荒凉的地球,“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由此可看出他此时的心理是孤独、绝望。小说结尾先行者意识到他看到的城市不是虚拟的,人类文明还在,由此可推出他的心理是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在对小说层次进行切分的基础上,锁定文中对应
53、的关键信息,梳理出“先行者”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链条”,然后提炼、概括。答案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易错提醒1.不合题干要求,答案内容赘余。2.遗漏要点,答案内容残缺。3.要点分解不准,答案内容交错包容。【依法小试】阅读微纪元(节选)(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1.请概括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答案小说开头部分写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接着写微纪元(城市图
54、像)的出现,高楼、广场、很多人,还有“一个漂亮姑娘”,她天真地、娇滴滴地与宏纪元中的先行者交流,先行者以为这是虚拟的;最后写着陆后,先行者发现眼中的城市不是虚拟的。考点突破二“3步骤”冲关情节手法题“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一、研读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2)小说以“渴
55、”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天嚣)(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战争)(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马兰花)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叙述方式”“谋篇布局”“情节”“线索”“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二、掌握解题方略情节手法题冲关“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从题干要求出发,快速锁定情节手法。当然,要准确界定情节手法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特别是情节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1.情节叙述技巧(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表达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
56、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是一种“有限视角”,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可以使事件显得客观。 (2)叙述方法及其效果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
57、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
58、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情节结构技巧悬念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
59、,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60、用。线索内涵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内容某人、某物、某事、某种情感、时间、空间。种类分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分析情节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据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分析时,言之有据是关键,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进行阐释,不枝不蔓,力求分析到位,如有必要,可列举条目。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表达效果,主要分析对小说主题、作者情感、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时概括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要学会根据采分点作答。典例2(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
61、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
62、座城市的“市花”了。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
63、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董警士更加忸怩了。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
64、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
65、位呢?”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
66、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尝试解答教你答题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客观叙述赵一曼女士的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叙述人的内容,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文中对“历史”“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从结构、形象、主题、读者(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思考。第二步:定角度
