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讲授新课】 导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这不仅仅是豪迈的歌词,更
2、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我们有幸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常言道:“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有必要也有责任回过头来 了解一下这段辉煌的历史。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背景:(1)文革结束,两个“凡是”阻碍了左倾错误纠正;你如何看待“两个凡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原因: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错误目的:冲破理论禁区,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毛泽东在世
3、时,个人崇拜的浪潮铺天盖地,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几百年、几千年出一个”、“万寿无疆”等等充斥神州,毛泽东到后来已不是“人”,而是“神”了。 意义:1978年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3)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2、重大决定:(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口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治路线)(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组织路线)3、意义(1)是党的历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
4、)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二、经济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取得突破?率先突破:农村 (安徽、四川)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B、人民公社的体制(一大二公)不能调动家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C、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日日窝窝头,月月 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安徽:“乞丐大省”万里 (安徽省委书记)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成的黑糊糊的,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
5、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2)过程(内容)A、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使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基本上形成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1950土地改革1956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B、1984年产业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
6、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合同订购制与市场收购制代替统购派购制D、2000年税费改革目的: 理顺分配关系内容: “三个取消一个逐步二个调整一项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步骤A、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B、“放权让利”: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结果70年代未,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全面展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3、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特点?我国已
7、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的理由1、靠近国际市场(香港、澳门);2、与海外有密切的联系(侨乡);3、海陆便利;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二、党风建设1、原因: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腐蚀极大。体制的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法制);个人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境的影响(行贿行为、腐朽思想)。2、主要内容:反腐倡廉;“三个代表”3、改革开放与以前党风建设的不同整风、群众运动揭批、法律严惩;法制化、制度化。三、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主
8、取代集权、法治取代人治);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分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紧迫性)。1、前提方向: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2、过程: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体制;实行党政分开。原有体制优势部分强化与完善。3、改革模式变化:传统的集权模式民主模式4、改革的主要任务:教材P1435、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村民自治6、政体改革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四、改革战略:团结一心奔小康 1、宏伟目标: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会2、形成:(1)提出: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2)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3)“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课堂小结】(略)