67、,析运用(1)理清文本中“历史”“现实”的叙述内容小说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是叙述现实,以第一人称方式分别交代写作缘起和“我”在赵一曼纪念碑前与陌生老人的对话;第二、三、四、五部分是叙述历史,以第三人称回忆赵一曼的抗联生活、被捕经过、受到的严刑拷打和她在医院的监禁治疗,其中第二部分引用了文献档案(大野泰治的审讯报告),第四部分插叙了赵一曼争取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过程;第七部分为补叙历史,引用文献档案(赵一曼的遗书内容)。(2)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思考角度对应的答案要点主题方面历史材料的叙述能客观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崇高精神,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现实材料的叙述能表现赵一曼精
68、神的当下意义。交织穿插叙述,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人物方面有历史叙述,有现实叙述,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真实。读者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而且能增强艺术描写的真实性。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表现主题方面,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塑造形象方面,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读者感受方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答案表现主题方面,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
69、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塑造形象方面,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读者感受方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易错提醒从阅卷实际来看,本题得分并不理想。因为“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并非常见的叙述方式,考生限于知识障碍,不能深入把握“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内涵,并且也理不清文中何为“历史”、何为“现实”,进而在结合文本解读分析时没有针对性,只是笼统地从主题、情节、形象等方面分析“好处”。【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70、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
71、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
72、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
73、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逐渐地说
74、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75、!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有删改)2.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考点突破三“2角度”“3步骤”突破情节作用题情节作用是指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它包括两种情形: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
76、”,一般从结构、形象、环境、主题、读者等方面考虑,也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一、研读命题角度类型题干示例审题定向分析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七岔犄角的公鹿) (2)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娃娃”实验,有什么作用?(琴声何来)(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种美味)即分析小说开头、中间或结尾情节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分析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1)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
77、要作用。(会明) (2)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马兰花)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细节”“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二、掌握解题方略内容角度对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对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对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结构角度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
78、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精准分析情节作用“3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有的题干会明确要求分析某个情节有哪些作用,而有的题干说法很含蓄,需转换问法,以便确定方向。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这一步要联系各类情节的不同作用,结合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进行思考,还要注意回扣文本,结合具体情节来作答。一般来说,各类情节的作用如下: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2.中间情节的作用(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3)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
79、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令人感伤的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欢喜的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留下空白的结局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为了能让阅卷老师以最快的速
80、度找到采分点,取悦于阅卷老师,遇到类似题目可以采用分条作答的方式。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81、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
82、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他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
83、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
84、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
85、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节选自乌热尔图七
86、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注】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尝试解答教你答题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题干已经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对读者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人物“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且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倔强和好强的形象特点。从结构
87、上看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次作答。答案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依法小试】阅读七岔犄角的公鹿(文本见“典例3”),完成后面的题目。3.这篇小说的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表现“我”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刻画起到重要作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8、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概括、分析小说情节(时间:60分钟分值: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不可知的偶然格非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就在我快灰心的时候,镇上一位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
89、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在那里工作的一个朋友。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6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的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
90、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坐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的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正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
91、下?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女的则说,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补习班,去考大学。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我那时很小,十五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我就后悔了,因为这个分数已经
92、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我一天都没有吃饭,等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有删改)1.(情节概括)小说篇幅短小但
93、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6分)解析注意题干中“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的提示,在小说情节的发生发展中分析小说情节的起伏,加以概括即可。答案“我”高考落榜,准备放弃时翟老师出现;找到谏壁中学老师后撒谎成绩单丢失,老师给地址去抄分数;到了县文教局传达室老头儿不允许进去,碰上工作人员答应补办;说明真实情况后,女工作人员说不行,男工作人员盘算后答应办了;成绩单开好后公章突然找不到了,最后发现公章就在手边。2.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在“我
94、”高考落榜后,改变“我”人生走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小学老师的主动引荐,二是文教局的工作人员伸出援手,可以说他们都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对“我”来说是偶然的;但这些只是使“我”有了在最好的学校读补习班的机会,能够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偶然的,而是努力后的必然。答题时注意对小说整体性的阅读和鉴赏。答案既有偶然,又有必然;小学老师和文教局的工作人员虽素昧平生,却对“我”伸出援手,幸得这偶然的善意,使得“我”有机会复读考上大学;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勇于面对命运中的不可知,不轻言放弃,这是“我”成就人生的“必然”。3.(情节作用)小说以“我”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作为结局,有何作用?请简
95、要分析。(4分)答案小说以“我”再次参加高考得以金榜题名作为结局,丝毫不去提及备战高考的经过,这样写既呼应了标题,又使情节更加集中,还能够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道“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到底在盘算什么呢?请用第一人称写出他当时的心理。(4分)答案(示例)这么做可是违反规定的,该多少分就多少分,怎么能随便改呢?但是小家伙看着挺可怜的,穿得破破旧旧的,这个分数说不定就关乎他一辈子了。怎么办呢?要不我还是和同事商量下再拿主意。(注意至少写出两个层次:一是内心的争斗,二是最后的打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窗棂上挂串红
96、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回来过没?”“没。”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
97、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98、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
99、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
100、子站在了她的面前。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娘,这您就不要管了。”“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顶子
101、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娘,快快给我取刀来。”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4分)解析“她痴痴地点着头”,这句话是老太太对村长劝诫的反应,属于动作描写,“两行老泪缓缓
102、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属于神态描写。写出了老人痛苦的心情,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担心,为后文给儿子烙饼让儿子去躲藏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答案采用动作、肖像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老太太知道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痛苦的心情,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爱和担心,同时引起了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6.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答案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作了诸多准备。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
103、的儿子。7.(情节手法)本文在叙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解析小说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老太太的心理活动,展现老太太的性格特征。另外,小说多采用了语言描写,情节集中,结构紧凑。答案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多用对话的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情节更加集中。8.(情节作用)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
104、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解析在人物形象上,老太太挂起那串红辣椒,展现了其深明大义的形象。老太太由想着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这样的转变使人物可亲可信。在结构上,情节突转,吸引读者。在主题上,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质朴,引人深思。答案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的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的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质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出
105、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蝴蝶阿根廷萨曼塔施维伯林“你马上就能看到,我家的丫头今天穿得有多漂亮。”卡尔德隆对柯利蒂说,“她那身衣服,颜色跟她杏仁样的眼睛有多衬;还有那些小缀片”他们跟其他孩子的父母站在一起,正焦急地等待放学。卡尔德隆滔滔不绝地说着,但柯利蒂只顾盯着眼前紧闭的大门。“你会看见的。”卡尔德隆说,“站这边,站得近一点儿,他们马上就要出来了。你家孩子怎么样?”对方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龇出牙齿。“不会吧?”卡尔德隆说,“你给她讲过老鼠的故事吗”“啊,不,跟我们家这位来这招儿可行不通。她太聪明啦。”柯利蒂看了下手表。校门现在随时可能打开,孩子们会
106、叫嚷着、笑着一窝蜂地冲出来,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上面有时候还粘着颜料和巧克力酱。但不知为什么,下课铃声迟迟没有响起。家长们等待着。一只蝴蝶停到卡尔德隆的肩膀上,他一把将它扑住。那只蝴蝶挣扎着想要逃走,但他拎起蝴蝶两端的翅尖,把它们并拢到一块儿。他紧紧抓住那只蝴蝶以防它飞走。“你可以看看,如果我家姑娘看见这个,”他一手捏着不断挣扎的蝴蝶,一边对柯利蒂说,“她肯定会喜欢的。”但也许是他将蝴蝶捏得太紧了,此刻他感到蝴蝶的翅尖都粘在了他的手上。他往下移开手指一看,果然变得黏糊糊的了。那只蝴蝶还在努力挣扎,它猛一用力,一边的翅膀像纸片一样从中间裂成了两半。卡尔德隆不禁感到有些可惜,他试着固定住那只
107、蝴蝶看看伤势,但这下子,蝴蝶的整半边翅膀全都黏在了他的一根手指上。柯利蒂带着一脸嫌恶的表情看着,做了个手势让卡尔德隆把蝴蝶扔掉。卡尔德隆松开手,蝴蝶跌落到地上。它笨拙地在地上扭动,试图重新飞起来,但无济于事。最后蝴蝶终于放弃了: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有一边的翅膀每隔一阵子会抽搐一下。柯利蒂建议卡尔德隆给它一个痛快的了结。为了让蝴蝶早日解脱,卡尔德隆用力地一脚踩了下去。还没等他挪开脚,卡尔德隆忽然意识到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望向校门。仿佛此刻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所有的门锁同时被撞开,校门忽然统统打开了,成百上千只色彩缤纷、大小各异的蝴蝶朝着等待中的家长们飞扑过来。卡尔德隆还以为他们被蝴蝶攻击
108、了;他甚至想到了死。但其他家长似乎并不害怕,蝴蝶围绕在他们的身边盘旋飞舞。最后一只掉队的蝴蝶也飞出来,加入了它的同伴。卡尔德隆看着那些敞开的大门,透过中央大厅的彩色玻璃,凝视着里面寂静的大厅。有几个家长还聚在门边,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于是在几秒钟之内,所有的蝴蝶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飞去,那些家长则试着要捉住它们。相反,卡尔德隆一动也不动。他不敢从他刚踩死的蝴蝶身上抬起脚。他生怕也许在那只死去的蝴蝶翅膀上,会看见自家女儿身上衣服的颜色。(选自吃鸟的女孩,有删改)9.分析下列句子所反映的柯利蒂的心理。(4分)(1)对方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龇出牙齿。(2)柯利蒂带着一脸嫌恶的表情看着,做了个手势让卡尔
109、德隆把蝴蝶扔掉。解析第(1)句可以结合动作和语境来分析心理,痛苦的表情和龇牙的动作说明柯利蒂心情苦闷,这一表情动作是在对方问他“你家孩子怎么样”之后出现的,说明柯利蒂苦恼的应该是孩子的事,他以表情代替回答,说明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第(2)句“嫌恶”的表情是因为卡尔德隆弄坏了蝴蝶的翅膀,手上黏糊糊的,他对此感到恶心,做手势却不和卡尔德隆说话,说明他嫌弃、反感卡尔德隆,让卡尔德隆把蝴蝶扔掉则说明他对蝴蝶并不关心。答案(1)柯利蒂不想跟卡尔德隆搭腔,也许孩子的话题带给他苦恼,他不想回答。(2)柯利蒂不关心蝴蝶死活,对蝴蝶残破的惨状感到恶心,也隐含着对卡尔德隆的反感。10.(情节作用)第段详细描写了卡尔
110、德隆对待蝴蝶的过程,这有什么用意?(4分)解析从情节上看,详写卡尔德隆对待蝴蝶的过程,便于引出下文卡尔德隆出现蝴蝶的幻觉,为下文做铺垫。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详细的描写显示出卡尔德隆对蝴蝶的伤害并非有意为之。从主题上看,对卡尔德隆无意中伤害蝴蝶的过程描写得越详细,越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 答案情节上,为下文卡尔德隆出现蝴蝶的幻觉做铺垫;准确刻画人物形象,表明卡尔德隆无意伤害蝴蝶;对蝴蝶惨状的细致描写对读者造成冲击,引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11.(情节作用)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效果。(6分)解析结构上,结尾写家长接孩子,写自家女儿身上衣服的颜色,与开头相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内容上,卡尔德
111、隆眼中所有的孩子都变成了蝴蝶,这不符合现实,让小说具有魔幻色彩。另外,小说最后卡尔德隆并没有抬起脚,死去的蝴蝶翅膀上会不会出现自家女儿身上衣服的颜色,作者并未交代,这种戛然而止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答案与开头相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模糊了生活和幻想的界限,分不清是蝴蝶还是孩子,使小说具有魔幻色彩,亦真亦幻,令人回味无穷。结尾戛然而止,具有开放性,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深度思考。12.这个有关蝴蝶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6分)解析小说具有魔幻色彩,故事中的卡尔德隆分不清蝴蝶和孩子,蝴蝶似乎就等于孩子,那么卡尔德隆对蝴蝶做的
112、一切也象征着其对孩子的做法。他喜欢蝴蝶,却在无意中伤害了蝴蝶,这似乎预示着孩子也如蝴蝶一般,虽然美好,虽然受家长的喜爱,但一不留心,就可能受到伤害。围绕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思考即可。答案孩子的角度:孩子犹如蝴蝶,美丽可爱,向往自由,但也异常脆弱,经不起伤害。家长的角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却不了解孩子的心;对孩子的爱也可能是一种束缚,一种伤害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一个礼拜天的早晨苏童李先生就是那个骑旧自行车的人。阳光已经升得很高,香椿树街的石板路面泛出一种刺眼的光泽。空气中充溢了主妇们生煤炉弄出的煤烟,两侧房屋的屋檐上已经跨满了晾衣的竹竿,来往路人就从煤烟和湿衣服下通过。李先生
113、哐啷哐啷地骑着自行车,曾经有数滴水珠从高空中坠落,落在他的鼻尖上,给他一种奇异的冰凉刺骨的感觉。在街口拐弯的时候,李先生遇到学校的同事朱先生,朱先生下了自行车朝他迎过来,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但李先生装作没看见,他用一只手遮挡住自行车龙头上悬挂的肉,加快速度冲过了街口。他听见朱先生在后面喊,喂,老李你上哪儿去?李先生装作没听见,李先生根本不想被熟人知道他这天庸俗的行踪,否则第二天自己将成为办公室的课前闲聊的话题。菜市场已经渐趋冷落,烂菜叶和鸡屎混杂的气味却依然如故。李先生匆匆忙忙地拨开挎菜篮的人群往里面站。有许多摊贩在提前撤摊,李先生赶到肉市恰恰看见那个年轻的肉贩子在清洗案板,他用潮抹布狠狠地擦着
114、肉案,一些血水夹杂了几星肉沫溅得到处都是。别撤摊,你骗了我。李先生把那块肉扔到案板上,他指着肉质问肉贩子,你说这是蹄髈还是肥肉?是肥肉。肉贩子镇定自若地打量着李先生。可你刚才说是肉蹄,你把它当蹄髈的价格卖给我。一块肥肉你竟然要了我六块钱。不会的,肥肉是肥肉的价,蹄髈是蹄髈的价,肥肉怎么卖得出蹄髈的价呢?肉贩子绞干了抹布,朝旁边的一辆黄鱼车走去,他说,我天天在这里卖肉,从来没干过这种缺德事,你肯定记错了,要不你就是存心来诈我。我没记错,就是你。你还说这肉看上去肥了一点,其实是肉蹄。李先生追上去挡住了肉贩子的黄鱼车,他用愤恨的目光盯着肉贩子年轻而红润的脸,他说,你别溜,请先把六块钱退给我,我不会让
115、你这么溜掉的。我溜?肉卖完了我得回家睡觉。肉贩子鄙夷地扫了李先生一眼,然后跨上黄鱼车的坐垫,他说,你大概是穷疯了,买块肥肉还不想花钱,还想让我贴补你六块钱?你让大家评评世上有没有这个道理?旁边已经围上来一群看热闹的人,李先生气得满脸通红,这种庸俗的局面使他感到一丝恐慌,也使他的一腔义愤转化成另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他拎起案桌上的那块肉嘟囔道:我自认倒霉好了,我要向市场管理委员会反映,一块肥肉竟然卖了六块钱!李先生拎着肉冲出围观的人群,胸口觉得很闷。他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好像要把心中的怨气一起吐出来。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原来是靠在一辆运货板车上的,板车被人拖走后自行车就倒在了地上。李先生把自行车扶起来
116、,心想我今天真是倒霉透了。然后他发现自制弹簧锁的钥匙不见了,搜遍每个口袋都没有,急得李先生想骂娘,正要弯腰拾砖砸锁的时候,那把钥匙从他手掌心里掉了下来,原来钥匙一直就在他的手心里。李先生骑上自行车,猛然看见那个年轻的肉贩子骑着黄鱼车从他身边擦过,肉贩子骑黄鱼车的动作幅度很大,透露出一股骄横的不可一世的气息,他的背影对李先生是一个强烈的刺激,李先生的与之论争到底的念头也就在瞬间突发而起了。破旧的蓝漆斑驳的自行车发出一阵哐啷哐啷的巨响,李先生现在与肉贩子保持并行的速度,他冷静地对肉贩子侧目而视,就像一个猎人紧紧地盯住狡猾而强悍的猎物。你跟着我干什么?你要是闲着没事,不如回家睡个回笼觉,盯着我有什么
117、用?你骗了我,你得把六块钱退还给我。别瞎缠了,你想跟我回家?跟我回家也没用,我起早贪黑挣几个钱,凭什么白白地还给你六块钱?一分钱一分货,我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我不是缠你,我桌上还堆着学生作业没批,哪有工夫来缠你?问题是凡事都得讲理,我这样的家庭经济素来拮据,你怎么能白白骗去我六块钱呢?六块钱,六块钱!肉贩子突然不耐烦地叫起来,难道那块肉就不要钱买吗?什么六块钱,最多一块钱。李先生感到一阵欣喜,事实上肉贩子至此已经承认了他的欺骗。李先生用力蹬了几下他的破自行车,这时候他也换了一种温和的口气,怪我说错了,不是六块,但也不止一块。根据这块肉的重量和价格来推算,你应该退还给我三块,这样我也不用把肉还给
118、你,带回家做红烧肉其实也好吃的。三块?你认为肥肉就不是肉啦?有时候你想买肥肉都买不到。肉贩子放慢了黄鱼车的速度,侧过脸对李先生说,最多退还你一块五,算我今天倒霉吧。两块钱。李先生想了想很坚决地说,你最少得还我两块钱,因为那块肉最多值四块钱。好吧,两块就两块吧,我缠不过你。肉贩子终于失去了耐心,他单手扶着车把,另一只手伸进围裙的大口袋里掏钱,掏出一大把油腻腻的毛票,肉贩子懒得下车,他就抓着那把毛票隔车递给李先生,算我倒霉,白白赔了两块钱。李先生匆忙跳下车去接钱。李先生将自行车停在香椿树街与龙门路交会的十字路口,人就站在交通红线内侧清点那堆毛票。李先生在点钱之前仍然没有忘记交通规则。他点了两遍,发
119、现总数都是一块八,肉贩子少给了两毛钱,恰恰就是李先生买那块肉时杀下的价钱。李先生的胸口再次感到沉重的一击,他抬起头发现肉贩子的黄鱼车已经疾速通过了十字路口,从他的背影中李先生再次感受到了嘲谑和污辱。回来,你少给我两毛钱!李先生举起那把毛票朝马路对面高声大喊,肉贩子没有回头,肉贩子也许听见了也许根本没有听见,要知道十字路口往往是嘈杂和繁忙的,来往的车辆喇叭淹没了李先生嘶哑的声音。李先生突然怒不可遏,他骂了一句粗鲁的下流话,然后飞快地骑上自行车去追赶那个肉贩子,他决定跟奸猾而可恶的肉贩子纠缠到底。李先生不顾一切地骑车横贯路口,这是一个不容选择的灾难的时刻,一辆运送冰冻海鱼的卡车迎面驶来,司机在踩动
120、刹车闸的同时听到一声狂叫,然后是自行车被撞倒后发出的清脆的令人恐怖的声响。是一个暮春的早晨,并且是一个礼拜天的早晨。阳光散淡地照耀着路口的车祸现场。香椿树街的人们来到路口,看见水泥地上有一滩鲜红的血污,血污的旁边横陈着一辆熟悉的破旧的自行车,现在它已经完全散架了,而自行车龙头上悬挂的一块肥肉却完好无损。在早晨,九点钟的阳光下,那块肥肉闪烁着模糊的灰白色的光芒。13.(情节概括)在情节上文中有多处转折,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解析肉贩子不诚信,应当归还多要的钱,李先生找到他时他却不承认;要不回钱,李先生想自认倒霉,“心想我今天真是倒霉透了”,可肉贩子骑车“透露出一股骄横的不可一世的气息”,他又有
121、了“与之论争到底的念头”;肉贩子终于承认多要钱了,并退回多要的钱,可李先生发现少了两毛;李先生飞快追赶肉贩子,“决定跟奸猾而可恶的肉贩子纠缠到底”时,发生车祸。答案李先生想要回被骗的钱,肉贩子不承认;李先生想自认倒霉,肉贩子的背影却刺激他争论到底;李先生数着退回的钱,却发现少了两毛;李先生去讨回两毛,却出了车祸。14.文中反复提到李先生的自行车,简析“自行车”在文中的作用。(6分)解析人物方面,反映人物的地位和经济状况;情节方面,自行车与人物遭遇密切相关,尤其是最后的车祸,它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运用象征手法,破旧的自行车与最后的散架象征李先生卑微、拮据的生活与凄惨的命运,对自行
122、车的描写,也就寄寓着作者对李先生的同情。答案人物上,破旧的自行车体现了李先生的地位低下,经济拮据。情节上,推动了情节发展,因为他骑了自行车,才有可能赶上肉贩子的黄鱼车,并与他纠缠,因为他骑自行车速度过快,才导致了后来的车祸。主题上,自行车从破旧到最终完全散架也象征了李先生的悲惨命运,寄寓了作者对李先生的同情。15.小说主人公“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李先生是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拮据。为了肉贩子多要的两元钱理论到底,最后出了车祸,表现出执拗的特点;处理冲突的方式也较为斯文。“他用一只手遮挡住自行车龙头上悬挂的肉,加快速度冲过了街口”表现爱面子的特点;“李先生气
123、得满脸通红,这种庸俗的局面使他感到一丝恐慌,也使他的一腔义愤转化成另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表现他作为知识分子敏感、斯文的一面;“这时候他也换了一种温和的口气,怪我说错了”表现斯文、善良的特点;看着肉贩子少给了两毛钱走了,“从他的背影中李先生再次感受到了嘲谑和污辱”表现出强烈的自尊。答案爱面子,他不想被熟人知道他去与肉贩子争执,他也不想被人围观。执拗,在知道肉贩子少给了两毛钱之后,他还是不依不饶地去追赶。斯文的知识分子,虽然买肉被骗,对蛮不讲理的肉贩子,他怒不可遏,但也仅仅停留在语言上。16.小说的结尾引人深思,请探究其中意蕴。(6分)解析联系上文出车祸的情节,这里的描写使故事的发展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为了几块钱而遭此惨祸,散架的自行车与完好的肥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的不幸遭遇;“阳光散淡地照耀着路口的车祸现场”,“散淡”表现出不会引起聚焦和关注,是暗示周围人的无情;景物描写中充满作者对这样一个执拗、认真,又单纯、无力的人的同情。答案从情节上,故事戛然而止,却给人丰富的联想,李先生被撞得怎样了?环境上,阳光照应了开头,散淡地照耀,写出了环境的无情。人物上,虽然没有出现李先生,通过肉的完好无损与自行车的散架的强烈对比,突出了李先生的悲剧,为了一块肉而送了命,肉完好,人却不在了。主旨上表达了作者对像李先生这样不市侩、不狡猾的人的悲剧命运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